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 〈14 Buddha 佛陀品〉179-196頌 |
《法句經》(T210) 〈22 述佛品〉21頌 |
《出曜經》(T212) 〈22 如來品〉17頌 |
《法集要頌經》(T213) 〈21 如來品〉20頌 |
這他的勝利不會退失,世間無人能跟上他的勝利,這位境界無量的佛陀無跡可尋,你們以何方式導引他?(179) |
|
|
|
|
1 |
己勝不受惡,一切勝世間,叡智廓無壃,開蒙我為勝。(5) |
己勝不受惡,一切勝世間,叡智廓無疆,開蒙令入道。(1) |
能引導他的欲網到任何地方的貪欲與執著不存在;有誰能引導佛陀無痕跡、無限量的境界?(180) |
2 |
猶如網叢林,無愛況有餘,佛有無量行,無跡誰跡將?〈30雙要品〉(41) |
猶如網叢林,無愛況有餘?佛有無量行,無跡誰跡將?〈29 相應品〉(44) |
那些樂於出離與寂靜、熱衷禪修的智者、具念的正覺者,即使是諸天也欽羨他們。(181) |
3 |
勇健立一心,出家日夜滅,諸天常衛護,為佛所稱記。(9) |
勇健立靜慮,出家日夜滅,諸天常衛護,為佛所稱記。(10) |
出生為人很難得,能壽命久長也很難,能得聽聞正法很難,處在有佛出世的時代也很難。(182) |
5 |
------ |
------ |
諸惡莫作,具足善,自淨其意,這是諸佛的教法。(183) |
11 |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29 惡行品〉(1) |
諸惡業莫作,諸善業奉行,自淨其意行,是名諸佛教。〈28 罪障品〉(1) |
忍辱與寬恕是第一苦行,諸佛說涅槃是最高的(境界),出家為不害,沙門不傷害別人。(184) |
9 〈36 泥洹品〉(1) |
忍辱為第一,佛說泥洹最,不以懷煩熱,害彼為沙門。〈27 泥洹品〉(2) |
忍辱第一道,佛說圓寂最,不以懷煩熱,害彼為沙門。〈26
圓寂品〉(2) |
不非難,不傷害,善防護戒律,飲食知量,獨坐臥於僻靜處,勤修禪定,此為諸佛的教導。(185) |
10 |
無害無所染,具足於戒律,於食知止足,及諸床臥具,修意求方便,是謂諸佛教。〈32 心意品〉(39) |
無害無所染,具足於戒律,於食知止足,及諸床臥具,修意求方便,是謂諸佛教。〈31 護心品〉(39) |
即使從天降下Kahāpaṇa (古印度錢幣)雨,也無法滿足貪欲,智者了解貪欲樂少苦多。(186) |
〈33 利養品〉(3) |
天雨七寶,欲猶無厭,樂少苦多,覺者為賢。〈2 欲品〉(21) |
世容眾妙欲,此欲最味少,若比天上樂,迦哩灑跛拏。(19) |
即使處於天上的欲樂,他也不會覺得快樂;等正覺弟子專致於滅盡貪愛。(187) |
〈33 利養品〉(4) |
雖有天欲,慧捨無貪,樂離恩愛,為佛弟子。〈2 欲品〉(22) |
眾山盡為金,猶如鐵圍山,此猶無厭足,正覺盡能知。(20) |
被恐懼所驅使的人常常去到避難處:群山、叢林與園林中的支提。(188) |
14 |
人多求自歸,山川樹木神,園觀及神祠,望免苦患難。〈28 觀品〉(25) |
人多求自歸,山川樹木神,園觀及神祀,望免苦患難。〈27 觀察品〉(25) |
這不是安穩的歸依處,這不是最殊勝的歸依處,歸依這些地方,無法解脫眾苦。(189) |
15 |
此非自歸上,亦非有吉利,如有自歸者,不脫一切苦。〈28 觀品〉(26) |
此非自歸上,亦非有吉利,如有自歸者,不脫一切苦。〈27 觀察品〉(26) |
歸依佛、法、僧的人,他能以正慧見四聖諦。(190) |
16 |
若有自歸佛,歸法比丘僧,修習聖四諦,如慧之所見。〈28 觀品〉(27) |
若有自歸佛,及法苾芻僧,修習聖四諦,如慧之所見。〈27 觀察品〉(27) |
苦、苦集與苦滅,以及導向苦滅的道,也就是八正道。(191) |
17 |
苦因苦緣生,當越此苦本,賢聖八品道,滅盡甘露際。〈28 觀品〉(28) |
苦因緣苦生,當越此苦本,賢聖八品道,滅盡甘露際。〈27 觀察品〉(28) |
這是安穩的歸依處,這是最殊勝的歸依處,到了這樣的避難處,能從眾苦解脫。(192) |
18 |
是為自歸上,非不有吉利,如有自歸者,得脫一切苦。〈28 觀品〉(29) |
是為自歸上,非不有吉利,如有自歸者,得脫一切苦。〈27 觀察品〉(29) |
出身尊貴的人很少見,他不是隨處出生的,智者出生的地方,那個家族快樂地繁榮、興旺。(193) |
20 |
人尊甚難遇,終不虛託生,設當託生處,彼家必蒙慶。〈31 樂品〉(28) |
人智甚難遇,終不虛託生,設當託生處,彼家必蒙慶。〈30 樂品〉(28) |
諸佛出世樂,宣說正法樂,僧眾和合樂,修行者和合樂。(194) |
21 |
諸佛興出樂,說法堪受樂,眾僧和亦樂,和則常有安。〈31 樂品〉(23) |
諸佛出興樂,說法堪受樂;眾僧和合樂,和則常有安。〈30 樂品〉(23) |
這位「值得尊敬者」是「值得被供養的、佛或其聲聞弟子、已渡過(所有)障礙的、已超越(所有)憂悲苦惱的」,(195) |
|
|
|
如此無懼的、解脫的值得尊敬者尊敬,他的功德無法以任何方式去計量。(196) |
|
|
|
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
Pali Dhammapada 14 Buddha Vagga (179-196) 巴利《法句經》〈14 Buddha 佛陀品〉
Dhammapada 14 Buddha Vagga (179-196) 巴利《法句經》〈14 Buddha 佛陀品〉v.7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