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

T210 Chapter 13 (T04.563b)《法句經》〈13 愚闇品〉

《法句經》〈13 愚闇品〉 (T04.563b)

偈次

《法句經》(T210)

13 愚闇品〉21

《出曜經》(T212)

無相當品名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

5 愚人品〉

1

不寐夜長,疲惓道長,愚生死長,莫知正法。

不寐夜長,疲惓道長,愚生死長,莫知正法。〈1 無常品〉(19)

醒寤者的夜晚漫長,疲倦者的「由旬」漫長,不知正法的愚者,他的生死輪迴漫長。(60)

2

癡意常冥,逝如流川,在一行彊,獨而無偶。

------

------------

3

愚人着數,憂戚久長,與愚居苦,於我猶怨。

-------

 

4

有子有財,愚惟汲汲,我且非我,何憂子財?

有子有財,愚惟汲汲,命非我有,何有子財?〈1 無常品〉(38)

愚者常憂慮:「我有子女,我有財富。」我且無有,何況子女財產?(62)

5

暑當止此,寒當止此,愚多預慮,莫知來變。

暑當止此,寒雪止此,愚多豫慮,莫知來變。〈1 無常品〉(36)

愚者如此打算:「我將在此過雨季、冬季、夏季。」他不知危險。〈20 道品〉 (286)

6

愚曚愚極,自謂我智,愚而勝智,是謂極愚。

愚蒙愚極,自謂我智,愚而稱智,是謂極愚。〈1 無常品〉(39)

愚者自稱愚,當知善黠慧,愚人自稱智,是謂愚中甚。〈26 親品〉(17)

知道自己愚蠢的愚人,以此,他就像是一位智者;愚者而自認為聰明,他確實是所謂的「愚者」。(63)

7

頑闇近智,如瓢斟味,雖久狎習,猶不知法

愚者盡形壽,承事明智人,亦不知真法,如瓢斟酌食。〈26 親品〉(12)

假使愚者終身親近、承侍智者,他不知正法,就像湯勺(經常舀湯)而不知味。(64)

8

開達近智,如舌甞味,雖須臾習,即解道要。

智者斯須間,承事賢聖人,一一知真法,如舌知眾味。〈26 親品〉(13)

假使聰明者短暫地親近智者,他()迅速知法,有如舌知味。(65)

9

凡人為惡,不能自覺,愚癡快意,令後欝毒。〈17 惡行品〉(2)

愚人施行,為身招患,快心作惡,自致重殃。〈13 愚闇品〉(9)

凡人為惡,不能自覺,愚癡快意,後受欝毒。〈10 行品〉(15)

愚者的作為像是自己的仇敵,作了會招來惡果的惡行。(66)

10

行為不善,退見悔悋,致涕流面,報由宿習。

夫人行惡,還自熾然,啼泣流面,後受其報。〈10 行品〉(16)

所作行為不善,這些行為導致懊悔,它的後果帶來淚流滿面與哭泣。(67)

11

行為德善,進覩歡喜,應來受福,喜笑玩習。

------

所作行為良善,這些行為不會導致懊悔,它的後果帶來歡笑與喜悅。(68)

12

過罪未熟,愚以恬惔,至其熟時,自受大罪。

妖孽見福,其惡未熟,至其惡熟,自受罪虐。〈17 惡行品〉(5)

愚者自謂正,猶惡未成熟,惡以成熟滿,諸苦亦復熟。〈29 惡行品〉(18)

當惡業尚未成熟時,愚者認為所作如蜜一般甜,一旦惡()成熟,愚者就承受苦()(69)

13

愚所望處,不謂適苦,臨墮危地,乃知不善。

 ------

 ------

14

愚惷作惡,不能自解,殃追自焚,罪成熾燃。

------

愚者作惡時不自覺為惡,愚者受業報煎熬痛苦如火燒身。〈10 刀杖品〉(136)

15

愚好美食,月月滋甚,於十六分,未一思法。

------

即使一個愚人能月復一月,只食用一片香茅草葉尖的少許食物,他(苦行的回報)也不及阿羅漢(功德)的十六分之一。(70)

16

愚生念慮,至終無利,自招刀杖,報有印章。(16)

 

 

17

觀處知其愚,不施而廣求,所墮無道智,往往有惡行。

 

 

18

遠道近欲者,為食在學名,貪倚家居故,多取供異姓。〈13 愚闇品〉(18)

遠道順邪,貪養比丘,止有慳意,以供彼姓。〈33 利養品〉(5)

愚人貪利養,求望名譽稱,在家自興嫉,常求他供養。〈14 利養品〉(3)

愚人貪求高於其他僧人的不恰當恭敬,期望從其他家庭得到較佳的居住處和供養。(73)

19

學莫墮二望,莫作家沙門,貪家違聖教,為後自匱乏。〈13 愚闇品〉(19)

勿猗此養,為家捨罪,此非至意,用用何益?〈33 利養品〉(6)

勿猗此養,為家捨罪,此非至意,用用何益?〈14 利養品〉(4)

 

20

此行與愚同,但令欲慢增,利求之願異,求道意亦異。〈13 愚闇品〉(20)

愚為愚計,欲慢用增,異哉失利,泥洹不同。〈33 利養品〉(7)

愚為愚計想,欲慢日用增,異哉失利養,泥洹趣不同。〈14 利養品〉(5)

「家主和遊方眾都必需認為一切都只是我的功勞,希望無論他們想作任何事務,都會只遵循我的意願。」愚人如此思慮,他的貪欲與慢將如此增長。(74)

21

諦知是者,比丘佛子,不樂利養,閑居却意。〈33 利養品〉(8)

是以有識者,出為佛弟子,棄愛捨世習,終不墮生死。〈13 愚闇品〉(21)

能諦知是者,比丘真佛子,不樂著利養,閑居却亂意。〈14 利養品〉(6)

「有一(道路)是引向世間利得,有一(道路)是導向涅槃。」如此,比丘、佛陀的聲聞弟子完全了解這個(道理)之後,他不應因別人對他恭敬而喜悅,他應獨居修道。(7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