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2日 星期日

敦煌殘卷裡的《法句經》---P.2381 與 P.2192

pict 160
在支謙《法句經》(T210),竺佛念《出曜經》(T212),天息災《法集要頌經》(T213),與巴利《法句經》對照表之後,顯示前三部漢譯經典有相當程度的糾葛,接下來是將敦煌殘卷裡的《法句經》與現存唐宋之間的《房山石經》、南宋《思溪藏》、宋元之間的《磧砂藏》、金版《高麗藏》、《趙城金藏》相比較。
當然,劫後餘生的敦煌殘卷裡的《法句經》,會免除許多後代的謄寫訛誤;但是,如果假設留存下來的敦煌殘卷都是最佳的抄寫版本,這也未免過於樂觀了。
目前已知的敦煌殘卷《法句經》有 P.2381 與 P.2192 兩號(位於上海古籍2000年的《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西域文獻》第十三冊,78頁, P 代表「伯希和 Pelliot」,為法國典藏的「敦煌殘卷」),我在此先核對 P 2381:
http://yifertwtw.blogspot.tw/2013/05/p-2381-22.html
此卷(P.2381)包含〈1 無常品〉到〈22 述佛品〉,尚缺〈23 安寧品〉到〈39 吉祥品〉等17 品。除了〈1 無常品〉殘缺不全與字跡幾乎完全無法辨認之外,當中有不少字因字跡模糊而辨認不出,就以「」表示。此卷的字跡雖然接近楷書,有一些筆劃特徵如最後一比的「捺」特別粗厚而似乎有一點誇張(可能是仿照碑體的書法),其中也有不少字的筆畫構造和現行的繁體正楷字不同,有些是通假字,例如「無」字都寫作「无」字,「憍」字都寫作「驕」字,「昇」字都寫作「升」字,「花」字都寫作「華」字。有些像是「以」、「已」混用無別,「智」、「知」混用無別。但是,也有如「戒」字與今體楷書完全不同。這當中有一些字辨識得十分勉強,有待他日到圖書館詳細核對,也就是說,本版的一些指認,仍待確認,不能當作定論。
此卷(P.2381)顯示一些頗饒趣味的差異,例如,
1. 《法句經》卷1〈2 教學品〉:「被髮學邪道,草衣內貪濁,[51]曚曚不識真,如聾聽五音。」(CBETA, T04, no. 210, p. 559, c18-20)
[51]曚曚=矇矇【宋】【元】【明】【聖】。

P.2381 是作「矇矇不識真」,與【宋】【元】【明】【聖】版藏經相同。
2. 《法句經》卷1〈3 多聞品〉:「多聞能持固,奉法為垣牆;精進難[8]踰毀,從是戒慧成。」(CBETA, T04, no. 210, p. 560, a10-11)
[8]踰=喻【宋】【元】【明】。

P.2381 是作「精進難踰」,與【宋】【元】【明】版藏經不同,而與《大正藏》相同。
3. 《法句經》卷1〈3 多聞品〉:「能攝為解義,解則[13]義不穿,受法猗法者,從是疾得安。」(CBETA, T04, no. 210, p. 560, a20-22)
[13]義=戒【元】【明】。

P.2381 是作「解則戒不穿」,與【元】【明】版藏經相同,而與南宋《思溪藏》和《大正藏》不同。
4. 《法句經》卷1〈4 篤信品〉:「信不染他,唯賢與人,可好則學、非好則遠。」(CBETA, T04, no. 210, p. 560, c12-13)
P.2381 是作「信不染他,唯賢與仁,可好則學、非學則遠」,與各版藏經不同,頗難軒輊其是非。
5. 《法句經》卷1〈6 惟念品〉:「念身念非常,念戒布施德,空、不願、無相,晝夜當念是。」(CBETA, T04, no. 210, p. 561, b12-13)
P.2381 是作「念身意非常,念戒布施德,空、不願、無想,晝夜當念是。」,與各版藏經不同。
6. 《法句經》卷1〈10 放逸品〉:「正念常興起,行淨惡易滅,自制以法壽,不犯善名增。」(CBETA, T04, no. 210, p. 562, b27-29)
P.2381 是作「正念常興起,行道德正法,自別以法壽,不犯善名增」,與各版藏經不同。
7. 《法句經》卷1〈17 惡行品〉:「凶人行虐,沈漸數數,快欲為[42]人,罪報自然」(CBETA, T04, no. 210, p. 564, c23-24)
[42]人=之【元】【明】。

P.2381 是作「凶人行虐,沈漸數數,快意為之,罪報自然」,「之」字與【元】【明】版藏經相同,而與南宋《思溪藏》和《大正藏》不同。「快意為之」似乎比「快欲為人」合適。
8. 《法句經》卷1〈21 世俗品〉:「萬物[18]如泡,意如野馬,居世若幻,奈何樂此?」(CBETA, T04, no. 210, p. 566, a25-26)
[18]如=為【宋】【元】【明】【聖】。

P.2381 是作「萬物為泡」,與【宋】【元】【明】版藏經相同,而與《大正藏》不同。P.2381  最後一句作「有何死畏」,與各版藏經不同,但是與巴利偈頌呼應,也頗值得注意。
依照版主的判讀,此卷(P.2381)傾向將同一首偈頌抄作一行,加上蓄意在每兩句之間留下空隔,造成有些字擠成一團而更加難以辨識,不過,這也提供一個相當有用的線索,讓讀者清晰地知道每一首偈頌的字句範圍,不像今本《大正藏》、《磧砂藏》、金版《高麗藏》、《趙城金藏》的排版方式,有時會誤判一首偈頌的起始句和結束句。
例如:下文所舉的《法句經》卷1〈20 愛身品〉中的16句,《大正藏》無任何句讀,不知每首偈頌的始末範圍。 CBETA 標點作三首
「如真人教,以道法身,愚者疾之,見而為惡。
行惡得惡,如種苦種,惡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須熟,彼不自代;
習善得善,亦如種甜,自利利人,益而不費,欲知利身,戒聞為最。」(CBETA, T04, no. 210, p. 566, a7-12)
從台灣嘉義《法雨道場》下載的《法句經》分成下列三頌:
「如真人教  以道法身  愚者疾之  見而為惡
行惡得惡  如種苦種  惡自受罪  善自受福  亦各須熟  彼不自代
習善得善  亦如種甜  自利利人  益而不費  欲知利身  戒聞為最」
除了未加標點符號之外,基本上和 CBETA 相同。(「法雨道場」的檔案在發表時間上早於 CBETA 的標點檔)
1991年台灣中壢圓光寺印製流通了一版《法句經》,這16句的標點是:
「如真人教  以道法身  愚者疾之  見而為惡  行惡得惡  如種苦種
 惡自受罪  善自受福  亦各須熟  彼不自代  習善得善  亦如種甜。
 自利利人,益而不費,欲知利身,戒聞為最。」
佛光版《法句經》(中國吳根友釋譯)作:
「如真人教,以道法身;愚者疾之,見而為惡;行惡得惡,如種苦種。(8)
  惡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須熟,彼不自代,習善得善,亦如種甜。(9)
自利利人,益而不費;欲知利身,戒聞為最。(10)」
P.2381 作:
「如真人教,以道法身,愚者疾之,見而為惡,行惡得惡,如種苦種。
 惡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須熟,彼不自代,習善得善,亦如種甜。
 自利利人,益而不費,欲知利身,戒聞為最。」
可以為此段偈頌的標點與分章作一定論。
此卷(P.2381)也出現一些明顯的訛誤,例如
A. 《法句經》卷2〈22 述佛品〉:
「快哉福報,所願皆成,
   敏於上寂,自致泥洹。」(CBETA, T04, no. 210, p. 567, b3-5)
P.2381 是作「哉福報」,「」字與「快」字同義。
B. 《法句經》卷2〈22 述佛品〉:
「壞惡度為佛,止地為梵志,
   除饉為學法,斷種為弟子。」(CBETA, T04, no. 210, p. 567, a23-24)
P.2381 是作「除僅為學法」。

P.2381 〈22 述佛品〉

偈次 《法句經》(T210)
〈22 述佛品〉21頌
P 2381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
〈14 佛陀品〉18頌
1 己勝不受惡,一切勝世間,叡智廓無疆,開蒙令入道。 己勝不受惡,一切勝世間,叡廓無疆,開令入道。 他的勝利無法被轉為失敗,世間無人能追上他的勝利,這樣智慧無邊、無跡可尋的佛陀,怎可能用任何方法而能破壞?(179)
2 決網無罣礙,愛盡無所積,佛意深無極,未踐迹令踐。 決網罣礙,愛盡所積,佛意洵无極,未踐迹令踐。 能誘他入網的貪愛繫縛已被摧毀無餘,這樣智慧無邊、無跡可尋的佛陀,怎可能用任何方法而能破壞?(180)
3 勇健立一心,出家日夜滅,根斷無欲意,學正念清明。 勇健立一心,出家日夜滅,根斷欲意,學正念清明。 智者一心修禪,樂於寂靜解脫,究竟覺悟的人為諸天所欽慕。(181)
4 見諦淨無穢,已度五道淵,佛出照世間,為除眾憂苦。 見諦淨穢,已度五道淵,佛出照世間,為除眾憂苦。
5 得生人道難,生壽亦難得,世間有佛難,佛法難得聞。 得生人道難,生壽亦難得,世間有佛難,囗法難得聞。 出生為人很難得,能壽命久長也很難,能得聽聞正法很難,處在有佛出世的時代也很難。(182)
6 我既無師保,亦獨無伴侶,積一行得佛,自然通聖道。 我既師保,囗獨伴侶,積一行得佛,自然通聖道。
7 船師能渡水,精進為橋梁,人以種姓繫,度者為健雄。 船師能水,精進為橋梁,人以種姓繫,度者為健雄。
8 壞惡度為佛,止地為梵志,除饉為學法,斷種為弟子。 壞惡度為佛,止地為梵志,除為學囗,斷種為弟子。
9 觀行忍第一,佛說泥洹最,捨罪作沙門,無嬈害於彼。 觀行忍第一,佛說泥洹最,捨罪作沙門,嬈害於彼。 忍辱與寬恕是最高的苦行,佛說涅槃是最上的境界,比丘不殺傷他人,侵害別人者即不是沙門。(184)
10 不嬈亦不惱,如戒一切持,少食捨身貪,有行幽隱處,意諦以有黠,是能奉佛教。 不嬈亦不惱,如戒一切持,少食捨身貪,有行幽隱處,意諦以有黠,是奉佛教。 不誹謗意不傷害他人,善持守戒律,飲食知足,獨居幽靜處,勤修禪定,此為諸佛的教導。(185)
11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的教導。(183)
12 佛為尊貴,斷漏無婬,諸釋中雄,一群從心。 佛為尊貴,斷漏无淫,諸囗中雄,一群從心。 佛陀及他的聲聞弟子已超越諸障礙和離世貪憂,對他們恭敬的人。(195)
13 快哉福報,所願皆成,敏於上寂,自致泥洹。 哉福報,所願皆成,敏於上寂,自致泥洹。 這些(佛陀及他的聲聞弟子)已超越諸障礙和離世貪憂的(聖者),沒有人能計數、測量他們的功德。(196)
14 或多自歸,山川樹神,廟立圖像,祭祀求福。 或多自歸,山川樹神,廟立圖像,祭祀求福。 被恐懼所驅使的人,尋找各種歸依處:山嶺、森林與樹林、園林中的支提。(188)
15 自歸如是,非吉非上,彼不能來,度我眾苦。 自歸如是,非吉非上,彼不能來,度我眾苦。 這不是安穩的歸依處,這不是最殊勝的歸依處,歸依這些地方,無法解脫眾苦。(189)
16 如有自歸,佛法聖眾,道德四諦,必見正慧。 如有自歸,佛法聖眾,道德四諦,必見正慧。 若有歸依佛、法、僧,能以正慧見四聖諦。(190)
17 生死極苦,從諦得度,度世八道,斯除眾苦。 生死極苦,從諦得度,度世八道,斯除眾苦。 苦、苦集與苦滅,以及導向苦滅的道,也就是八正道。(191)
18 自歸三尊,最吉最上,唯獨有是,度一切苦。 自歸三尊,最吉最上,唯獨有是,度一切苦。 這是安穩的歸依處,這是最殊勝的歸依處,歸依這些地方,能解脫眾苦。(192)
19 士如中正,志道不慳,利哉斯人,自歸佛者。 士如正,志道不慳,利哉斯人,自歸佛者。
20 明人難值,亦不比有,其所生處,族親蒙慶。 明人難值,亦不比有,其所生處,族蒙慶。 聖人極難遭遇,他不是隨處出生的,智者出生之處,家族慶歡樂。(193)
21 諸佛興快,說經道快,眾聚和快,和則常安。 諸佛興快,說經快,眾聚和快,和則常安。 諸佛出世樂,宣說正法樂,僧眾和合樂,修行者和合樂。(194)

P.2381 〈21 世俗品〉

偈次 《法句經》(T210)
〈21 世俗品〉14頌
P 2381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
〈13 世間品〉12頌
1 如車行道,捨平大途,從邪徑敗,生折軸憂。 如車行道,捨囗大途,從邪徑敗,生折軸憂。 如同財寶多而伴侶少的商隊會避免危險的路徑,如同意欲求生的人避免毒藥,所以應避免罪惡。(123)
2 離法如是,從非法增,愚守至死,亦有折患。 離法如是,從非法增,愚守至死,亦有折患。
3 順行正道,勿隨邪業,行法臥安,世世無患。 行正道,勿隨邪業,行法臥安,世世患。 應修習善法,不應為惡,住於行善法的人,今世後世安樂。(169)
4 萬物如泡,意如野馬,居世若幻,奈何樂此? 萬物泡,意如野馬,居世若幻,何有死(畏?)? 應觀世間如水上泡、如陽焰,如此則死王見不到他。(170)
5 若能斷此,伐其樹根,日夜如是,必至于定。 若能斷此,伐其根本,日夜如是,必至于定。
6 一施如信,如樂之人,或從惱意,以飯食眾,此輩日夜,不得定意。 一施如信,如樂之人,或從囗意,以飯食眾,此輩日夜,不得定意。
7 世俗無眼,莫見道真,如少見明,當養善意。 世俗眼,莫見道真,如少見明,當養善意。
8 如鴈將群,避羅高翔,明人導世,度脫邪眾。 如鴈將群,避羅高翔,明人導世,度脫囗眾。
9 世皆有死,三界無安,諸天雖樂,福盡亦喪。 世皆有死,三界安,諸天雖樂,福盡亦喪。
10 觀諸世間,無生不終,欲離生死,當行道真。 觀諸世間,无生不眾,欲離生死,行道真。
11 癡覆天下,貪令不見,邪疑却道,苦愚從是。 癡覆天下,貪令不見,邪囗却道,苦愚從是。
12 一法脫過,謂妄語人,不免後世,靡惡不更。 一法脫過,謂妄語人,不後世,靡惡不更。 違犯一法而說妄語、不信有來世的人,無惡不作。(176)
13 雖多積珍寶,嵩高至于天,如是滿世間,不如見道迹。 積珍寶,高至于天,如是滿世間,不如見道迹。
14 不善像如善,愛如似無愛,以苦為樂像,狂夫為所厭。 不善像如善,愛而似无愛,以苦為樂像,狂夫為所囗。

P.2381 〈20 愛身品〉

偈次 《法句經》(T210)
〈20 愛身品〉13頌
P 2381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
〈12 自己品〉10頌
1 自愛身者,慎護所守,希望欲解,學正不寐。 自愛身者,慎護所守,希望欲解,學正囗囗。 如果愛惜自己,就應該善於保護自己,智者至少應於生命三時中的一時保持警醒。 (157)
2 身為第一,常自勉學,利乃誨人,不惓則智。 身為第一,自勉學,利乃誨人,不惓則智。 自己先建立於正道,然後才去教導他人,如此智者能免於煩惱。 (158)
3 學先自正,然後正人,調身入慧,必遷為上。 學先自正,然後正人,調身入慧,必遷為上。 自己所教誨他人的,自己總是如此遵行,能善於調御自己的人才有能力教導他人,調御自己最困難。 (159)
4 身不能利,安能利人?心調體正,何願不至? 身不能利,安能利人?心調體正,何囗囗至? 自己是自己的救護者,他人怎麼能作為你的救護者?能夠自我調御的人,就成為自己最難得的救護者。 (160)
5 本我所造,後我自受,為惡自更,如剛鑽珠。 本我所造,後我自受,囗囗自更,如剛鑽珠。 惡是我所作,我所進行,起源自我,惡摧毀愚者,就像鑽石摧毀其他堅硬的寶石一樣。(161)
6 人不持戒,滋蔓如藤,逞情極欲,惡行日增。 人不持戒,滋蔓如囗,逞情極欲,惡行囗增。 不守戒德的人就像蔓藤纏繞著莎羅樹,他對待自己,就像他的敵人想對他作的一樣。(162)
7 惡行危身,愚以為易,善最安身,愚以為難。 惡行危身,愚以為易,善最安身,愚以為難。 危害自己的惡行很容易作,利益自己的善行反而較難作。(163)
8 如真人教,以道法身,愚者疾之,見而為惡,行惡得惡,如種苦種。 如真人教,以道囗囗,愚者疾之,而為惡,行惡得惡,如種苦種。 執持邪見的愚者毀謗阿羅漢、聖者、正命者,愚人恰如竹子開花,作惡以自我毀滅。(164)
9 惡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須熟,彼不自代,習善得善,亦如種甜。 惡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須熟,彼不自代,習善得善,亦如種囗。 惡實由自己所作,染污亦是自己所為,不作惡實由自己所決定,清淨也是自己所為,清淨或染污由自己所作,無人可以清淨他人。(165)
10 自利利人,益而不費,欲知利身,戒聞為最。 自利利人,囗而不費,欲知利身,戒聞為最。 勿為他人利益,而忽略自己的法益,已經完全了解自己法益的人,應專注於自己的修行。(166)
11 如有自憂,欲生天上,敬樂聞法,當念佛教。 如有自憂,欲生天上,敬樂聞法,當念佛教。
12 凡用必豫慮,勿以損所務,如是意日修,事務不失時。 囗用囗豫慮,勿以損所務,如是意日修,事務不失時。
13 夫治事之士,能至終成利,真見身應行,如是得所欲。 夫治事之士,能至囗成利,囗見身應行,如是得所欲。

2013年5月4日 星期六

P.2381 〈19 老耗品〉

偈次 《法句經》(T210)
〈19 老耗品〉14頌
P 2381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
〈11 老品〉11頌
1 何喜何笑?命常熾然,深蔽幽冥,如不求錠。 何喜何笑?常熾然,深蔽幽冥,如不求 眾生常在熾燃中,有何可喜可笑?當被黑暗遮蔽時,你為何不尋求燈明? (146)
2 見身形範,倚以為安,多想致病,豈知非真? 囗身形範,倚以為安,多想致病,豈知真? 看看這心造的形像,一堆瘡痍的混合物,多病與諸多妄想,不能堅固常存。(147)
3 老則色衰,病無光澤,皮緩肌縮,死命近促。 老則色衰,病光澤,皮緩肌縮,死命近促。 這衰敗的身體,為疾病的巢穴,污穢臭露的身體敗壞分散,生命終將滅亡。(148)
4 身死神徙,如御棄車,肉消骨散,身何可怙? 身死神徙,如御棄車,肉消骨散,囗何可怙?
5 身為如城,骨幹肉塗,生至老死,但藏恚慢。 身為如城,骨幹肉塗,生至老死,但藏恚慢。 有一座用骨造成的城廓,塗以血和肉,裡面堆放著老、死、我慢與虛偽。(150)
6 老則形變,喻如故車。法能除苦,宜以力學。 老則形變,喻如故車。法能除苦,宜以學。 如同華麗的王車朽壞,形體也會變老,唯有善人所教的法不會腐朽,善人教導給善人。(151)
7 人之無聞,老若特牛,但長肌肥,無有福慧。 人之聞,老特牛,但肌肥,有福囗。 不學的人如牛老去,只長肉而不長智慧。(152)
8 生死無聊,往來艱難,意猗貪身,生苦無端。 生死囗,囗囗艱難,意猗貪身,生苦端。 經歷了無數次生死,我尋找造屋者,卻未找到,生死輪迴極為痛苦。(153)
9 慧以見苦,是故棄身,滅意斷行,愛盡無生。 慧以見苦,是故棄身,滅意斷行,愛盡生。 造屋者,你被看到了!你將無法再造屋舍了,屋樑已斷裂,屋頂已壞損,我心已證無為,滅盡貪欲。(154)
10 不修梵行,又不富財,老如白鷺,守伺空池。 不修梵行,又不富財,老如白鷺,嗣守空池。 既不修習梵行,年輕時又不積累財富,像老鸛鳥守候著無魚的池沼。(155)
11 既不守戒,又不積財,老羸氣竭,思故何逮? 既不守戒,又不積財,老羸囗竭,思故何囗? 那些既不修習梵行,年輕時又不積累財富的人,如同弓射出去的箭,悲嘆過去。(156)
12 老如秋葉,何穢鑑錄?命疾脫至,亦用後悔。 老如秋葉,行囗鑑錄?脫至,囗用後囗。
13 命欲日夜盡,及時可懃力,世間諦非常,莫惑墮冥中。 命囗日夜盡,及時可懃,世間諦非常,莫惑墮冥中。
14 當學燃意燈,自練求智慧,離垢勿染污,執燭觀道地。 當學囗意,自練求智慧,離垢勿染污,執燭觀道地。

P.2381 〈18 刀杖品〉

偈次 《法句經》(T210)
〈18 刀杖品〉14頌
P 2381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
〈10 刀杖品〉
1 一切皆懼死,莫不畏杖痛,恕己可為譬,勿殺勿行杖。 一切皆懼死,莫不畏杖痛,恕己可為譬,勿勿行杖。 每個人都在刀杖前顫抖,每個人都害怕死亡,推己及人,己不殺生,也不教他人殺。(129)
每個人都在刀杖前顫抖,每個人都愛惜自己的生命,推己及人,己不殺生,也不教他人殺。(130)
2 能常安群生,不加諸楚毒,現世不逢害,後世長安隱。 能常安群生,不加諸楚,現世不逢害,後世長安隱。 冀望安樂的人以杖加害眾生,他雖自求安樂,他至死都得不到安樂。(131)
冀望安樂的人不以杖加害眾生,他自求安樂而至少在死前能得到安樂。(132)
3 不當麤言,言當畏報,惡往禍來,刀杖歸軀。 不當麤言,言當畏報,惡往禍來,刀杖囗軀。 不可說粗暴的話,這樣的人會得到同樣的回報,憤怒的言語會招致報復,導致痛苦。(133)
4 出言以善,如叩鐘磬,身無論議,度世則易。 出言以善,如叩鐘磬,身,度世則易。 如同破銅鑼不再振動,你已達到平靜清涼,不再憤怒。(134)
5 歐杖良善,妄讒無罪,其殃十倍,災迅無赦。 歐杖良善,妄讒罪,其殃十倍,囗迅赦。 以刀杖侵犯無過錯者或良善者,這樣的人會快速遭遇(下列)十種狀況之一。(137)
6 生受酷痛,形體毀折,自然惱病,失意恍惚, 更囗酷,形體毀折,自然囗病,失意惚, 遭遇惡言,損失財物,身體受損傷,感染重病,心志恍惚。(138)
7 人所誣咎,或縣官厄,財產耗盡,親戚離別, 人所誣囗,或縣官厄,財產耗盡,親戚離別, 被國王刁難而被控訴重罪,喪失親戚,財富折損。(139)
8 舍宅所有,災火焚燒,死入地獄,如是為十。 舍宅所有,災火焚燒,死入地囗,如是為十。 房舍遭火災焚燒,死入地獄。(140)
9 雖裸剪髮,長服草衣,沐浴踞石,奈癡結何? 雖裸剪髮,服草衣,沐浴踞石,无囗囗何 並非裸形遊方、編髮、身上塗泥、絕食、睡臥於地面、塵垢塗身、常蹲踞能得清淨,沒有任何事物能清淨未斷除疑惑的人。(141)
10 不伐殺燒,亦不求勝,仁愛天下,所適無怨。 不伐燒,亦不求勝,仁愛天下,所適怨。
11 世儻有人,能知慚愧,是名誘進,如策良馬。 世儻有人,能知慚愧,是誘進,如策良馬。 在這世上,是否有人具慚愧心以自制,而避免責難,如良馬避免鞭策(而行)。(143)
12 如策善馬,進道能遠,人有信戒,定意精進,受道慧成,便滅眾苦。 如囗善馬,進道能遠,人有信戒,定意精進,受道慧成,便囗眾苦。 你們應精勤迫切地修習,如良馬加鞭;你們應以信、戒、精進、定、善分別法而知行具足(明行足)地、具念地捨斷此眾多大苦。(144)
13 自嚴以修法,滅損受淨行,杖不加群生,是沙門道人。 自嚴以修法,滅損受淨行,杖不加囗生,是沙門道人。 莊嚴、寂靜、自我調御、節制的梵行者,他即是沙門,他即是比丘。(142)
14 無害於天下,終身不遇害,常慈於一切,孰能與為怨? 無害於天下,終身不遇害,常慈於一切,孰能與為囗?

2013年5月3日 星期五

P.2381 〈17 惡行品〉

偈次 《法句經》(T210)
〈17 惡行品〉22頌
P 2381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
〈9 惡行品〉13頌
1 見善不從,反隨惡心,求福不正,反樂邪婬。 見善不從,反隨惡心,求福不正,反樂邪 應速作善行,防止心向惡,未速行善的人,他的心喜樂於惡。(116)
2 凡人為惡,不能自覺,愚癡快意,令後欝毒。 凡人為惡,不能自覺,愚癡快意,令囗欝毒。 愚者的作為像是自己的仇敵,自作惡行,自招惡果。(66)
3 凶人行虐,沈漸數數,快欲為人,罪報自然。 凶人行虐,沈漸數數,快意為之,罪報自然。 如有人已作惡行,希望他勿一犯再犯,不應作惡,積惡招致痛苦。(117)
4 吉人行德,相隨積增,甘心為之,福應自然。 吉人行德,相隨積增,甘心為之,福應自然。 如有人已作善行,希望他持續行善,應行善,積善而得安樂。(118)
5 妖孽見福,其惡未熟,至其惡熟,自受罪虐。 妖孽見福,其惡未熟,至其惡熟,自受罪虐。 惡業尚未成熟時,惡人或見到是善,當惡業成熟時,他才見到惡報。(119)
6 貞祥見禍,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 貞祥見禍,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 善業尚未成熟時,善人或見到是惡,當善業成熟時,他才見到善報。(120)
7 擊人得擊,行怨得怨,罵人得罵,施怒得怒。 擊人得擊,行囗得囗,害人得害,施怒得囗。
8 世人無聞,不知正法,生此壽少,何宜為惡? 世人聞,不知正法,生此壽少,何宜為惡?
9 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罪充滿,從小積成。 莫輕小惡,以為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罪充滿,囗小積囗。 不要輕忽惡行,認為「我不會受報」,累積一滴滴的水滴,能盈滿水瓶,愚人自身盈滿惡業,有時是從小惡積成。(121)
10 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福充滿,從纖纖積。 莫輕小善,以為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福充滿,從纖纖積。 不要輕忽善行,認為「我不會受報」,累積一滴滴的水滴,能盈滿水瓶,智者自身盈滿善業,有時是從小善積成。(122)
11 夫士為行,好之與惡,各自為身,終不敗亡。 夫士為行,好惡與惠,各自為身,終不敗亡。
12 好取之士,自以為可,沒取彼者,人亦沒之。 好取囗囗,自以為可,囗取囗者,人亦沒之。
13 惡不即時,如搆牛乳,罪在陰伺,如灰覆火。 惡不即時,如(搆-扌+牛)囗囗,罪在陰伺,如囗囗火。 惡行不會即時顯現惡報,就像牛奶不會即刻凝結,如同踩在覆蓋灰燼的火上,燒痛馬上跟隨愚人而來。(71)
14 戲笑為惡,以作身行,號泣受報,隨行罪至。 戲笑為惡,已作囗行,號泣受報,隨行罪至。
15 作惡不起,如兵所截,牽往乃知,已墮惡行,後受苦報,如前所習。 作惡不起,如兵所截,囗囗乃知,己墮惡行,後受囗報,乃知所囗。
16 如毒摩瘡,船入洄澓,惡行流衍,靡不傷尅。 如毒摩,船入迴覆,惡行流衍,靡不傷囗。 如果手上無傷口,可以以手抓毒(而不受傷害),毒不侵無傷口的人,不作惡的人不會有惡。(124)
17 加惡誣罔人,清白猶不污,愚殃反自及,如塵逆風坌。 加惡誣囗人,清白猶不污,愚殃反自及,如塵逆風坌。 愚人攻擊清白、可信、清淨的人,反而自己遭殃,就像逆風揚灰塵。(125)
18 過失犯非惡,能追悔為善,是明照世間,如日無雲曀。 過失犯非惡,能追囗為善,是明照世間,如日雲曀。
19 夫士所以行,然後身自見,為善則得善,為惡則得惡。 夫士以所行,然後身自見,為善則得善,為惡則得惡。
20 有識墮胞胎,惡者入地獄,行善上昇天,無為得泥洹。 有囗墮胞胎,惡者入囗囗,行善天,為得泥洹。 有人入母胎,惡人入地獄,正直者生天,漏盡者涅槃。(126)
21 非空非海中,非隱山石間,莫能於此處,避免宿惡殃。 非空非海中,非隱山石間,莫能於此處,避囗宿惡殃。 不論在空中、海中,或進入山洞裡,世上沒有一處地方能逃脫惡報。(127)
22 眾生有苦惱,不得免老死,唯有仁智者,不念人非惡。 眾生有苦囗,不得免囗死,唯有仁智者,不念人非惡。

2013年5月2日 星期四

P.2381 〈16 述千品〉

偈次 《法句經》(T210)
16 述千品16頌
P 2381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
8 千品
1 雖誦千言,句義不正,不如一要,聞可滅意。 雖誦千言,句義不正,不如一要,聞可滅意。 即使能誦千言而與義句無關,不如僅說一語,而聞後能導致寂靜。(100)
2 雖誦千章,不義何益?不如一義,聞行可度。 雖誦千章,不義何益?不如一囗,聞行可度。 即使能誦千首偈頌而與義句無關,不如僅說一首偈頌的一語,而聞後能導致寂靜。(101)
3 雖多誦經,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雖多誦經,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若有人能誦百首偈頌而與義句無關,不如一人能說法偈,而聞後能導致寂靜。(102)
4 千千為敵,一夫勝之,未若自勝,為戰中上。 千千為敵,一夫勝之,未若自勝,為戰中上。 如有一人在戰場上戰勝成千上萬的敵人,不如一人他能戰勝自己,如此他即是最重要戰役的勝利者。(103)
5 自勝最賢,故曰人雄,護意調身,自損至終。 自勝最賢,故曰人雄,護意調身,自損至囗。 戰勝自己強過戰勝他人,調伏自己的人,總是自我調御。(104)
6 雖曰尊天,神魔梵釋,皆莫能勝,自勝之人。 雖曰尊天,神魔梵釋,皆囗能囗,自勝之人。 不是諸天,不是犍達婆,不是魔羅和梵天能戰勝這樣自我調御的人。(105)
7 月千反祠,終身不輟,不如須臾,一心念法,一念道福,勝彼終身。 月千反祠,終身不輟,不如須臾,一心念法,一囗道福,勝彼終身。 即使有人每月奉獻犧牲祭拜百千次,不如有人須臾之間恭敬一有修行的人,這種供養勝過百年的祭祀。(106)
8 雖終百歲,奉事火祠,不如須臾,供養三尊,一供養福,勝彼百年。 雖終百歲,奉事火,不如須臾,供養三尊,一供養福,勝彼百年。 即使有人在山林中供火百年,不如有人須臾之間恭敬一有修行的人,這種供養勝過百年的祭祀。(107)
9 祭神以求福,從後觀其報,四分未望一,不如禮賢者。 祭神以求福,從後觀其報,四分未望一,不如禮賢者。 若有人滿一年以不管何種犧牲或祭祀求福,所得的福不如禮敬正直者的四分之一。(108)
10 能善行禮節,常敬長老者,四福自然增,色力壽而安。 能善行禮節,常囗囗囗囗,四囗自增,色力囗囗囗。 常禮敬有戒德的人,尊敬年長的人,有四種利益:增長年壽、儀容體態、體力、安樂。(109)
11 若人壽百歲,遠正不持戒,不如生一日,守戒正意禪。 若人壽百歲,遠正不持戒,不如生一日,囗囗正意囗。 如有人活了一百歲,未遵守戒律,心志不安定,不如生長一日守戒而具禪定。(110)
12 若人壽百歲,邪偽無有智,不如生一日,一心學正智。 若人壽百歲,囗囗有囗,不如生一日,一心學正智。 如有人活了一百歲,無智慧,心志不安定,不如生長一日有智慧而具禪定。(111)
13 若人壽百歲,懈怠不精進,不如生一日,勉力行精進。 若人壽百歲,懈囗不精進,不如生一日,勉力行精進。 如有人活了一百歲,怠惰不精進,不如生長一日而堅毅精進。(112)
14 若人壽百歲,不知成敗事,不如生一日,見微知所忌。 若人壽百歲,不知成敗事,不如生一日,見微知囗囗。 如有人活了一百歲,不了解因緣法,不如生長一日而了解因緣法。(113)
15 若人壽百歲,不見甘露道,不如生一日,服行甘露味。 若人壽百歲,不見甘露道,不如生一日,囗行甘露囗。 如有人活了一百歲,不見甘露道,不如生長一日而見甘露道。(114)
16 若人壽百歲,不知大道義,不如生一日,學惟佛法要。 若人壽百歲,不知大道義,不如生一日,囗囗囗法要。 如有人活了一百歲,不見最上法,不如生長一日而得見最上法。(115)

P.2381 〈15 羅漢品〉

偈次 《法句經》(T210)
〈15 羅漢品〉10頌
P 2381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
〈7 羅漢品〉
1 去離憂患,脫於一切,縛結已解,冷而無煖。 去離憂囗,脫於一切,縛結已解,冷而囗。 旅程已盡的人沒有憂患,不再有苦惱,他已斷除所有繫縛而解脫。 (90)
2 心淨得念,無所貪樂,已度癡淵,如鴈棄池。 心淨得念,所貪樂,已度癡淵,如鴈棄池。 具念奮勇者喜樂於出家(不喜有家),如雁離棄湖泊池塘,不顧念任何居所。(91)
3 量腹而食,無所藏積,心空無想,度眾行地,如空中鳥,遠逝無礙。 量腹而食,所藏積,心空無想,度囗行地,如空中鳥,遠逝礙。 不積累食物、飲食知量的人,已證空、無相解脫,他所行的境界如鳥飛虛空無跡可尋。(92)
4 世間習盡,不復仰食,虛心無患,已到脫處,譬如飛鳥,暫下輒逝。 世間習盡,不復仰食,虛心囗,已到脫處,譬如飛鳥,暫下輒逝。 不貪著飲食,滅盡諸漏的人,已證空、無相解脫,他所行的境界如鳥飛虛空無跡可尋。(93)
5 制根從正,如馬調御,捨憍慢習,為天所敬。 制根從正,如馬調御,捨憍慢習,為天所敬。 他的諸根寂靜,如被欲者調伏的馬,捨斷我慢、已得漏盡,為天所敬欽羨。(94)
6 不怒如地,不動如山,真人無垢,生死世絕。 不囗如地,不動如山,真人垢,生死世絕。 如地一般平和不受妨礙,他堅固如因陀羅石柱,如沒有污泥的湖泊,他已不再輪迴生死。(95)
7 心已休息,言行亦止,從正解脫,寂然歸滅。 心已休息,言行亦止,從正解脫,寂然囗滅。 他的身口意都已寂靜,依正智而寂滅解脫。(96)
8 棄欲無着,缺三界障,望意已絕,是謂上人。 棄欲着,缺三界,望意已絕,是謂上人。 不盲信、知涅槃,斷除繫縛、斬斷一切未來有的因、斷除一切期望的人,他是至高無上的人。(97)
9 在聚在野,平地高岸,應真所過,莫不蒙祐。 在野,平地高岸,應真所過,莫不囗囗。 (無論是)在村莊或森林,在河谷或山峰,阿羅漢所居之處,總是愉悅可意。(98)
10 彼樂空閑,眾人不能,快哉無婬,無所欲求。 彼樂空閑,眾人不能,快哉无淫所欲求。 林野(阿蘭若)甚可樂,眾人不覺得如此,離欲的人樂居此處,因他們不尋求貪欲。(99)

P.2381 〈14 明哲品〉

偈次 《法句經》(T210)
〈14 明哲品〉17頌
P 2381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
〈6 智者品〉
1 深觀善惡,心知畏忌,畏而不犯,終吉無憂。 深觀善惡,心知畏忌,畏而不犯,終吉憂。 如能遇到能指責你過失、指出你的過錯如顯示珍寶的智者,能與這樣的智者為友是福,不是禍。(76)
2 故世有福,念思紹行,善致其願,福祿轉勝。 故世囗福,思紹行,善致其願,福祿轉勝。
3 信善作福,積行不厭,信知陰德,久而必彰。 信善作福,積行不囗,信知陰德,久而必
4 常避無義,不親愚人,思從賢友,狎附上士。 常避義,不親愚人,思從賢友,狎附上士。 不與惡人為友,不與卑鄙的人為友,應與善人為友,應與高尚的人為友。(78)
5 喜法臥安,心悅意清,聖人演法,慧常樂行。 喜法臥安,心悅意清,聖人演法,慧常樂行。 在法中找到喜樂的人,以明淨,智者常喜悅賢聖所說法。(79)
6 仁人智者,齋戒奉道,如星中月,照明世間。 仁人智者,齋戒奉道,如星中月,照明世間。
7 弓工調角,水人調船,巧匠調木,智者調身。 弓工調角,水人調船,囗囗調木,智者調身。 灌溉者導引水,製箭工人調直箭桿,木匠調整木材,智者調御自身。(80)
灌溉者導引水,製箭工人調直箭桿,木匠調整木材,智者調御自身。(145)
8 譬如厚石,風不能移,智者意重,毀譽不傾。 譬如囗囗,風不能移,智者意重,毀譽不傾。 就像一塊巨石不被風移動,智者也不被毀譽所動。(81)
9 譬如深淵,澄靜清明,慧人聞道,心淨歡然。 譬如深淵,澄靜清明,慧人聞道,心淨歡囗。 就像一泓清澈的深潭,智者聽法之後寧靜喜悅。(82)
10 大人體無欲,在所昭然明,雖或遭苦樂,不高現其智。 大人體欲,在所然明,雖或遭苦樂,不高 善人捨棄一切,德人不著貪欲而議論,智者不因苦樂而洋洋得意或懊喪。(83)
11 大賢無世事,不願子財國,常守戒慧道,不貪邪富貴。 大賢世事,不願子財國,常守戒慧道,不貪囗囗囗。 不為己或他人期望子、財、國,不應冀求不義之財,這樣的人為守戒、明智與公正的人。(84)
12 智人知動搖,譬如沙中樹,朋友志未強,隨色染其素。 智人知動囗,譬如囗囗樹,朋友囗未囗,隨色囗囗囗。
13 世皆沒淵,鮮克度岸,如或有人,欲度必奔。 世皆囗淵,鮮囗囗,如或有人,欲度必囗。 只有少數的人能到達彼岸,其餘的大多數人都在此岸(生死輪迴)徘徊。(85)
14 誠貪道者,覽受正教,此近彼岸,脫死為上。 囗貪道者,覽受正囗,此近彼岸,脫死為上。 善受正教的人於法隨法而行,能超越難以渡脫的死魔領域。(86)
15 斷五陰法,靜思智慧,不反入淵,棄猗其明。 斷五囗法,靜思慧,不反入淵,棄猗囗明。
16 抑制情欲,絕樂無為,能自拯濟,使意為慧。 囗囗情欲,絕樂為,能自囗濟,使意為慧。 樂於彼處、已捨棄一切貪欲、已清淨自己的心穢的智者一無所有。(88)
17 學取正智,意惟正道,一心受諦,不起為樂,漏盡習除,是得度世。 囗囗囗囗,意惟道,一心受諦,不起囗樂,漏盡習除,是得囗囗。 心已於正覺內涵正確地修習的人,樂於捨斷所有執著,毫無繫縛,他們已去除污穢而清淨,於此世究竟涅槃(89)

2013年5月1日 星期三

P.2381 〈13 愚闇品〉

偈次 《法句經》(T210)
〈13 愚闇品〉21頌
P 2381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
〈5 愚人品〉
1 不寐夜長,疲惓道長,愚生死長,莫知正法。 不囗夜長,疲囗道長,愚生死長,莫知正法。 不睡者的夜晚長,疲倦者的「由旬」長,不知正法的人輪迴生死長。(60)
2 癡意常冥,逝如流川,在一行彊,獨而無偶。 癡意常冥,逝如流川,在一行彊,獨而偶。
3 愚人着數,憂戚久長,與愚居苦,於我猶怨。 愚人囗囗,憂戚囗長,與愚居苦,於我囗怨。
4 有子有財,愚惟汲汲,我且非我,何憂子財? 有子有囗,愚惟汲汲,我且非囗,何憂子財? 愚者常憂慮:「我有子女,我有財富。」我且無有,何況子女財產?(62)
5 暑當止此,寒當止此,愚多預慮,莫知來變。 暑當止此,寒當是止,愚囗囗慮,莫囗囗變。 愚者如此打算:「我將在此過雨季、冬季、夏季。」他不知危險。 (286)
6 愚曚愚極,自謂我智,愚而勝智,是謂極愚。 愚囗愚囗,自謂我智,愚而囗囗,是謂極愚。 知道自己愚蠢的愚人,在此他為聰明;愚者而自認為聰明,他真是個愚人。(63)
7 頑闇近智,如瓢斟味,雖久狎習,猶不知法。 頑闇近智,如瓢囗味,雖久狎習,猶不知法。 愚者可終身親近智者而仍不知法,就像湯匙經常舀湯而不知味。(64)
8 開達近智,如舌甞味,雖須臾習,即解道要。 開達近智,如舌甞味,雖須臾習,即解道囗。 慧者甚至只短暫親近智者即能迅速知法,有如舌知味。(65)
9 愚人施行,為身招患,快心作惡,自致重殃。 愚人施行,為身招禍,快心惡,自致重囗。 愚者的作為像是自己的仇敵,自作惡行,自招惡果。(66)
10 行為不善,退見悔悋,致涕流面,報由宿習。 行為不善,退見悔悋,致涕流面,報由宿習。 所作行為不善,已作而後悔,導致惡報而啼泣,淚流滿面。(67)
11 行為德善,進覩歡喜,應來受福,喜笑玩習。 行為德善,進覩歡囗,應來受福,喜笑習。 ------
12 過罪未熟,愚以恬惔,至其熟時,自受大罪。 囗罪未熟,囗以恬惔,至其熟時,自受大罪。 當惡業尚未成熟時,愚者認為所作如蜜一般甜,惡業尚未成熟後,愚者必將受苦。(69)
13 愚所望處,不謂適苦,臨墮危地,乃知不善。 愚所望處,不謂適苦,臨墮危地,乃知不善。
14 愚惷作惡,不能自解,殃追自焚,罪成熾燃。 愚惷作惡,不能解,殃追自囗,罪成囗囗。 愚者作惡時不自覺為惡,愚者受業報煎熬痛苦如火燒身。〈10 刀杖品〉(136)
15 愚好美食,月月滋甚,於十六分,未一思法。 愚好美囗,日日滋甚,於十六囗,未一思法。 即使一個愚人月復一月,只食用一片香茅草葉緣的少許食物,他苦行的回報也不及已解證法義者的十六分之一。(70)
16 愚生念慮,至終無利,自招刀杖,報有印章。 愚生念慮,囗囗利,自招刀杖,報有印章。
17 觀處知其愚,不施而廣求,所墮無道智,往往有惡行。 觀處知其愚,不施而囗求,所囗無道,囗囗有惡行。
18 遠道近欲者,為食在學名,貪倚家居故,多取供異姓。 遠道近欲者,為囗囗學囗,貪倚家居故,多取供異姓。 愚人貪求高於其他僧人的不恰當恭敬,期望從其他家庭得到較佳的居住處和供養。(73)
19 學莫墮二望,莫作家沙門,貪家違聖教,為後自匱乏。 學莫墮二望,莫作家沙門,貪家違聖教,為後自匱囗。
20 此行與愚同,但令欲慢增,利求之願異,求道意亦異。 此行與愚同,但令欲慢增,利求之願異,求道意亦囗。 愚人的貪欲與傲慢如此增長:「希望居士和僧人都認為是我所完成的。希望無論他們想作任何事務,都會遵循我的意願。」(74)
21 是以有識者,出為佛弟子,棄愛捨世習,終不墮生死。 是以有識者,出為佛弟子,棄愛捨世習,終不墮生死。 願比丘--佛的聲聞弟子,完全了解:有些事務是世間利得,有些事務是趣向泥洹。不於恭敬喜悅,願他獨居修道。(75)

P.2381 〈12 華香品〉

偈次 《法句經》(T210)
〈12 華香品〉17頌
P 2381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
〈4 花品〉
1 孰能擇地,捨監取天?誰說法句,如擇善華? 孰能擇地,捨取天?誰說法句,如擇善華? 誰能審查這個地界(世間)與閻魔的境界與他的眾鬼神?誰能善解(如來的)善說法句,如同巧匠採花?(44)
2 學者擇地,捨監取天,善說法句,能採德華。 學者擇地,捨取天,善囗法句,能採德華。 有學能審查這個地界(世間)與閻魔的境界和他的眾鬼神,有學能善解(如來的)善說法句,如同巧匠採花?(45)
3 知世坏喻,幻法忽有,斷魔華敷,不覩生死。 知世坏喻,囗法忽有,斷魔華敷,不覩生死。
4 見身如沫,幻法自然,斷魔華敷,不覩生死。 此身如沫,囗囗自然,斷魔華敷,不覩生死。 已解此身如聚沫,知道身體如幻的本質,斬斷魔羅的箭(花簇),他令魔羅再也見不到他。(46)
5 身病則萎,若華零落;死命來至,如水湍驟。 身病則萎,若華囗;死命來至,如水湍 以繫著的心採花的人,終被魔羅帶走,就像洪水沖走正在沉睡的村莊一樣。(47)
6 貪欲無厭,消散人念,邪致之財,為自侵欺。 貪欲厭,消散人念,邪致之財,為自侵囗。 以繫著的心採花的人,於貪欲不知厭足,終被死神所控制。(48)
7 如蜂集華,不嬈色香,但取味去,仁入聚然。 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但取囗囗,仁入聚然。 如蜂採蜜,不損色香,牟尼如是入聚落。(49)
8 不務觀彼,作與不作,常自省身,知正不正。 不囗觀彼,作與不作,常自省身,知正不正。 不應觀他人惡行,是否作或未作,應只觀自己所行,是否作或未作。(50)
9 如可意華,色好無香,工語如是,不行無得。 如可意華,色好无香,工語如是,不行囗得。 說得美好的巧言,卻未照著去實行,就像美麗的花朵具有漂亮的色彩,但沒有香氣。(51)
10 如可意華,色美且香,工語有行,必得其福。 如可意華,色囗且香,工語囗囗,囗得其福。 說得美好的巧言,也照著去實行,就像美麗的花朵具有漂亮的色彩與芬芳。(52)
11 多作寶花,結步搖綺,廣積德者,所生轉好。 多作寶囗,結步囗,廣積德者,所生轉囗。 如同從開花茂盛的花叢可以作出很多花環,生而為人,應作很多善事。(53)
12 奇草芳花,不逆風熏,近道敷開,德人遍香。 琦草美華,不逆風熏,近道敷開,德人遍香。 旃檀、多伽羅、茉莉的花香無法逆風而薰,德人(真人)德行從各個方向而薰香。(54)
13 旃檀多香,青蓮芳花,雖曰是真,不如戒香。 旃檀多香,青蓮芳,雖曰是真,不如戒香。 旃檀、多伽羅、青蓮花和茉莉花,在眾多香氣之中,德行的香最殊勝。(55)
14 華香氣微,不可謂真,持戒之香,到天殊勝。 華香囗微,不可謂真,持戒之香,到天囗囗。 旃檀、多伽羅的香氣非常微弱,德行的香最殊勝,它上薰天界。(56)
15 戒具成就,行無放逸,定意度脫,長離魔道。 戒具成就,行放逸,定意度囗,長離魔道。 那些具戒、精進、依正智而解脫的人,魔羅無法找到他們。(57)
16 如作田溝,近于大道,中生蓮華,香潔可意。 如作田溝,近于大道,中生蓮華,香可意。 就像大道旁的垃圾堆,其中長出香潔可愛的蓮花。(58)
17 有生死然,凡夫處邊,慧者樂出,為佛弟子。 有生死然,凡夫處邊,慧者樂出,為佛弟子。 在塵世的無聞凡夫之中,有等正覺(佛)的弟子閃耀著智慧。(59)

P.2381 〈11 心意品〉

偈次 《法句經》(T210)
〈11 心意品〉12頌
P 2381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
〈3 心意品〉11頌
1 意使作笱,難護難禁,慧正其本,其明乃大。 意使囗笱,難囗難囗,慧正其本,其明乃大。 智者調直顫抖、不穩定、難護、難調御(難禁)的心,像製箭者調直他的箭一樣。(33)
2 輕躁難持,唯欲是從,制意為善,自調則寧。 輕躁難持,唯欲是從,制意為善,自調則囗。 難以調御、善變、隨意游動的心,能調御此心極佳,調御此心帶來福樂。(35)
3 意微難見,隨欲而行,慧常自護,能守即安。 意微難見,隨欲而行,慧常自護,能守安。 心極微細而難見,常隨意游動,智者應善自調御,調御此心帶來福樂。(36)
4 獨行遠逝,覆藏無形,損意近道,魔繫乃解。 獨行遠逝,覆藏形,損意囗道,魔繫乃解。 心遠逝、獨行、無形體、住於(四大構成的)巢窟,能調御此心的人,就能從魔羅的繫縛解脫。(37)
5 心無住息,亦不知法,迷於世事,無有正智。 住息,亦不知法,迷於世事,有正智。 心無住息的人、不了解正法的人、信心不堅定的人,他們無法成就圓滿的智慧。(38)
6 念無適止,不絕無邊,福能遏惡,覺者為賢。 適止,不絕邊,福能遏惡,覺者為賢。 心無貪欲染汙與猶豫、超越「罪與福」的理念、保持警醒的人,這樣的人沒有怖畏恐懼。(39)
7 佛說心法,雖微非真,當覺逸意,莫隨放心。 佛說心法,雖微非真,當覺逸意,莫隨放心。
8 見法最安,所願得成,慧護微意,斷苦因緣。 見法最,所願得成,慧護微意,斷苦因囗。
9 有身不久,皆當歸土,形壞神去,寄住何貪。 有身不久,皆當歸土,形壞神去,寄住何貪。 這個身體不久將失去知覺,被鄙視、棄置於地,像一塊無用的木頭。(41)
10 心豫造處,往來無端,念多邪僻,自為招惡。 心豫造處,往來端,念多邪,自為招惡。
11 是意自造,非父母為,可勉向正,為福勿回。 是意自造,非父囗為,可勉向正,為福勿 非父母或其他眷屬所能(替他)作(善業),導向正(行)的心比他們更能替他作(善業)。(43)
12 藏六如龜,防意如城,慧與魔戰,勝則無患。 藏六如龜,防意如城,慧與魔戰,勝則患。 已知身如陶器,守心如城,以致會與魔羅作戰,你將能戰勝(魔羅)而毫無繫著。(40)

P.2381 〈10 放逸品〉

偈次 《法句經》(T210)
〈10 放逸品〉20頌
P 2381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
〈10 不放逸品〉21-32頌
1 戒為甘露道,放逸為死徑,不貪則不死,失道為自喪。 戒為甘露道,放逸為死徑,不貪則不死,失道為自喪。 不放逸是不死路,放逸是死路,不放逸者不死,放逸者就像死了一樣。(21)
2 慧智守道勝,終不為放逸,不貪致歡喜,從是得道樂。 守道勝,終不為放逸,不貪囗囗喜,從是得道樂。 如是,已經清晰地知道不放逸的智者,他們在不放逸的境界歡樂,在聖者的境界歡樂。(22)
3 常當惟念道,自強守正行,健者得度世,吉祥無有上。 常當惟念道,自守正行,健者得度世,吉祥有上。 智者精進地禪修,勇猛精進,他們獲得離繫而安穩的涅槃。(23)
4 正念常興起,行淨惡易滅,自制以法壽,不犯善名增。 正念常興起,行道德正法,自以法壽,不犯善名增。 勤奮的、具念的、行為審慎的、調御自己的、不放逸的人,他的明欲大增。(24)
5 發行不放逸,約以自調心,慧能作錠明,不返冥淵中。 發行不放逸,約自調心,慧能作囗明,不反入冥淵。 藉由勤奮、不放逸、節制與調御自己,智者作為自己不被洪水淹沒的島。(25)
6 愚人意難解,貪亂好諍訟,上智常重慎,護斯為寶尊。 愚人囗囗囗,貪囗好諍囗,上常重慎,護斯為寶尊。 無知的愚人沉溺於放逸,智者保護不放逸如同他最珍貴的財寶。(26)
7 莫貪莫好諍,亦莫嗜欲樂,思心不放逸,可以獲大安。 莫貪莫好諍,亦莫嗜囗樂,思心不放逸,可以獲囗。 不要沉溺於放逸與五欲歡樂,不放逸的禪修者獲得最大的安樂。(27)
8 放逸如自禁,能却之為賢,已昇智慧閣,去危為即安,明智觀於愚,譬如山與地。 放逸如自禁,能却囗為賢,已升知慧囗,去危為即囗,明智觀囗愚,譬如山與地。 當智者精進而不放逸,他已登上智慧的高峰而無憂,他觀察這些憂傷的群眾,如同站在高山上觀看地面的愚人。(28)
9 居亂而身正,彼為獨覺悟,是力過師子,棄惡為大智。 居亂而身囗,囗為獨覺悟,是力過師子,棄惡為大智。
10 睡眠重若山,癡冥為所弊,安臥不計苦,是以常受胎。 睡眠重山,癡冥為所,安臥不計苦,是以常受胎。
11 不為時自恣,能制漏得盡,自恣魔得便,如師子搏鹿。 不為時自恣,能制漏得盡,自恣魔得便,如師子囗囗。
12 能不自恣者,是為戒比丘,彼思正淨者,常當自護心。 能不自恣者,是為戒丘,囗思正淨者,常當囗囗心。
13 比丘謹慎樂,放逸多憂愆,變諍小致大,積惡入火焰。 比丘謹慎囗,囗囗多囗囗,變小致大,積惡囗囗囗。 精進的比丘懼見放逸,他勇猛前進如熊熊烈火燒去大、小結縛。(31)
14 守戒福致善,犯戒有懼心,能斷三界漏,此乃近泥洹。 囗囗福囗囗,犯戒有懼心,能斷囗界漏,囗囗近泥洹。 精進的比丘懼見放逸,他已臨近涅槃,必定不會退墮。(32)
15 若前放逸,後能自禁,是炤世間,念定其宜。 若前放逸,後能囗囗,是炤世間,念定其宜。 若有人以前放逸,以後不放逸,如月亮離開雲層的遮蔽而照亮世間。〈13 世間品〉(172)
16 過失為惡,追覆以善,是炤世間,念善其宜。 過失為惡,追覆以善,是炤世間,念善其宜。 若有人以前作惡,以後行善來補救,如月亮離開雲層的遮蔽而照亮世間。〈13 世間品〉(173)
17 少壯捨家,盛修佛教,是炤世間,如月雲消。 少壯捨家,囗修佛教,是炤世間,如月雲消。 比丘少壯出家,勤修佛陀的教導,如月亮離開雲層的遮蔽而照亮世間。〈25 比丘品〉(382)
18 人前為惡,後止不犯,是炤世間,如月雲消。 人前為惡,後止不犯,是炤世間,如月雲消。
19 生不施惱,死而不慼,是見道悍,應中勿憂。 生不囗囗,死而不囗,是見道悍,應中勿憂。
20 斷濁黑法,學惟清白,度淵不反,棄倚行止,不復染樂,欲斷無憂。 斷濁黑法,學惟清白,度淵不反,棄倚行止,不復染樂,欲斷憂。 智者已捨黑法而勤修善法,由在家而出家,獨居於難居之處。〈6 智者品〉(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