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

Pali Dhammapada 1 Yamaka Vagga (1-20) 巴利《法句經》〈1 雙品〉

Pali Dhammapada 1 Yamaka Vagga (1-20) 巴利《法句經》〈1 雙品〉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

1 Yamaka 雙品〉1-20

《法句經》(T210)

9 雙要品〉22

《出曜經》(T212)

30雙要品〉44

《法集要頌經》(T213)

29 相應品〉49

諸法是意前導的、意為首領的、意所造的;如果有人以汙染的意而言行,痛苦就會跟著他,像車輪跟著(拉車的)牛足。(1)

1

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惡,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車轢于轍32 心意品〉(13)

心為諸法本,心尊是心使,心若念惡行,即言即惡行,罪苦自追隨,車轢終于轍。31 護心品〉(13)

諸法是意所前導的、心意為首領的、意所造的;如果有人以清淨的意而言行,幸福快樂就會跟隨著他,像永不離開的影子(跟隨著他)(2)

2

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樂自追,如影隨形32 心意品〉(14)

心為諸法本,心尊是心使,心若念善行,即言即善行,福慶自追隨,如影隨其形。31 護心品〉(14)

「他詈罵我,打我、挫敗我、掠奪我」,存有這樣想法的人,怨恨不會止息。(3)

------

若人罵我,勝我不勝,快意從者,怨終不息。15 忿怒品〉(7)

若人致毀罵,彼勝我不勝,快樂從意者,怨終得休息。14 怨家品〉(10)

「他詈罵我,打我、挫敗我、掠奪我」,不抱持這樣想法的人,怨恨就會止息。(4)

------

------

若人致毀罵,彼勝我不勝,快樂從意者,怨終得休息。14 怨家品〉(10)

確實,在這世上永遠不能以怨恨令怨恨止息,只有無怨可以止息怨恨,這是自古以來的法則。(5)

5

不可怨以怨,終已得休息,行忍得息怨,此名如來法。15 忿怒品〉(8)

不可怨以怨,終已得快樂,行忍怨自息,此名如來法。14 怨家品〉(9)

別人不了解「我們終將死亡」(這個道理),他們瞭解那些(道理),因此諍論止息。(6)

6

------

------

住於隨觀淨,不收攝諸根,飲食不知量,怠惰不精進,魔羅征服他,如風吹倒弱樹。(7)

7

觀淨而自脩,諸根不具足,於食無厭足,斯等凡品行,轉增於欲意,如屋壞穿漏。(15)

觀淨而自淨,諸根不具足,於食無厭足,斯等凡品行,轉增於欲意,如屋壞穿漏。(15)

住於隨觀不淨,善收攝諸根,飲食知量,具足信心而確立精進,魔羅無法征服他,如同風無法吹倒石山。(8)

8

當觀不淨行,諸根無缺漏,於食知止足,有信執精進,不恣於欲意,如風吹泰山。(16)

當觀不淨行,諸根無缺漏,於食知止足,有信執精進,不恣於欲意,如風吹泰山。(16)

一個「將披上木蘭色僧衣、未去除污垢、將不具備節制和真諦」的人,他不夠資格披此袈裟。(9)

9

無塵離於塵,能持此服者,無御無所至,此不應法服。(7)

無塵離於塵,能持此服者,無御無所至,此不應法服。(7)

一個將是「棄絕諸漏、善住於戒律、已具備節制和真諦」的人,他夠資格披此袈裟。(10)

10

若能除垢穢,修戒等慧定,彼應思惟業,此應服袈裟。(8)

若能除垢穢,修戒等慧定,彼應思惟業,此應服袈裟。(8)

將不真實當作真實,將真實當作不真實,行於錯誤思惟的人,他們不了解真實。(11)

11

不牢起牢想,牢起不牢想,彼不至於牢,由起邪見故。(3)

不堅起堅想,堅起不堅想,後不至於堅,由起邪見故。(3)

已知真實為真實、不真實為不真實,行於正確思惟的人,他們了解真實。(12)

12

牢而知牢者,不牢知不牢,彼人求於牢,正治以為本。(4)

堅而知堅者,不堅知不堅,被人求於堅,正治以為本。(4)

如同雨水滲漏蓋得不善密的屋舍,欲貪滲漏未修習的心。(13)

13

蓋屋不密,天雨則漏,人不惟行,漏婬怒癡。〈32 心意品〉(11)

蓋屋若不密,天雨則常漏,人不思惟行,恒歷婬怒癡。(11)

如同雨水不滲漏蓋得善密的屋舍,欲貪不能滲漏善修習的心。(14)

14

蓋屋緻密,天雨不漏,人自惟行,無婬怒癡。〈32 心意品〉(12)

蓋屋若善密,天雨則不漏,人自思惟行,永無婬怒癡。(12)

作惡的人現世憂悲,死後憂悲,兩處憂悲,見到自己汙穢的行為,他憂悲,他焦急。(15)

17

此憂彼亦憂,惡行二俱憂,彼憂彼受報,見行乃知審。〈29 惡行品〉(32)

此憂彼亦憂,惡行二俱憂,彼憂彼受報,見行乃審知。28 罪障品〉(31)

行善的人現世歡喜,死後歡喜,兩處歡喜,見到自己清淨的行為,他歡喜,他快樂。(16)

18

此喜彼亦喜,福行二俱喜,彼喜彼受報,見行自清淨。〈29 惡行品〉(33)

此喜彼亦喜,福行二俱喜,彼行彼受報,見行自清淨。28 罪障品〉(32)

作惡的人現世遭受熱惱,死後遭受熱惱,兩處遭受熱惱,想到「我所作的惡業」而遭受熱惱,已經去到惡趣,作惡者會更進一步地遭受熱惱。(17)

 19

此煮彼亦煮,罪行二俱煮,彼煮彼受罪,見行自有驗。〈29 惡行品〉(34)

此煮彼亦煮,罪行二俱煮,彼煮彼受報,見行自有驗。28 罪障品〉(33)

行善的人現世歡喜,死後歡喜,兩處歡喜,想到「我所作的善」而歡喜,已經去到善趣,行善者會更進一步地歡喜。(18)

20

 

 

即使他誦讀許多經典,放逸的人不依此實行,他如同牧牛者計數他人的牛,不能算是沙門的一份子。(19)

21

雖多誦習義,放逸不從正,如牧數他牛,不獲沙門正。〈5 放逸品〉(7)

雖誦習多義,放逸不從正,如牧數他牛,難獲沙門果。4 放逸品〉(22)

即使只誦習少許經典,他是一位法次法行者,斷除了貪、瞋、癡,具正知且善解脫,他於此、於彼都不執著,他是沙門的一份子。(20)

22

說法雖微少,一意專聽受,此名護法人,除去婬怒癡,眾結永盡者,故名為沙門。〈5 放逸品〉(8)

若聞惡而忍,說行人讚嘆,消除貪瞋癡,彼獲沙門性。4 放逸品〉(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