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3日 星期二

T210 Chapter 35 (T04.572b)《法句經》〈35 梵志品〉

《法句經》〈35 梵志品〉(T04.572b)

偈次

《法句經》(T210)

35 梵志品〉40

《出曜經》(T212)

34 梵志品〉75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

26 婆羅門品〉41383-423

1

截流自恃,逝心却欲,仁不割欲,一意猶走。〈34 沙門品〉(25)

截流而渡,無欲如梵,知行已盡,是謂梵志。〈35 梵志品〉(1)

截流而渡,無欲如梵,知行已盡,逮無量德。〈12 沙門品〉(1)

截流而渡,無欲如梵,知行以盡,是謂梵志。〈34 梵志品〉(9)

婆羅門!你必需努力截斷輪迴之流,你必需去除感官欲樂。婆羅門!已經知曉諸行的滅盡,你是一位知涅槃者。(383)

2

以無二法,清淨渡淵,諸欲結解,是謂梵志。

彼以無二,清淨無瑕,諸欲結解,是謂梵志。(12)

當婆羅門渡過了兩重法,如此,這位知者的所有縛結都已消失。(384)

3

適彼無彼,彼彼已空,捨離貪婬,是謂梵志。

適彼無彼,彼彼以無,捨離貪欲,是謂梵志。(24)

他的此岸、彼岸或兩岸不存在的人,這樣的無恐懼且斷離繫著者,我稱他為婆羅門。(385)

4

思惟無垢,所行不漏,上求不起,是謂梵志。

 

禪修、無瑕疵、已安住、所作已辦、無漏的人,已達到最高果證的人,我稱他為婆羅門。(386)

5

日照於晝,月照於夜,甲兵照軍,禪照道人,佛出天下,照一切冥。

日照於晝,月照於夜,甲兵照軍,禪照道人,佛出天下,照一切冥。(71)

日照於白天,月照於夜晚,武裝的剎帝利閃耀,禪修的婆羅門光耀照人,佛陀以光輝每一日夜照耀(世間)(387)

6

非剃為沙門,稱吉為梵志,謂能捨眾惡,是則為道人。(6)

非剃為沙門,稱吉為梵志,謂能滅眾惡,是則為道人。(11)

我不說梵志,託父母生者,彼多眾瑕穢,滅則為梵志。(15)

我不因一個人為婆羅門(種姓)父母所生就稱他為婆羅門,如果他於此世間仍有所執(),他只是被稱作「對人說菩(bho)者」(的自傲的人);一無所有且斷除執著的人,我才稱他為婆羅門。(396)

7

出惡為梵志,入正為沙門,棄我眾穢行,是則為捨家。

出惡為梵志,入正為沙門,棄我眾穢行,是則為捨家。〈34 梵志品〉(13)

謂能捨惡,是謂沙門,梵志除惡,沙門執行,自除己垢,可謂為道。〈12 沙門品〉(16)

「除惡」為婆羅門,寂靜者被稱為「沙門」,捨斷了自己的汙垢,他被稱為是「捨棄世間者」。(388)

8

若猗於愛,心無所著,已捨已正,是滅眾苦。

若倚與愛,心無所著,已捨已正,是滅終苦。(4)

 

9

身口與意,淨無過失,能攝三行,是謂梵志。

身口與意,淨無過失,能攝三行,是謂梵志。(16)

不犯身、語、意惡行的人,已調攝(身、語、意)三行的人,我稱他為婆羅門。(391)

10

若心曉了,佛所說法,觀心自歸,淨於為水。

諸有知深法,等覺之所說,審諦守戒信,猶祀火梵志。(64)

任何一位從他學習等正覺教法的人,應完全地敬奉此人,如婆羅門禮敬他的供火。(392)

11

非蔟結髮,名為梵志,誠行法行,清白則賢。

 

一個人不是因辮髮、家世、血統而成為婆羅門,具真諦與法的人,他是純淨的,他也是婆羅門。(393)

12

飾髮無慧,草衣何施?內不離著,外捨何益?

愚者受猥髮,并及床臥具,內懷貪濁意,文飾外何求?(6)

愚蠢的人!辮髮有什麼用?身披鹿皮有什麼用?你()清掃外觀,內心仍然是欲望叢林。(394)

13

被服弊惡,躬承法行,閑居思惟,是謂梵志。

被服弊惡,躬承法行,閑居思惟,是謂梵志。(7)

比丘塜間衣,觀於欲非真,坐樹空閑處,是謂為梵志。(52)

身穿糞掃衣,消瘦得露出血管,獨自在林中修禪的人,我稱他為婆羅門。(395)

14

佛不教彼,讚己自稱,如諦不言,乃為梵志。(14)

 

 

15

絕諸可欲,不婬其志,委棄欲數,是謂梵志。

盡斷一切結,亦不有熱惱,如來佛無著,是謂為梵志。(48)

斷盡一切縛結而不再有渴求的人,克服一切執著、離軛的人,我稱他為婆羅門。(397)

16

斷生死河,能忍起度,自覺出塹,是謂梵志。

斷生死河,能忍起度,自覺出塹,是謂梵志。(58)

已經切斷了皮帶、綁帶、繫繩與韁繩及配件的人,已經除去障礙的、覺醒的人,我稱他為婆羅門。(398)

17

見罵見擊,默受不怒,有忍辱力,是謂梵志。

見罵見擊,默受不怒,有忍辱力,是謂梵志。(17)

不為難別人而能忍受辱罵、捶打和綑綁的人,具忍辱力、勇武力的人,我稱他為婆羅門。(399)

18

若見侵欺,但念守戒,端身自調,是謂梵志。

若見侵欺,但念守戒,端身自調,是謂梵志。(18)

不瞋怒、具德行、守戒、不不增盛貪欲、自我調御,達到最後身的人,我稱他為婆羅門。(400)

19

心棄惡法,如蛇脫皮,不為欲污,是謂梵志。

 

 

 

 

猶如眾華葉,以鍼貫芥子,不為欲所染,是謂名梵志。(30)

猶如蓮葉尖不沾染水滴,猶如錐子尖不沾染芥子,不沾染於五欲的人,我稱他為婆羅門。(401)

20

覺生為苦,從是滅意,能下重擔,是謂梵志。

如今所知,究其苦際,無復有欲,是謂梵志。(27)

那些自知此世為苦的究竟的人,那些離繫的放下重擔的人,我稱他為婆羅門。(402)

21

解微妙慧,辯道不道,體行上義,是謂梵志。

解微妙慧,辨道不道,體行上義,是謂梵志。(34)

那些具甚深智慧、聰慧、能分辨道與非道,證最上義的人,我稱他為婆羅門。(403)

22

棄捐家居,無家之畏,少求寡欲,是謂梵志。

能捨家業,拔於愛欲,無貪知足,是謂梵志。(26)

那些不與家主和無家者交際的人,出家遊方的、少欲知足的人,我稱他為婆羅門。(404)

23

棄放活生,無賊害心,無所嬈惱,是謂梵志。

慈愍於人,使不驚懼,不害有益,是謂梵志。(37)

那些於顫動的與靜止的眾生放下刀杖的人,那些己不殺亦不教人殺的人,我稱他為婆羅門。(405)

24

避爭不爭,犯而不慍,惡來善待,是謂梵志。

避諍不諍,犯而不慍,惡來善待,是謂梵志。(33)

避怨不怨,無所傷損,去其邪僻,故曰梵志。(38)

對有敵意者不懷敵意,對執刀杖者不報以刀杖,在有執著的人之中而無執著,我稱他為婆羅門。(406)

25

去婬怒癡,憍慢諸惡,如蛇脫皮,是謂梵志。

 

 

 

 

去婬怒癡,憍慢諸惡,鍼貫芥子,是謂梵志。(40)

那些已讓「貪、瞋、慢、貶損他人」如芥子從錐尖掉落的人,我稱他為婆羅門。(407)

26

斷絕世事,口無麤言,八道審諦,是謂梵志。

斷絕世事,口無麤言,八道審諦,是謂梵志。(55)

 

 

 

 

說柔和的、有益的、真實的言論,以此等(語言)他不冒犯任何人,我稱他為婆羅門。(408)

27

所世惡法,修短巨細,無取無捨,是謂梵志。

世所善惡,脩短巨細,無取無與,是謂梵志。(19)

不管物品長、短、小、大、可意或不可意,於此世間他都不犯「不與取」,我稱他為婆羅門。(409)

28

今世行淨,後世無穢,無習無捨,是謂梵志。

今世行淨,後世無穢,無習無捨,是謂梵志。(3)

 

 

 

人無希望,今世後世,以無希望,是謂梵志。(43)

於此世或彼世都沒有欲望的人,無所倚賴、已無繫著的人,我稱他為婆羅門。(410)

 

 

棄捐家居,無家之畏,逮甘露滅,是謂梵志。(54)

那些沒有執著、已證悟而無疑惑的人,那些已達到沉浸於甘露的人,我稱他為婆羅門。(411)

29

棄身無猗,不誦異,行甘露滅,是謂梵志

棄身無倚,不誦異言,兩行以除,是謂梵志。(2)

 

30

於罪與福,兩行永除,無憂無塵,是謂梵志。

於罪與福,兩行永除,無憂無塵,是謂梵志。(28)

於此世已超越了對好的與惡的兩種繫著的人,無憂、無瑕疵與純淨的人,我稱他為婆羅門。(412)

31

心喜無垢,如月盛滿,謗毀已除,是謂梵志。

心喜無垢,如月盛滿,謗毀已除,是謂梵志。(31)

無塵、清淨、明亮、無混濁如月的人,已斷除對諸有的喜樂者,我稱他為婆羅門。(413)

32

見癡往來,墮塹受苦,欲單渡岸,不好他語,唯滅不起,是謂梵志。

見癡往來,墮塹受苦,欲單渡岸,不好他語,唯滅不起,是謂梵志。(8)

城以塹為固,往來受其苦,欲適渡彼岸,不肯受他語,唯能滅不起,是謂名梵志。(41)

已渡而達彼岸的、禪修的、無欲的、無疑惑的人,他於此世超越了危險、惡趣、輪迴與愚癡,他無執取且已證涅槃,我稱他為婆羅門。(414)

 

 

若能棄欲,去家捨愛,以斷欲漏,是謂梵志。(36)

此世捨斷了感官欲樂而遊方乞食的人,已完全斷除了欲有(kāmabhava)的人,我稱他為婆羅門。(415)

33

已斷恩愛,離家無欲,愛有已盡,是謂梵志。

已斷恩愛,離家無欲,愛有已盡,是謂梵志。(23)

此世捨斷了貪愛而遊方乞食的人,已完全斷除了愛有(taṇhabhava)的人,我稱他為婆羅門。(416)

34

離人聚處,不墮天聚,諸聚不歸,是謂梵志。

 

捨棄了人趣的結縛、已超越天界結縛的人,於一切結縛離繫的人,我稱他為婆羅門。(417)

35

棄樂無樂,滅無熅燸,健違諸世,是謂梵志。

 

捨棄了樂與不樂而成為清涼的、無所倚賴的人,征服一切世間的英雄,我稱他為婆羅門。(418)

36

所生已訖,死無所趣,覺安無依,是謂梵志。

 

 

37

已度五道,莫知所墮,習盡無餘,是謂梵志。

自不識知,天揵沓和,知無量觀,是謂梵志。(44)

諸天、犍沓婆與眾人都不知他去處的人,已經是漏盡阿羅漢的人,我稱他為婆羅門。(420)

38

于前于後,乃中無有,無操無捨,是謂梵志。

于後于前,及中無有,無操無捨,是謂梵志。(39)

對之前、之後及中間,一無所有、無所取著的人,我稱他為婆羅門。(421)

39

最雄最勇,能自解度,覺意不動,是謂梵志。

仙人龍中上,大仙最為尊,無數佛沐浴,是謂為梵志。(49)

公牛、尊貴者、英雄、大仙、征服者、無希求者、淨行者、覺悟者,我稱他為婆羅門。(422)

40

自知宿命,本所更來,得要生盡,叡通道玄,明如能默,是謂梵志。

自識宿命,見天人道,知生苦源,智心永寂。(45)

已經知曉宿命,見天趣惡趣,達生已盡,成就神通、完成一切成就的牟尼,我稱他為婆羅門。(4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