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集要頌經》〈16 清淨品〉 (T04.785a)
偈頌編號 | 《法集要頌經》(T213) 〈16 清淨品〉21頌 | 《出曜經》(T212) 〈17 雜品〉21頌 | 《法句經》(T210) 〈10 放逸品〉20頌 | 巴利《法句經》 |
1 | 當念自覺悟,作時勿虛妄,行要修亦安,所造時真實。 | 當念自覺寤,慎莫損其行,行要修亦安,不行行受報。(1) | ||
2 | 人當求方便,自致獲財寶,彼自觀亦然,意願即果之。 | 人當求方便,自致獲財寶,彼自觀其義,意願即果之。(3) | ||
3 | 坐臥求方便,發起於精進,如工鍊真金,除其塵垢冥,不為闇所蔽,永離老死患。 | 坐起求方便,自求於錠明,如工鍊真金,除去塵垢冥,不為闇所蔽,永離老死患。(4) | 〈26 塵垢品〉 當求智慧,以然意錠,去垢勿污,可離苦形。(2) 慧人以漸,安徐精進,洗除心垢,如工鍊金。 (3) | 238 239 |
4 | 不羞而反羞,反羞而不羞,不畏而現畏,畏現而不畏,生為人邪見,死定入地獄。 | 不羞反羞,羞反不羞,不畏現畏,畏現不畏,生為邪見,死入地獄。(5) | 〈30 地獄品〉 可羞不羞,非羞反羞,生為邪見,死墮地獄。(13) 可畏不畏,非畏反畏,信向邪見,死墮地獄。(14) | 316 317 |
5 | 人先為放逸,後止而不犯,是光照世間,如月現雲消。 | 若前放逸,後能自禁,是炤世間,念定其宜。(15) | 172 | |
6 | 人先為放逸,後止而不犯,以善而滅之,是光照世間。 | |||
7 | 若人為罪惡,修善而能除,世間由樂著,而空念其義。 | 人前為惡,以善滅之,世間愛著,念空其義。(8) | 過失為惡,追覆以善,是炤世間,念善其宜。(16) | |
人前為惡,以善滅之,是照世間,如月雲消。(7) | 人前為惡,後止不犯,是炤世間,如月雲消。(18) | 173 | ||
8 | 少年而出家,求佛深妙法,是光照世間,如月晃雲散。 | 少壯捨家,盛修佛教,是照世間,如月雲消。(9) | 少壯捨家,盛修佛教,是炤世間,如月雲消。〈10 放逸品〉(17) 儻有少行,應佛教誡,此照世間,如日無曀。〈34 沙門品〉(22) | 382 |
9 | 現世不施害,死而無憂慼,彼見道無畏,離苦獲安隱。 | 生不施惱,死而不慼,是見道悍,應中勿憂。(11) | 生不施惱,死而不慼,是見道悍,應中勿憂。(19) | |
10 | 現世不施害,死而無憂慼,彼見道無畏,眷屬中最勝。 | 生不施惱,死而不慼,是見道悍,在親獨明。(12) | ||
11 | 斷濁黑法,學惟清白,度淵不反,棄倚行止,不復染樂,欲斷無憂。 (20) 斷五陰法,靜思智慧,不反入淵,棄猗其明。〈14 明哲品〉(15) | 斷濁黑法,學惟清白,渡淵不反,棄倚行止,不復染樂,欲斷無憂。(13) | 斷濁黑法,學惟清白,度淵不反,棄倚行止,不復染樂,欲斷無憂。 (20) | 87, 88 |
12 | 持戒常清淨,清淨晡沙他,三業恒清淨,清淨名出家。 | |||
13 | 愛欲意為田,婬怒癡為種,故施度世者,得福無有量。 | 愛欲意為田,婬怒癡為種,故施度世者,得福無有量。(14) | 愛欲意為田,婬怒癡為種,故施度世者,得福無有量。〈32 愛欲品〉(26) | 356 |
14 | 猶如穢惡田,瞋恚滋蔓生,是故當離恚,施報無有量。 | 猶如穢惡田,瞋恚滋蔓生,是故當離恚,施報無有量。(15) | 357 | |
15 | 猶如穢惡田,愚癡滋蔓生,是故當離愚,獲報無有量。 | 猶如穢惡田,愚癡穢惡生,是故當離愚,施報無有量。(16) | 358 | |
16 | 猶如穢惡田,憍慢滋蔓生,是故當離慢,獲報無有量。 | 猶如穢惡田,憍慢滋蔓生,是故當離慢,施報無有量。(17) | ||
17 | 猶如穢惡田,慳悋滋蔓生,是故當離慳,獲報無有量。 | |||
18 | 猶如穢惡田,愛樂滋蔓生,是故當離愛,獲報無有量。 | 猶如穢惡田,貪欲為滋蔓,是故當離貪,施報無有量。(18) | 359 | |
19 | 六識王為主,愛染為眷屬,無染則離愛,染著是愚癡。 | 六增上王,染為染首,無染則離,染者謂愚。(19) | ||
20 | 骨幹以為城,肉血而塗飾,門根盡開張,結賊得縱逸。 | 骨幹以為城,肉血而塗之,根門盡開張,結賊得縱逸。(20) | 身為如城,骨幹肉塗,生至老死,但藏恚慢。〈19 老耗品〉(5) | 150 |
21 | 有緣則增苦,觀彼二因緣,滅之由賢眾,不從外愚除。 | 有緣則增苦,觀彼三因縛,滅之由賢眾,不從外愚除。(21)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