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8日 星期一

T210 Chapter 2 (T04.558b)《法句經》〈2 教學品〉

《法句經》〈2 教學品〉 (T04.559b)

偈次

《法句經》(T210)

2 教學品〉29

《出曜經》(T212)

8 學品〉無對應偈頌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

無對應品名

1

咄哉何為寐?螉螺蜯蠧類,隱弊以不淨,迷惑計為身。

 

 

2

焉有被斫創,心如嬰疾痛,遘于眾厄難,而反為用眠?

 

 

3

思而不放逸,為仁學仁迹,從是無有憂,常念自滅意。

專意莫放逸,習意能仁戒,終無愁憂苦,亂念得休息。〈4 無放逸品〉(8)

思惟不放逸,為仁學仁跡,從是無有憂,當念自滅意。〈5 放逸品〉(22)

 

4

正見學務增,是為世間明,所生福千倍,終不墮惡道。

正見增上道,世俗智所察,更於百千生,終不墮惡道。〈4 無放逸品〉(10)

 

5

莫學小道,以信邪見,莫習放蕩,令增欲意。

不親卑漏法,不與放逸會,不種邪見根,不於世長惡。4 無放逸品〉(9)

不要親近卑劣的教法,不要與放逸共處,不要親近邪見,不要增長對世間的繫著。 (167)

6

善修法行,學誦莫犯,行道無憂,世世常安。

 

 

7

敏學攝身,常慎思言,是到不死,行滅得安。

 

 

8

非務勿學,是務宜行,已知可念,則漏得滅。

 

 

9

見法利身,夫到善方,知利健行,是謂賢明。

 

 

10

起覺義者,學滅以固,着滅自恣,損而不興。

 

 

11

是向以強,是學得中,從是解義,宜憶念行。

 

 

12

學先斷母,率君二臣,廢諸營從,是上道人。〈2 教學品〉(12)

除其父母緣,王家及二種,遍滅其境土,無垢為梵志。〈30 雙要品〉(24)

先去其母,王及二臣,盡勝境界,是謂梵志。〈34 梵志品〉(60)

殺了母親、父親及兩個剎帝利王,國人及所有隨從,這才是寂靜不受動搖的婆羅門。〈21 雜品〉(294)

13

學無朋類,不得善友,寧獨守善,不與愚偕。〈2 教學品〉(13)

學無朋類,不得善友,寧獨守善,不與愚偕。〈15 忿怒品〉(12)

如果旅行者找不到比自己優秀或等同自己者同行,他應堅決地獨行,不要和愚人同行。(61)

14

樂戒學行,奚用伴為?獨善無憂,如空野象。

寧獨行為善,不與愚為侶,獨而不為惡,如象驚自護。〈31 象喻品〉(11)

樂戒學行,奚用伴為?獨善無憂,如空野象。〈15 忿怒品〉(13)

 

寧可獨住守善,也不與愚人為友,應獨居寡欲知足,如同大象獨行在象林裡。〈23 象品〉(330)

15

戒聞俱善,二者孰賢?方戒稱聞,宜諦學行。

 


16

學先護戒,開閉必固,施而無受,仂行勿臥。

 

 

17

若人壽百歲,邪學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進受正法。

 

 

18

若人壽百歲,奉火修異術,不如須臾頃,事戒者福稱。

 

 

19

能行說之可,不能勿空語,虛偽無誠信,智者所屏棄。

 

 

20

學當先求解,觀察別是非,受諦能誨彼,慧然不復惑。

 

 

21

被髮學邪道,草衣內貪濁,矇矇不識真,如聾聽五音。

 

 

22

學能捨三惡,以藥消眾毒,健夫度生死,如蛇脫故皮。

 

 

23

學而多聞,持戒不失,兩世見譽,所願者得。

智博為多聞,持戒悉完具,二俱得稱譽,所願者盡獲。〈23 聞品〉(9)

 

24

學而寡聞,持戒不完,兩世受痛,喪其本願。

雖少多有聞,持戒不全具,二俱被訶責,所願者便失。〈23 聞品〉(8)

 

25

夫學有二,常親多聞,安諦解義,雖困不邪。

 

 

26

稊稗害禾,多欲妨學,耘除眾惡,成收必多。

 

 

27

慮而後言,辭不強梁,法說義說,言而莫違。

 

 

28

善學無犯,畏法曉忌,見微知善,誡無後患。

 

 

29

遠捨罪福,務成梵行,終身自攝,是名善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