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8日 星期四

新譯巴利《法句經》及句型解析:1 〈1 雙品〉(1-20)

1 巴利《法句經》1-20 〈1 雙品 Yamakavaggo〉
----
Manopubbaṅgamā dhammā, manoseṭṭhā manomayā; Manasā ce paduṭṭhena, bhāsati vā karoti vā; Tato naṃ dukkhamanveti, cakkaṃva vahato padaṃ.
諸法是意所前導的、意為首領的、意所造的;如果有人以汙染意而言行,
苦跟隨著他,就像車輪跟隨著拉車者的腳。(1)
------
這首偈頌包含兩個句子。
1).「Manopubbaṅgamā dhammā manoseṭṭhā manomayā」。主詞是「dhammā 諸法」(複數),動詞「honti 是」隱藏不現。主詞補語是:
  1. 「manopubbaṅgamā 意前導的、心前導的」
  2. 「manoseṭṭhā 意為首領的」
  3. 「manomayā 意所造的」

所以第一句是「諸法是意所前導的、心意為首領的、意所造的」。

2).「Manasā ce paduṭṭhena, bhāsati vā karoti vā, tato naṃ dukkhamanveti, cakkaṃva vahato padaṃ.」。這是「如果...,就...」的假設語句。

  1. 條件句為「Manasā ce paduṭṭhena bhāsati vā karoti vā」;「ce 如果」,主詞為「sa 他、她」(單數代名詞,隱藏不現),動詞為「bhāsati 說」和「karoti 作」,「vā 或」,副詞為「manasā paduṭṭhena 以污染意」(工具格)。上半句為「如果他以污染的意去說或作」。
  2. 結果句為「tato naṃ dukkham anveti, cakkaṃva vahato padaṃ」;「tato 由於此」,主詞為「dukkham 苦」(單數名詞),動詞為「anveti 跟隨」,受詞為「naṃ 那」(梵文對應偈頌作「taṃ 他(受格)」);動詞「anveti 跟隨」有一副詞子句「cakkaṃ va vahato padaṃ 像輪子跟隨(拉車的)牛足」;「va 像」,主詞「cakkaṃ 輪子」,動詞為「anveti 跟隨」(省略),受詞為「vahato 載運物品之動物的(屬格) padaṃ 腳、足」。下半句為「痛苦就會跟著他,像車輪跟著(拉車的)牛足」。

vahati: 載運、搬運

-------

我們要將這一首偈頌的討論集中在:諸法是...、「心所造的 manomayā」,這是代表「萬法唯心」的思想嗎?

我們看對應的漢譯:《法句經》卷1〈雙要品 9〉:
「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惡,
 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車轢于轍。」(CBETA, T04, no. 210, p. 562, a13-15)。
西元224年支謙翻譯的是「心使」,而不是「為心所造」。
僧伽跋澄翻譯於西元年 383的《鞞婆沙論》翻譯作「意疾」:
「意法在前,意妙意,意為念惡,
 若說若作,罪苦自隨,輪道轢殺。」(CBETA, T28, no. 1547, p. 428, a1-2)
玄奘法師《本事經》翻譯為「意所使」:
「意為前導法,意尊意所使。
 由意有染污,故有說有行,
 苦隨此而生,如輪因手轉。」(CBETA, T17, no. 765, p. 664, a6-8)。
義淨法師《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翻譯為「心速疾」:
「諸法心為首,心勝心速疾;
 由心清淨故,讚歎并身禮;
 當受勝妙樂,如影鎮隨形」(CBETA, T23, no. 1442, p. 751, b27-29)
---------
也就是說,漢譯將相當於「心所造的 manomayā」這個字翻譯為:
  1. 心使、心所使
  2. 心疾、心速疾
為何漢譯不翻譯為「心所造的 manomayā呢?
原來,除了巴利《法句經》之外,其他諸如梵文《法句經》、犍陀羅《法句經》和波特那《法句經》這個字是「manojavā而不是「manomayā
「manojavā的字義是「驅使」或「迅速」,剛好與漢譯相符。
--------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諸法意為導,意主意造作。
 人若染穢意,或語或〔身〕行,
苦事則隨彼,如輪隨獸足。」(CBETA, N26, no. 9, p. 13, a7-8 // PTS. Dhp. 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