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30日 星期五

T213 Chapter 19 (T04.786c)《法集要頌經》〈19 馬喻品〉

《法集要頌經》〈19 馬喻品〉 (T04.786c)
偈頌編號 《法集要頌經》(T213)
〈19 馬喻品〉17頌
《出曜經》(T212)
〈20 馬喻品〉12頌
《法句經》(T210)
〈31 象喻品〉18頌
巴利《法句經》
1 譬馬調能軟,隨意如所行,信戒及精進,定法要具足。(1)
忍和意得定,能斷諸苦惱。(3)
如馬調軟,隨意所如,信戒精進,定法要具,忍和意定,是斷諸苦。(1) 如馬調軟,隨意所如,信戒精進,定法要具。明行成立,忍和意定,是斷諸苦,隨意所如。(15)
如策善馬,進道能遠,人有信戒,定意精進,受道慧成,便滅眾苦。〈18 刀杖品〉(12)
144
2 獲法第一義,利用故無窮,一心行和忍,得免輪迴苦。
3 忍和意得定,能斷諸苦惱,從是得住定,如馬善調御。 從是住定,如馬調御,斷恚無漏,是受天樂。(2) 從是住定,如馬調御,斷恚無漏,是受天樂。〈31 象喻品〉(16)
制根從正,如馬調御,捨憍慢習,為天所敬。〈15 羅漢品〉(5)
94
4 斷恚獲無漏,如馬能自調,棄惡至平坦,後受生天樂。
5 不恣在放恣,於眠多覺悟,如羸馬比良,棄惡乃為賢。 不恣在放恣,於眠多覺寤,如羸馬比良,棄惡乃為賢。(3) 居亂而身正,彼為獨覺悟,是力過師子,棄惡為大智。〈10 放逸品〉(9)
不自放逸,從是多悟,羸馬比良,棄惡為賢。〈31 象喻品〉(17)
29
6 若人有慚愧,智慧可成就,是故易誘進,如策於良馬。 慚愧之人,智慧成就,是易誘進,如策良馬。(4) 世儻有人,能知慚愧,是名誘進,如策良馬。〈18 刀杖品〉(11) 143
7 譬馬若調平,可堪王乘騎,能調為人賢,乃受誠信語。 譬馬調正,可中王乘,調為人尊,乃受誠信。(5) 譬象調正,可中王乘,調為尊人,乃受誠信。(2) 321
8 雖為常調伏,如彼新馳馬,亦如善龍象,不如自調者。 雖為常調,如彼新馳,亦最善象,不如自調。(6) 雖為常調,如彼新馳,亦最善象,不如自調。(3) 322
9 彼人不能乘,人所亦不至,惟自調伏者,乃到調方所。 彼不能乘,人所不至,唯自調者,乃到調方。(7) 彼不能適,人所不至,唯自調者,能到調方。(4) 323
10 彼人不能乘,人所亦不至,惟自調伏者,乃滅一切苦。 彼不能乘,人所不至,唯自調者,脫一切苦。(9)
11 彼人不能乘,人所亦不至,惟自調伏者,得至圓寂路。 彼不能乘,人所不至,唯自調者,得至泥洹。(10)
12 應常自調伏,亦如止奔馬,能自防制者,念度苦原際。 常自調御,如止奔馬,自能防制,念度苦原。(11)
13 如馬可王乘,彼地希有生,苾芻善調伏,解脫一切苦。
14 惟自調伏者,善意如良馬,亦如大象龍,自調最為上。
15 如王乘智馬,國中所希有,苾芻善調伏,能斷於纏縛。
16 惟自調伏者,此善最無比,亦如善象龍,意念到彼岸。
17 自師自衛護,自歸求自度,是故躬謹慎,如商賈智馬。 自為自衛護,自歸求自度,是故躬自慎,如商賈良馬。(12) 我自為我,計無有我,故當損我,調乃為賢。〈34 沙門品〉(20) 380

T213 Chapter 18 (T04.786a)《法集要頌經》〈18 華喻品〉

《法集要頌經》〈18 華喻品〉 (T04.786a)

偈頌編號

《法集要頌經》(T213)

〈18 華喻品〉29頌

《出曜經》(T212)

〈19 華品〉19頌

《法句經》(T210)

〈12 華香品〉17頌

巴利《法句經》

1

何人能擇地?捨地獄取天,惟說善法句,如採善妙華。

孰能擇地,捨鑑取天,唯說法句,如擇善華。(1)

孰能擇地,捨監取天?誰說法句,如擇善華?(1)

44

2

學人能擇地,捨地獄取天,善說妙法句,能採眾妙華。

學者擇地,捨鑑取天,善說法句,能採德華。(2)

學者擇地,捨監取天;善說法句,能採德華。(2)

45

3

截林勿截樹,因林生怖畏,截林而滅已,苾芻得圓寂。

斷林勿斷樹,林中多生懼,斷林滅林名,無林謂比丘。(3)

斷樹無伐本,根在猶復生,除根乃無樹,比丘得泥洹。〈28 道行品〉(9)

伐樹勿休,樹生諸惡,斷樹盡株,比丘滅度。〈32 愛欲品〉(31)

283

4

截林不斷根,因林生怖畏,未斷分毫間,令意生纏縛。

5

截林勿斷根,因林生怖畏,心纏最難離,如犢戀愛母。

未斷林頃,增人縛著,心縛無解,如犢戀母。(4)

不能斷樹,親戚相戀,貪意自縛,如犢慕乳。〈28 道行品〉(10)

夫不伐樹,少多餘親,心繫於此,如犢求母。〈32 愛欲品〉(32)

284

6

當自斷愛戀,猶如枯蓮池,息跡受正教,佛說圓寂樂。

當自斷戀,如秋池華,息跡受教,佛說泥洹。(5)

285

7

猶如可意華,色好而無香,巧言華如是,無果不獲報。

如彼可意華,色好而無香,巧言善如是,無果不得報。(6)

如可意華,色好無香,工語如是,不行無得。(9)

51

8

猶如可意華,色好而香潔,巧言善如是,必獲其好報。

如彼可意華,色好而香潔,巧言善如是,必得其果報。(7)

如可意華,色美且香,工語有行,必得其福。(10)

52

9

猶如蜂採華,不壞色與香,但取味飛去,苾芻入聚然。

如蜂集華,不擾色香,但取味去,仁入聚然。(8)

如蜂集華,不嬈色香,但取味去,仁入聚然。(7)

49

10

不違他好惡,勿觀作不作,但自觀身行,若正若不正。

不務觀彼,作與不作,常自省身,知正不正。(8)

50

11

如田糞穢溝,而近于大道,其中生蓮華,香潔甚可悅。

如作田溝,近于大道,中生蓮華,香潔可意。(12)

如作田溝,近于大道,中生蓮華,香潔可意。(16)

58

12

有生必有終,凡夫樂處邊,慧人愛出離,真是佛聲聞。

有生死然,凡夫處邊,慧者樂出,為佛弟子。(13)

有生死然,凡夫處邊,慧者樂出,為佛弟子。(17)

59

13

多集眾妙華,結鬘為步搖,有情積善根,後世轉殊勝。

多作寶華,結步瑤琦,廣積德者,所生轉好。(9)

多作寶花,結步瑤綺,廣積德者,所生轉好。(11)

53

14

如末哩妙華,末拘羅清淨,貪欲瞋若除,苾芻淨香潔。

猶如雨時華,萌芽始欲敷,婬怒癡如是,比丘得解脫。(11)

如衛師華,熟知自墮,釋婬怒癡,生死自解。〈34 沙門品〉(17)

377

15

如人採妙華,專意不散亂,因眠遇水漂,俄被死王降。

如有採華,專意不散,村睡水漂,為死所牽。(14)

身病則萎,若華零落;死命來至,如水湍驟。(5)

47

16

如人採妙華,專意不散亂,欲意無厭足,常為窮所困。

如有採華,專意不散,欲意無厭,為窮所困。(15)

貪欲無厭,消散人念,邪致之財,為自侵欺。(6)

48

17

如人採妙華,專意不散亂,未獲真財寶,長為窮所困。

如有採華,專意不散,未獲財業,為窮所困。(16)

18

若不見死王,慧照如淨華,苾芻到彼岸,如蛇脫故皮。

學能捨牢有,如選優曇鉢,比丘度彼此,如蛇脫故皮。(19)

19

貪瞋癡若斷,如棄毒華根,苾芻到彼岸,如蛇脫故皮。

20

貪根若除斷,如華水上浮,苾芻到彼岸,如蛇脫故皮。

21

恚根若除斷,如華水上浮,苾芻到彼岸,如蛇脫故皮。

22

癡根若除斷,如華水上浮,苾芻到彼岸,如蛇脫故皮。

23

如人結花鬘,意樂貪無足,不盡現世毒,三根常纏縛。

24

觀身如坏器,幻法如野馬,斷魔華開敷,不覩死王路。

觀身如坏,幻法野馬,斷魔華敷,不覩死王。(17)

知世坏喻,幻法忽有,斷魔華敷,不覩生死。(3)

------

25

是身如聚沫,知此幻化法,斷魔華開敷,不覩死王路。

此身如沫,幻法自然,斷魔華敷,不覩死王。(18)

見身如沫,幻法自然,斷魔華敷,不覩生死。(4)

46

26

我慢根除斷,如華水上浮,苾芻到彼岸,如蛇脫故皮。

27

慳悋根若斷,如華水上浮,苾芻到彼岸,如蛇脫故皮。

28

愛支根若斷,如華水上浮,苾芻到彼岸,如蛇脫故皮。

29

若無煩惱根,獲報善因果,苾芻到彼岸,如蛇脫故皮。

T213 Chapter 17 (T04.785c)《法集要頌經》〈17 水喻品〉

《法集要頌經》〈17 水喻品〉(T04.785c)

偈頌編號

《法集要頌經》(T213)

〈17 水喻品〉13頌

《出曜經》(T212)

〈18 水品〉12頌

《法句經》(T210)

無對應品名

巴利《法句經》

1

淨心常憶念,無所有貪愛,已度愚癡淵,如鵝守枯池。

心淨得念,無所貪樂,已度癡淵,如鴈棄池。(1)

心淨得念,無所貪樂,已度癡淵,如鴈棄池。〈15 羅漢品〉(2)

91

2

彼心既棄捨,翱翔昇虛空,修行出世間,能破魔羅眾。

譬如鴈鳥,從空暫下,求出惡道,至無為處。(2)

如鴈將群,避羅高翔,明人導世,度脫邪眾。〈21 世俗品〉(8)

175

3

少不修梵行,至老不積財,愚癡樂睡眠,由己不修善。

不修梵行,少不積財,愚者睡眠,守故不造。(3)

4

少不修梵行,至老不積財,鴛鴦守空池,守故有何益?

不修梵行,少不積財,如鶴在池,守故何益?(4)

不修梵行,又不富財,老如白鷺,守伺空池。〈19 老耗品〉(10)

155

5

莫輕小惡罪,以為無殃報,水滴雖極微,漸盈於大器,惡業漸漸增,纖毫成廣大。

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罪充滿,從小積成。(5)

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罪充滿,從小積成。〈17 惡行品〉(9)

121

6

莫輕小善業,以為無福報,水滴雖極微,漸盈於大器,善業漸漸增,纖毫成廣大。

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福充滿,從纖纖積。(6)

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福充滿,從纖纖積。〈17 惡行品〉(10)

122

7

猶如人渡河,縳栰而牢固,彼謂度不度,聰叡乃謂度。

猶如人渡河,縛筏而牢固,彼謂渡不渡,聰叡乃謂渡。(7)

8

佛世尊已度,梵志度當度,苾芻入淵池,聲聞縛牢固。

佛世尊已渡,梵志渡彼岸,比丘入淵浴,聲聞縛牢筏。(8)

壞惡度為佛,止地為梵志,除饉為學法,斷種為弟子。〈22 述佛品〉(8)

9

是泉而何用,水恒而停滿,拔愛根本除,復欲何所望?

是泉何用?水恒停滿,拔愛根本,復欲何望?(9)

10

水工調舟船,弓師能調角,巧匠樂調木,智者能調身。

水人調船,弓師調角,巧匠調木,智人調身。(10)

弓工調角,水人調船,材匠調木,智者調身。〈14 明哲品〉(6)

80

145

11

猶如深淨泉,表裏甚清徹,聞法得清淨,智者生歡喜。

猶如深泉,表裏清徹,聞法如是,智者歡喜。(11)

譬如深淵,澄靜清明,慧人聞道,心淨歡然。〈14 明哲品〉(7)

82

12

猶如深淨泉,表裏甚清徹,智者聞妙法,歡喜無窮盡。

13

忍心如大地,不動如虛空,聞法喻金剛,獲味免輪迴。

忍心如地,不動如明,澄如清泉,智者無亂。(12)

不怒如地,不動如山,真人無垢,生死世絕。〈15 羅漢品〉(6)

受辱心如地,行忍如門閾,淨如水無垢,生盡無彼受。〈36 泥洹品〉(24)

95

T213 Chpter 16 (T04.785a)《法集要頌經》〈16 清淨品〉

《法集要頌經》〈16 清淨品〉 (T04.785a)

偈頌編號

《法集要頌經》(T213)

〈16 清淨品〉21頌

《出曜經》(T212)

〈17 雜品〉21頌

《法句經》(T210)

〈10 放逸品〉20頌

巴利《法句經》

1

當念自覺悟,作時勿虛妄,行要修亦安,所造時真實。

當念自覺寤,慎莫損其行,行要修亦安,不行行受報。(1)

2

人當求方便,自致獲財寶,彼自觀亦然,意願即果之。

人當求方便,自致獲財寶,彼自觀其義,意願即果之。(3)

3

坐臥求方便,發起於精進,如工鍊真金,除其塵垢冥,不為闇所蔽,永離老死患。

坐起求方便,自求於錠明,如工鍊真金,除去塵垢冥,不為闇所蔽,永離老死患。(4)

〈26 塵垢品〉

當求智慧,以然意錠,去垢勿污,可離苦形。(2)

慧人以漸,安徐精進,洗除心垢,如工鍊金。 (3)

238

239

4

不羞而反羞,反羞而不羞,不畏而現畏,畏現而不畏,生為人邪見,死定入地獄。

不羞反羞,羞反不羞,不畏現畏,畏現不畏,生為邪見,死入地獄。(5)

〈30 地獄品〉

可羞不羞,非羞反羞,生為邪見,死墮地獄。(13)

可畏不畏,非畏反畏,信向邪見,死墮地獄。(14)

316

317

5

人先為放逸,後止而不犯,是光照世間,如月現雲消。

若前放逸,後能自禁,是炤世間,念定其宜。(15)

172

6

人先為放逸,後止而不犯,以善而滅之,是光照世間。

7

若人為罪惡,修善而能除,世間由樂著,而空念其義。

人前為惡,以善滅之,世間愛著,念空其義。(8)

過失為惡,追覆以善,是炤世間,念善其宜。(16)

人前為惡,以善滅之,是照世間,如月雲消。(7)

人前為惡,後止不犯,是炤世間,如月雲消。(18)

173

8

少年而出家,求佛深妙法,是光照世間,如月晃雲散。

少壯捨家,盛修佛教,是照世間,如月雲消。(9)

少壯捨家,盛修佛教,是炤世間,如月雲消。〈10 放逸品〉(17)

儻有少行,應佛教誡,此照世間,如日無曀。〈34 沙門品〉(22)

382

9

現世不施害,死而無憂慼,彼見道無畏,離苦獲安隱。

生不施惱,死而不慼,是見道悍,應中勿憂。(11)

生不施惱,死而不慼,是見道悍,應中勿憂。(19)

10

現世不施害,死而無憂慼,彼見道無畏,眷屬中最勝。

生不施惱,死而不慼,是見道悍,在親獨明。(12)

11

斷濁黑法,學惟清白,度淵不反,棄倚行止,不復染樂,欲斷無憂。 (20)

斷五陰法,靜思智慧,不反入淵,棄猗其明。〈14 明哲品〉(15)

斷濁黑法,學惟清白,渡淵不反,棄倚行止,不復染樂,欲斷無憂。(13)

斷濁黑法,學惟清白,度淵不反,棄倚行止,不復染樂,欲斷無憂。 (20)

87, 88

12

持戒常清淨,清淨晡沙他,三業恒清淨,清淨名出家。

13

愛欲意為田,婬怒癡為種,故施度世者,得福無有量。

愛欲意為田,婬怒癡為種,故施度世者,得福無有量。(14)

愛欲意為田,婬怒癡為種,故施度世者,得福無有量。〈32 愛欲品〉(26)

356

14

猶如穢惡田,瞋恚滋蔓生,是故當離恚,施報無有量。

猶如穢惡田,瞋恚滋蔓生,是故當離恚,施報無有量。(15)

357

15

猶如穢惡田,愚癡滋蔓生,是故當離愚,獲報無有量。

猶如穢惡田,愚癡穢惡生,是故當離愚,施報無有量。(16)

358

16

猶如穢惡田,憍慢滋蔓生,是故當離慢,獲報無有量。

猶如穢惡田,憍慢滋蔓生,是故當離慢,施報無有量。(17)

17

猶如穢惡田,慳悋滋蔓生,是故當離慳,獲報無有量。

18

猶如穢惡田,愛樂滋蔓生,是故當離愛,獲報無有量。

猶如穢惡田,貪欲為滋蔓,是故當離貪,施報無有量。(18)

359

19

六識王為主,愛染為眷屬,無染則離愛,染著是愚癡。

六增上王,染為染首,無染則離,染者謂愚。(19)

20

骨幹以為城,肉血而塗飾,門根盡開張,結賊得縱逸。

骨幹以為城,肉血而塗之,根門盡開張,結賊得縱逸。(20)

身為如城,骨幹肉塗,生至老死,但藏恚慢。〈19 老耗品〉(5)

150

21

有緣則增苦,觀彼二因緣,滅之由賢眾,不從外愚除。

有緣則增苦,觀彼三因縛,滅之由賢眾,不從外愚除。(21)

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

T213 Chapter 15 (T04.784c)《法集要頌經》〈15 憶念品〉

《法集要頌經》〈15 憶念品〉 (T04.784c)

偈頌編號

《法集要頌經》(T213)

〈15 憶念品〉27頌

《出曜經》(T212)

〈16 惟念品〉26頌

《法句經》(T210)

〈6 惟念品〉10頌

巴利《法句經》

1

入息出息念,具滿諦思惟,常依次第行,按如佛所說,是則照世間,如雲開月現。

出息入息念,具滿諦思惟,從初竟通利,按如佛所說。(1)

出息入息念,具滿諦思惟,從初竟通利,安如佛所說,是則炤世間,如雲解月現。(1)

是則照世間,如雲解月現,起止學思惟,坐臥不廢忘。(2)

2

起止覺思惟,坐臥不廢忘,苾蒭立是念,現利未來勝,始得終最勝,逝不覩生死。

比丘立是念,前利後則好,始得終必勝,逝不覩生死。(3)

起止學思惟,坐臥不廢忘,比丘立是念,前利後則勝,始得終必勝,逝不覩生死。(2)

3

若見身所住,六觸以為最,苾芻常一心,便自知圓寂。

若見身所住,六更以為最,息心常一意,便自致泥洹。(4)

若見身所住,六更以為最,比丘常一心,便自知泥洹。(3)

4

以有是諸念,自身恒逮行,若其不如是,終不得意行,是隨本行者,如是度愛勞。

以有是諸念,自身常建行,若其不如是,終不得意行,是隨本行者,如是度愛勞。(5)

已有是諸念,自身常建行,若其不如是,終不得意行,是隨本行者,如是度愛勞。(4)

5

若能寤意念,解脫一心樂,應時等法行,得度生死地。

若能寤意念,解脫一心樂,應時等行法,是度老死地。(6)

若能悟意念,知解一心樂,應時等行法,是度老死惱。(5)

6

苾芻寤意念,當令念相應,生死煩惱斷,獲得圓寂果。

比丘寤意念,當令應是念,都合生死棄,為能作苦際。(7)

比丘悟意行,當令應是念,諸念生死棄,為能作苦際。(6)

7

常當聽妙法,自覺寤其意,能覺之為賢,終始無怖畏。

常當聽微妙,自覺寤其意,能覺之為賢,終始無所畏。(8)

常當聽微妙,自覺悟其意,能覺者為賢,終始無所會。(7)

8

以覺意得應,晝夜慕習學,解脫甘露要,決定得無漏。〈15 憶念品〉(8)

意常生覺悟,晝夜精勤學,漏盡心明解,可致圓寂道。〈6 持戒品〉(9)

以覺意得應,日夜慕學行,當解甘露要,令諸漏得盡。〈16 惟念品〉(9)

意常覺,晝夜力學,漏盡意解,可致泥洹。〈7 戒品〉(7)

以覺意能應,日夜務學行,當解甘露要,令諸漏得盡。〈6 惟念品〉(8)

意常覺悟,明暮勤學,漏盡意解,可致泥洹。〈25 忿怒品〉(7)

226

9

若人得善利,而來自歸佛,是故當晝夜,一心常念佛。

夫人得善利,乃來自歸佛,是故當晝夜,一心當念佛。(10)

夫人得善利,乃來自歸佛,是故當晝夜,常念佛法眾。(9)

10

若人得善利,而來自歸法,是故當晝夜,一心常念法。

夫人得善利,乃來自歸法,是故當晝夜,一心當念法。(11)

(9)

11

若人得善利,而來自歸僧,是故當晝夜,一心常念僧。

夫人得善利,乃來自歸眾,是故當晝夜,一心當念眾。(12)

(9)

12

善知自覺者,是瞿曇聲聞,應當於晝夜,一心恒念佛。

能知自覺者,是瞿曇弟子,晝夜當念是,一心歸命佛。(13)

己知自覺意,是為佛弟子,常當晝夜念,佛與法及僧。(10)

為佛弟子,常寤自覺,晝夜念佛,惟法思眾。〈29 廣衍品〉(8)

296

13

善知自覺者,是瞿曇聲聞,應當於晝夜,一心恒念法。

善覺自覺者,是瞿曇弟子,晝夜當念是,一心歸命法。(14)

(10)

297

14

善知自覺者,是瞿曇聲聞,應當於晝夜,一心恒念僧。

善覺自覺者,是瞿曇弟子,晝夜當念是,一心歸命眾。(15)

(10)

298

15

善知自覺者,是能仁弟子,應當於晝夜,一心恒念戒。

念身念非常,念戒布施德,念天安般死,晝夜當念是。(16)

念身念非常,念戒布施德,空不願無相,晝夜當念是。(11)

299

16

善知自覺者,是能仁弟子,應當於晝夜,一心恒念施。

(16)

(11)

17

善知自覺者,是能仁弟子,應當於晝夜,一心恒念天。

(16)

(11)

18

善知自覺者,是能仁弟子,應當於晝夜,一心恒念身。

(16)

(11)

19

善知自覺者,是能仁弟子,應當於晝夜,一心念靜慮。

善覺自覺者,是瞿曇弟子,晝夜當念是,坐禪一意定。(20)

為佛弟子,當寤自覺,日暮思禪,樂觀一心。〈29 廣衍品〉(9)

20

善知自覺者,是能仁弟子,應當於晝夜,一心念不殺。

善覺自覺者,是瞿曇弟子,晝夜當念是,一心念不害。(17)

300

21

善知自覺者,是能仁弟子,應當於晝夜,一心念不盜。

22

善知自覺者,是能仁弟子,應當於晝夜,一心常念空。

善覺自覺者,是瞿曇弟子,晝夜當念是,空不願無相。(22)

(11)

23

善知自覺者,是能仁弟子,應當於晝夜,一心念無相。

(22)

(11)

24

善知自覺者,是能仁弟子,應當於晝夜,一心念無願。

(22)

(11)

25

善知自覺者,是能仁弟子,應當於晝夜,一心念出世。

善覺自覺者,是瞿曇弟子,晝夜當念是,常念欲出家。(20)

26

善知自覺者,是能仁弟子應當於晝夜,一心念意樂。

善覺自覺者,是瞿曇弟子,晝夜當念是,意樂泥洹樂。(26)

301

27

善知自覺者,是能仁弟子,應當於晝夜,一心念圓寂。

(26)

T213 Chapter 14 (T04.784a)《法集要頌經》〈14 怨家品〉

《法集要頌經》〈14 怨家品〉 (T04.784a)

偈頌編號

《法集要頌經》(T213)

〈14 怨家品〉14頌

《出曜經》(T212)

〈15 忿怒品〉14頌

《法句經》(T210)

〈25 忿怒品〉26頌

巴利《法句經》

1

不怨而興怨,不謗而造業,愚迷受輪迴,今世及後世。

不怒而興怒,不造而行惡,彼受其苦痛,今世亦後世。(1)

------

2

先自作漏業,然後害他人,彼此相興害,如鳥墮羅網。

先自漏罪,然後害人,彼此興害,如鳥墮網。(2)

------

3

破他還自破,冤家遇冤家,毀他還自毀,瞋他還自瞋。

害人得害,行怨得怨,罵人得罵,擊人得擊。(3)

擊人得擊,行怨得怨,罵人得罵,施怒得怒。〈17 惡行品〉(7)

4

斯何沙門行,不知正法本,壽既獲短促,捨冤復結冤。

斯何沙門,不知正法,壽既短促,復結怨為?(4)

世人無聞,不知正法,生此壽少,何宜為惡?〈17 惡行品〉(8)

5

眾相共毀謗,各發恚怒聲,歡心平等忍,此忍最無比。

人相謗毀,自古至今,既毀多言,又毀訥訒,亦毀中和,世無不毀。(5)

或有寂然罵,或有在眾罵,或有未聲罵,世無有不罵。〈30雙要品〉(35)

人相謗毀,自古至今,既毀多言,又毀訥訒,亦毀中和,世無不毀。(8)

227

6

斷骨而命終,牛馬死財失,國界則喪亂,聚集還復得。

斷骨命終,牛馬財失,國界喪敗,復還聚集。(6)

------

7

汝等不興惡,此法得離怨,他怨能忍受,說之名為智。

8

若知此說勝,愚迷求快樂,現在無怨意,未來亦無恨。

9

不可怨以怨,終已得快樂,行忍怨自息,此名如來法。

不可怨以怨,終已得休息,行忍得息怨,此名如來法。(8)

慍於怨者,未嘗無怨,不慍自除,是道可宗。〈9 雙要品〉(5)

5

10

若人致毀罵,彼勝我不勝,快樂從意者,怨終得休息。

若人罵我,勝我不勝,快意從者,怨終不息。(7)

4

11

若人親善友,共遊於世間,不積有冤餘,專念同其意。

若得親善友,共遊於世界,不積有遺餘,專念同其意。(9)

若得賢能伴,俱行行善悍,能伏諸所聞,至到不失意。〈31 象喻品〉(9)

328

12

設不得善友,獨遊無伴侶,應觀諸國土,獨善不造惡。

設不得親友,獨遊無伴侶,廣觀諸方界,獨善不造惡。(10)

不得賢能伴,俱行行惡悍,廣斷王邑里,寧獨不為惡。〈31 象喻品〉(10)

329

13

學無同伴侶,又不得親友,寧獨守善行,不與愚人偕。

學無朋類,不得善友,寧獨守善,不與愚偕。(12)

學無朋類,不得善友,寧獨守善,不與愚偕。〈2 教學品〉(13)

61

14

樂戒學法行,奚用伴侶為?如龍好深淵,如象樂曠野。

樂戒學行,奚用伴為?獨善無憂,如空野象。(13)

樂戒學行,奚用伴為?獨善無憂,如空野象。〈2 教學品〉(14)

寧獨行為善,不與愚為侶,獨而不為惡,如象驚自護。〈31 象喻品〉(11)

330

T213 Chapter 13 (T04.783c)《法集要頌經》〈13 利養品〉

《法集要頌經》〈13 利養品〉 (T04.783c)

偈頌編號

《法集要頌經》(T213)

〈13 利養品〉19頌

《出曜經》(T212)

〈14 利養品〉18頌

《法句經》(T210)

〈33 利養品〉20頌

巴利《法句經》

1

芭蕉以實死,竹蘆實亦然,駏驉坐妊終,人為貪利喪。

芭蕉以實死,竹蘆實亦然,駏驉坐妊死,士以貪自喪。(1)

芭蕉以實死,竹蘆實亦然,駏驉坐妊死,士以貪自喪。(1)

2

如是貪無利,當知從癡生,愚為此害賢,首落分于地。

如是貪無利,當知從癡生,愚為此害賢,首領分在地。〈14 利養品〉(2)

如是貪無利,當知從癡生,愚為此害賢,首領分在地。〈2 欲品〉(20)

如是貪無利,當知從癡生,愚為此害賢,首領分于地。(2)

3

貪利不善性,苾芻勿羨之,住處多愛戀,希望他供養。

愚人貪利養,求望名譽稱,在家自興嫉,常求他供養。(3)

遠道近欲者,為食在學名,貪倚家居故,多取供異姓。〈13 愚闇品〉(18)

遠道順邪,貪養比丘,止有慳意,以供彼姓。〈33 利養品〉(5)

73

4

在家及出家,族姓諸愚迷,貪利興嫉心,我為降伏彼。

勿猗此養,為家捨罪,此非至意,用用何益?(4)

學莫墮二望,莫作家沙門,貪家違聖教,為後自匱乏。〈13 愚闇品〉(19)

勿猗此養,為家捨罪,此非至意,用用何益?〈33 利養品〉(6)

5

愚為愚計想,欲慢日夜增,異哉得利養,圓寂趣不同。

愚為愚計想,欲慢日用增,異哉夫利養,泥洹趣不同。(5)

此行與愚同,但令欲慢增,利求之願異,求道意亦異。〈13 愚闇品〉(20)

愚為愚計,欲慢用增,異哉失利,泥洹不同。〈33 利養品〉(7)

74

6

能論知足者,苾芻真佛子,不貪著名譽,喜悅是智人。

能諦知是者,比丘真佛子,不樂著利養,閑居却亂意。(6)

是以有識者,出為佛弟子,棄愛捨世習,終不墮生死。〈13 愚闇品〉(21)

諦知是者,比丘佛子,不樂利養,閑居却意。〈33 利養品〉(8)

75

7

不愛著一切,不諂於他人,不依他活命,當自守法行。

不自望利,不諂於人,不依他活,守己法行。(8)

8

自利尚無貪,豈貴他名譽?百味如膏車,支形得行道。

9

苾芻貪利養,不得三摩地,知足常寂靜,止觀可成就。

自得不恃,不從他望,望彼比丘,不至正定。(9)

自得不恃,不從他望,望彼比丘,不至正定。〈33 利養品〉(9)

學無求利,無愛他行,比丘好他,不得定意。〈34 沙門品〉(5)

365

10

苾芻遠利譽,常足不貪求,但三衣飲食,真活命快樂。

11

苾芻不捨利,如毒蛇同室,坐臥睡寐畏,皆由貪活命。

夫欲安命,息心自省,如鼠藏穴,潛隱習教。(10)

夫欲安命,息心自省,如鼠藏穴,潛隱習教。(12)

12

苾芻不捨利,下劣中劣喜,一法應觀察,少智難得脫。

夫欲安命,息心自省,趣得知足,念修一法。(11)

夫欲安命,息心自省,取得知足,守行一法。(11)

13

謹慎常依戒,無貪智者讚,淨行正根力,應當自思惟。

約利約可,奉戒思惟,為慧所稱,清潔勿怠。(12)

約利約耳,奉戒思惟,為慧所稱,清吉勿怠。(13)

366

14

具足得三明,解脫獲無漏,寡智尠識人,無所憶念知。

比丘三達,解脫無漏,寡智尠識,智者憶念。(13)

如有三明,解脫無漏,寡智鮮識,無所憶念。(14)

15

其於諸飲食,依於他人得,而有惡法生,由利養憎嫉。

其於飲食,從人得利,而有惡法,從供養嫉。(14)

其於飲食,從人得利,而有惡法,從供養嫉。(15)

16

自利多結怨,徒服三法衣,但望美飲食,不奉諸佛教。

多集知識,強服法衣,但望飲食,床臥之具。(15)

多結怨利,強服法衣,但望飲食,不奉佛教。(16)

17

當知是過失,利養為大怖,少智不審慮,苾芻應釋心。

當知是過,養為大畏,寡取無憂,比丘釋意。(16)

當知是過,養為大畏,寡取無憂,比丘釋心。(17)

18

苾芻說出家,三業應調伏,不邪命自活,心善常思惟。

19

微細病難忍,利養最難離,供養心不動,天龍致禮拜。

T213 Chapter 12 (T04.783a)《法集要頌經》〈12 正道品〉

《法集要頌經》〈12 正道品〉 (T04.783a)
偈頌編號 《法集要頌經》(T213)
〈12 正道品〉23頌
《出曜經》(T212)
〈13 道品〉20頌
《法句經》(T210)
〈28 道行品〉28頌
巴利《法句經》
1 正道四聖諦,智慧所觀察,破壞愛輪迴,如風吹塵散。
2 能見聖諦者,寂靜應觀察,滅除煩惱見,如雨灑微塵。 慧離諸淵,如風却雲,已滅思想,是為慧見。(2) 遠離諸淵,如風却雲,已滅思想,是為知見。(17)
3 八正最上道,四諦為法迹,是道名無為,智燈照愚暗。 八直最正道,四諦為法迹,是道名無為,以錠滅愛冥。(1)
道為八直妙,聖諦四句上,無欲法之最,明眼二足尊。(4)
八直最上道,四諦為法迹,不婬行之尊,施燈必得明。(1) 273
4 道為八真妙,聖諦四句上,無欲法之最,明眼善觀察。 道為八直妙,聖諦四句上,無欲法之最,明眼二足尊。(4)
5 智為出世長,快樂證無為,知受正教者,永盡生老死。 智為世長,惔樂無為,智受正教,生老死盡。(3) 智為世長,惔樂無為,知受正教,生死得盡。(18)
6 一切行無常,如慧所觀察,若能覺此苦,行道淨其迹。 一切行無常,如慧所觀見,若能覺此苦,行道淨其迹。(5) 生死非常苦,能觀見為慧,欲離一切苦,行道一切除。(4) 277
7 一切諸行苦,如慧之所見,若能覺此苦,行道淨其迹。 一切眾行苦,如慧之所見,若能覺此苦,行道淨其迹。(6) 生死非常苦,能觀見為慧,欲離一切苦,行道一切除。(4)
知眾行苦,是為慧見,罷厭世苦,從是道除。(20)
278
8 一切諸行空,如慧之所見,若能覺此苦,行道淨其迹。 一切眾行空,如慧之所見,若能覺此苦,行道淨其迹。(7) 生死非常空,能觀見為慧,欲離一切苦,但當勤行道。(5)
知眾行空,是為慧見,罷厭世苦,從是道除。(19)
9 一切法無我,如慧之所見,若能覺此苦,行道淨其迹。 一切行無我,如慧之所見,若能覺此苦,行道淨其迹。(8) 眾行非身,是為慧見,罷厭世苦,從是道除。(21) 279
10 吾已說道迹,愛箭而為射,宜以自勗勵,諦受如來言。 吾已說道,愛箭為射,宜以自勗,受如來言。(9) 吾語汝法,愛箭為射,宜以自勗,受如來言。(22) 275, 276
11 吾已說道迹,拔愛堅固刺,宜以自勗勵,諦受如來言。 吾已說道,除愛固刺,宜以自勗,受如來言。(10)
12 此道無別法,見諦之所淨,趣向滅眾苦,能壞魔羅軍。 是道無有餘,見諦之所淨,趣向滅眾苦,此能壞魔兵。(11) 是道無復畏,見淨乃度世,此能壞魔兵,力行滅邪苦。(2) 274
13 此道無有餘,見諦能證果,趣向滅眾苦,能破魔羅軍。
14 是道更無過,一趣如淵流,如能仁入定,在眾頻演道。 唯是更無過,壹趣如淵流,如能仁入定,在眾數演道。(12)
15 一入見生死,得道為祐助,此道度當度,截流至彼岸。 一入見生死,道為得祐助,此道度當度,截流至彼岸。(13)
16 究竟道清淨,已盡生死源,辯才無邊界,明見宣說道。 究竟道清淨,已盡生死本,辯才無數界,佛說是得道。(14) 吾為都以滅,往來生死盡,非一情以解,所演為道眼。(23)
17 可趣服甘露。 駛流澍于海,翻水羨疾滿,故為智說道,可趣服甘露。(15) 駛流澍于海,翻水漾疾滿,故為智者說,可趣服甘露。(24)
18 前未聞法輪,轉為哀眾生。禮拜奉事者,化之度三有。 前未聞法輪,轉為哀眾生,於是奉事者,禮之度三有。(16) 前未聞法輪,轉為哀眾生,於是奉事者,禮之度三有。(25)
19 三念可念善,三念當離惡,從念而有行,滅之為正斷。 三念可念善,三念當離惡,從念而有行,滅之為正斷。(17) 三念可念善,三亦難不善,從念而有行,滅之為正斷。(26)
20 三觀為轉念,逮獲無上道,得三除三窟,無量修念待。 三觀為轉念,逮獲無上道,得三除三窟,無量修念待。(18) 三定為轉念,棄猗行無量,得三三窟除,解結可應念。(27)
21 能除三有垢,攝定用縛意,智慧禪定力,已定攝外亂。 能除三有垢,攝定用縛意,智慧禪定力,已定攝外亂。(19)
22 世間生滅法,一一彼無邊,覺道獲解脫,快樂無窮盡。
23 積善得善行,讚歎得名譽,逮賢聖八品,修道甘露果。 積善得善行,處處得名譽,逮賢聖八品,修道甘露果。(20)

T213 Chapter 11 (T04.782c)《法集要頌經》〈11 沙門品〉

《法集要頌經》〈11 沙門品〉 (T04.782c)
偈頌編號
《法集要頌經》(T213)
11 沙門品〉17
《出曜經》(T212)
12 沙門品〉16
《法句經》(T210)
27 奉持品〉17
巴利《法句經》
1
斷漏降伏他,離欲名梵行,不犯牟尼戒,無一願不滿。



2
行力若緩慢,作善與不善,梵行不清淨,不獲於大果。11 沙門品〉(2)
習行懈緩者,勞意勿除之,非淨則梵行,焉致大財寶?32 苾芻品〉(25)
夫行舒緩,善之與惡,梵行不淨,不獲大果。12 沙門品〉(3)
行懈緩者,勞意弗除,非淨梵行,焉致大寶?〈33 沙門品〉(26)
人行為慢惰,不能除眾勞,梵行有玷缺,終不受大福。〈30 地獄品〉(7)
行懈緩者,勞意弗除?非淨梵行,焉致大寶?〈34 沙門品〉(27)
313


智者立行,精勤果獲,行人執緩,轉更增塵。12 沙門品〉(2)

312
3
所有緩慢業,劣意盡除之,修習清淨行,獲果盡無餘。



4
譬如執利劍,執緩則傷手,沙門不禁制,地獄縛牽引。
譬如執菅草,執緩則傷手,沙門不禁制,獄錄乃自賊。(4)
譬如拔菅草,執緩則傷手,學戒不禁制,獄錄乃自賊。〈30 地獄品〉(6)
311
5
又如執利劍,執緊不傷手,沙門禁制戒,漸近涅槃路。
譬如拔菅草,執牢不傷手,沙門禁制戒,漸近泥洹路。(5)


6
難曉則難了,沙門少智慧,諸想多擾亂,愚者致苦惱。
難曉難了,沙門少智,多諸擾亂,愚者致苦。(6)


7
沙門為何行?如意不自禁,步步數黏著,但隨思想走。
沙門為何行?如意不自禁,步步數著黏,但隨思想走。(7)
沙門何行?如意不禁,步步著粘,但隨思走。〈34 沙門品〉(28)

8
學難捨罪難,居在家亦難,會止同利難,艱難不過是。
學難捨罪難,居在家亦難,會止同利難,艱難不過有。(8)
學難捨罪難,居在家亦難,會止同利難,艱難無過有。〈29 廣衍品〉(11)
302
9
袈裟在肩披,為惡不捐棄,常念行惡者,斯則墮惡道。
袈裟被肩,為惡不捐,惡惡行者,斯墮惡道。(9)
法衣在其身,為惡不自禁,苟沒惡行者,終則墮地獄。〈30 地獄品〉(2)
袈裟披肩,為惡不損,惡惡行者,斯墮惡道。34 沙門品〉(29)
307
10
畏罪懷驚懼,假名為沙門,身披僧伽胝,如刳娑羅皮。
至竟犯戒人,葛藤纏樹枯,斯作自為身,為恚火所燒。(10)
人不持戒,滋蔓如藤,逞情極欲,惡行日增。〈20 愛身品〉(6)
162
11
所謂長老者,不必以耆年,形熟鬢髮白,愚蠢不知罪。
所謂長老,不以耆年,形熟髮白,蠢愚而已。(11)
所謂老者,不必年耆,形熟髮白,蠢愚而已。(5)
260
12
能知罪福者,身淨修梵行,明遠純清潔,是名為長老。
謂捨罪福,淨修梵行,明遠清潔,是謂長老。(12)
謂捨罪福,淨修梵行,慧能破惡,是為比丘。(12)
267
13
所謂沙門者,不必剃鬚髮,妄語多貪愛,有欲如凡夫。
所謂沙門,非必除髮,妄語貪取,有欲如凡。(13)
所謂沙門,非必除髮,妄語貪取,有欲如凡。(9)
264
14
世稱名沙門,汝亦言沙門,形服似沙門,譬如鶴伺魚。
世稱卿沙門,汝亦言沙門,形雖似沙門,如鶴伺於魚。(14)


15
如離實不離,袈裟除不除,持鉢實不持,非俗非沙門。



16
所言沙門者,消除窣兔羅,守護微細愆,是名真梵行。(16)
所言沙門者,息心滅意想,穢垢盡消除,故說為出家。(17)
所謂沙門,恢廓弘道,息心滅意,麤結不興。(15)
謂能止惡,恢廓弘道,息心滅意,是為沙門。(10)
265
17
所言沙門者,息心滅意想,穢垢盡消除,故說為出家。
所謂沙門,恢廓弘道,息心滅意,麤結不興。(15)
謂能止惡,恢廓弘道,息心滅意,是為沙門。(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