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9日 星期五

新譯巴利《法句經》及句型解析:179〈14 佛陀品〉(179-196)



 179 巴利《法句經》179-196 〈14 佛陀品 Buddhavaggo〉

----------
Yassa jitaṃ nāvajīyati, jitaṃ assa no yāti koci loke;
Taṃ buddhamanantagocaraṃ, apadaṃ kena padena nessatha. (179)
這他的勝利不會退失,世間無人能跟上他的勝利,
這位境界無量的佛陀無跡可尋,你們以何方式導引他?(179)
--------
此首偈頌包含兩個句子:
  1. 「Yassa jitaṃ nāvajīyati, jitaṃ yassa no yāti koci loke」。主詞為「koci 誰」,這個字有一點麻煩,諾曼將「koci loke」當作一個詞(位格)而解釋作「anywhere in the world 這個世間的任何地方」;另一種解釋是當作「反問代名詞、質問代名詞 interrogative pronoun」,將「koci loke」解釋作「whosoever in the world 這個世間的任何人」;帖主此處的翻譯採用後者。動詞為「yāti 去到」(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na yāti 去不到」。受詞為「jitaṃ assa 他的勝利」。「Yassa jitaṃ nāvajīyati」連接到「assa」,「yassa 這樣的人的」(關係代名詞,屬格),「jitaṃ 勝利」,「nāvajīyati」為「na avajīyati」,「avajīyati 遺失、征服、放棄」(avajahati 的被動式動詞),此句為「這他的勝利不會退失,世間無人能跟上他的勝利」。
  2. 「Taṃ buddhamanantagocaraṃ, apadaṃ kena padena nessatha」。「kena 以何、用什麼」(疑問代名詞),「kena padena 以何方式」(工具格),主詞為「tumhe 你們」(複數),動詞為「nessatha 將引導」(第二人稱複數未來式動詞,使役態 causative,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為 neti)。受詞為「taṃ 他」與「buddhamanantagocaraṃ apadaṃ」、「 buddham anantagocaraṃ apadaṃ 無跡可尋的境界無量的佛」。此句為「你們以何方式來引導他這位無跡可尋的、境界無量的佛?」
-----
梵文《法句經》的對應偈頌位於〈29 相應品〉 Uv 29.52。
-----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彼之勝利無能勝,敗者此世不能隨,
佛〔智〕無邊無行跡,汝以何法欲誑惑?〔此佛對魔女說〕」(CBETA, N26, no. 9, p. 31, a7-8 // PTS. Dhp. 27)

新譯巴利《法句經》及句型解析:結語〈13 世間品〉(167-178)


 
巴利《法句經》與漢譯《法句經》,第13品〈世間品〉結語
---------
漢譯《法句經》的〈愛身品 20〉有13首偈頌,前十首為《法句經》第12品〈自己品〉十首偈頌的對應偈頌,次序完全吻合(有些偈頌不盡相同)。
T210《法句經》卷1〈世俗品 21〉的對應狀況與〈愛身品 20〉有很大的差別,以下帖主以巴利〈13 世間品〉的次序編列在T210《法句經》的對應偈頌。
  1. (167),【〈2 教學品〉(5)】
  2. (168),【-----------------】
  3. (169),【〈21 世俗品〉(3)】
  4. (170),【〈21 世俗品〉(4)】
  5. (171),【------------------】
  6. (172),【〈10 放逸品〉(15)】
  7. (173),【〈10 放逸品〉(16)】
  8. (174),【--------------------】
  9. (175),【〈21 世俗品〉(8)】
  10. (176),【〈21 世俗品〉(12)】
  11. (177),【〈4 篤信品〉(2)】
  12. (178),【〈21 世俗品〉(13)】
也就是說,巴利《法句經》只有五首的對應偈頌位於漢譯〈21 世俗品〉,如果堅持此品的漢譯是來自巴利《法句經》就顯得相當勉強。
------------
巴利《法句經》從第一品〈雙品〉到第13品〈世間品〉為止,總共有 178 首偈頌,對應的 T210 《法句經》從第九品〈雙要品〉到第21品〈世俗品〉共有 212 首偈頌(22 + 20 + 12 + 17 + 21 + 17 + 10 + 16 + 22 + 14 + 14 + 13 + 14= 212),這 13品如果純粹是翻譯自巴利《法句經》,顯然不可能「無中生有」而翻譯出比 178 首還多的偈頌,所以,西元 224 年之後支謙翻譯及編輯此經時,一定是從其他來源翻譯而安插進來。而這一「來源」可能不會是現行所見 Bernhard 編輯的《優陀那品》(Udānavarga),因為少數額外的漢譯偈頌也未出現於《優陀那品》之中。
在此,我必需再提醒一次:此處的文法經過我的演繹和詮釋,有些部分可能是錯誤的而需要進一步訂正。
此一專題希望建立一個討論平台,來呼應此項需求,希望有人接棒持續改進。
---------
巴利《法句經》第13品為〈Lokavaggo 世間品〉,以下文獻有「世間品」的篇章:
  1. 巴利《法句經》〈13 Lokavaggo 世間品〉
  2. 犍陀羅《法句經》,(疑缺)
  3. 波特那《法句經》,(缺)
  4. 梵文《法句經》,(缺)。
漢譯《法句經》的相關品名如下:
  1. T210《法句經》,〈世俗品 21〉,14首偈頌。
  2. 《法句譬喻經》,〈世俗品 21〉,2首偈頌。
  3. 《出曜經》,無對應品名。
  4. 《法集要頌經》,無對應品名。
----
本群組在「巴利《法句經》」的目錄下,介紹了第13品〈世間品〉167-178頌,接著要從下列三個角度來審查這些文獻:
  1. 從巴利偈頌本身檢視巴利《法句經》的第13品。
  2. 從巴利《法句經》的視角閱讀漢譯《法句經》(T210)。
  3. 從漢譯《法句經》(T210)的視角閱讀巴利《法句經》。
----------
1) 從巴利偈頌本身檢視巴利《法句經》的第 13品:
巴利《法句經》的十二首偈頌均出現與「世間 loka」相關的用字。
2) 從巴利《法句經》的視角閱讀漢譯《法句經》(T210):
巴利《法句經》的十二首偈頌在漢譯《法句經》(T210)僅有五首對應偈頌,而且 168, 171, 174 等三首偈頌在漢譯《法句經》(T210)無對應偈頌。
3) 從漢譯《法句經》(T210)的視角閱讀巴利《法句經》:
漢譯《法句經》(T210)有九頌無巴利對應偈頌。
--------
另外巴利《法句經》175頌的漢譯對應偈頌並未十分吻合,例如:
巴利偈頌為:「野雁循著太陽的軌跡飛翔,他們以神通力飛行天上,戰勝了魔羅與他的魔軍之後,智者被引導遠離世間。」(175)
漢譯《法句經》的對應偈頌為:「如鴈將群,避羅高翔,明人導世,度脫邪眾。」
讓我們繼續閱讀,來看看兩者的關係吧!

新譯巴利《法句經》及句型解析:178〈13 世間品〉(167-178)



 178 巴利《法句經》167-178 〈13 世間品 Lokavaggo〉

----------
Pathabyā ekarajjena, saggassa gamanena vā;
Sabbalokādhipaccena, sotāpattiphalaṃ varaṃ. (178)
地上的唯一統治者,或者能昇天,
或者是一切世界的主宰,這些都不如預流果。(178)
--------
此首偈頌為一個句子:「sotāpattiphalaṃ varaṃ」。主詞為「sotāpattiphalaṃ 預流果者、初果者」(單數),動詞為「hoti 是」(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省略),主詞補語為「varaṃ 最佳的」。以下三者為和「預流果者、初果者」比較:
  1. 「Pathabyā ekarajjena」為「地上的唯一統治者」
  2. 「saggassa gamanena」為「昇天者」。
  3. 「Sabbalokādhipaccena」為「一切世界的主宰」。
-----
《法句經》卷1〈世俗品 21〉:
「雖多積珍寶,[28]嵩高至于天,
 如是滿世間,不如見道迹。」(CBETA, T04, no. 210, p. 566, b9-11)。[28]嵩=崇【宋】【元】【明】。
-----
梵文《法句經》無對應偈頌。
請參考本品的結語: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91306231038114/permalink/1778312399004151/
-----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地上王權者,或趣天界者,
一切世界主,不及勝預流。」(CBETA, N26, no. 9, p. 31, a4 // PTS. Dhp. 26)

新譯巴利《法句經》及句型解析:177〈13 世間品〉(167-178)



 177 巴利《法句經》167-178 〈13 世間品 Lokavaggo〉

----------
Na ve kadariyā devalokaṃ vajanti,
bālā have nappasaṃsanti dānaṃ;
Dhīro ca dānaṃ anumodamāno,
teneva so hoti sukhī parattha. (177)
不布施者無法生天界,愚者不讚嘆布施,
智者樂於布施,布施令他在來世得到快樂。(177)
--------
此首偈頌包含四個句子:
  1. 「Na ve kadariyā devalokaṃ vajanti」。主詞為「kadariyā 吝嗇者、不布施者」(複數),動詞為「vajanti 去到」(第三人稱複數現在式動詞),「na vajanti 不去到」。受詞為「devalokaṃ 天界」。此句為「不布施者無法去到天界」。「ve 確實」當作「襯字」而未翻譯。
  2. 「bālā have nappasaṃsanti dānaṃ」。主詞為「bālā 愚者」(複數),動詞為「pasaṃsanti 稱讚」(第三人稱複數現在式動詞),「nappasaṃsanti 不稱讚」。受詞為「dānaṃ 布施」。此句為「不布施者無法去到天界」。「have 確實」當作「襯字」而未翻譯。
  3. 「Dhīro ca dānaṃ anumodamāno」。主詞為「Dhīro 智者,勇者」(單數),「ca 但是」,動詞為「anumodamāno 樂於、讚賞」(現在分詞,前面當作有一 'hoti 是'),受詞為「dānaṃ 布施」。此句為「智者樂於布施」。
  4. 「teneva so hoti sukhī parattha」、「tena eva so hoti sukhī parattha」。「tena 因此」,主詞為「so 他」(單數),動詞為「hoti 是」,主詞補語為「sukhī 快樂的」,副詞為「parattha 在來世」。此句為「因此他在來世得到快樂」。
-----
《法句經》卷1〈篤信品 4〉:
「愚不修天行,亦不譽布施,
 信施助善者,從是到彼安。」(CBETA, T04, no. 210, p. 560, b24-26)。
《出曜經》卷12〈信品 11〉:
「愚不修天行,亦不譽布施,
 信施助善者,從是到彼安。」(CBETA, T04, no. 212, p. 672, b12-13)。
《法集要頌經》卷1〈正信品 10〉:
「愚不修天行,亦不讚布施,
 正直隨喜施,彼得後世樂。」(CBETA, T04, no. 213, p. 782, a21-22)。
梵文《法句經》的對應偈頌位於〈10 信品〉 Uv 10.2。
-----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貪不生天界,愚不稱揚施,
賢者隨喜施,來世得安樂。」(CBETA, N26, no. 9, p. 31, a3 // PTS. Dhp. 26)。

新譯巴利《法句經》及句型解析:176〈13 世間品〉(167-178)



 176 巴利《法句經》167-178 〈13 世間品 Lokavaggo〉

----------
Ekaṃ dhammaṃ atītassa, musāvādissa jantuno;
Vitiṇṇaparalokassa, natthi pāpaṃ akāriyaṃ. (176)
違犯此一法的人,說妄語的人、
不相信有來世的人,這樣的人(會)無惡不作。(176)
--------
此首偈頌為一個句子:「natthi pāpaṃ akāriyaṃ jantuno」、「na atthi pāpaṃ akāriyaṃ」。主詞為「pāpaṃ 惡」(單數),「pāpaṃ akāriyaṃ 不被做的惡」,動詞為「atthi 存在」(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na atthi 不存在」。副詞為「jantuno 對這樣的人」(屬格)。此句為「對這樣的人,沒有不被做的惡」,也就是說「這樣的人無惡不作」。
這樣的「無惡不作」的人有以下三個特質:
  1. 「Ekaṃ dhammaṃ atītassa」為「違犯一法的人」。
  2. 「musāvādissa」為「說妄語的人」。
  3. 「Vitiṇṇaparalokassa」為「不信有來世的人」。
-----
《法句經》卷1〈世俗品 21〉:
「一法脫過,謂妄語人,
 不免後世,靡惡不更。」(CBETA, T04, no. 210, p. 566, b7-8)。
《出曜經》卷11〈行品 10〉:
「一法過去,謂妄語人,
 不免後世,無惡不更。」(CBETA, T04, no. 212, p. 668, a4-5)。
《法集要頌經》卷1〈業品 9〉:
「應遠離一法,所謂妄語人,
 無惡不經歷,不免後世苦。」(CBETA, T04, no. 213, p. 781, c10-11)。
梵文《法句經》的對應偈頌位於〈9 業品〉 Uv 9.1。
-----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違犯一者法,及說諸妄語,不信來世人,無惡而不作。」(CBETA, N26, no. 9, p. 31, a2 // PTS. Dhp. 26)。
第一句「違犯一者法」應作「違犯一法者」。
-------
諾曼指出,《法句經註》認為「Ekaṃ dhammaṃ atītassa 違犯一法的人」的「一法」指的是「sacca」,我解釋為「世尊的教法」。
諾曼同時將「Vitiṇṇaparalokassa」解釋為「已經放棄另一個世界的人 has abandoned the other world」,我解釋為「不信有來世的人」,也可以解釋作「不在意來世的果報的人」。

新譯巴利《法句經》及句型解析:175〈13 世間品〉(167-178)



 175 巴利《法句經》167-178 〈13 世間品 Lokavaggo〉

----------
Haṃsādiccapathe yanti, ākāse yanti iddhiyā;
Nīyanti dhīrā lokamhā, jetvā māraṃ savāhiniṃ. (175)
野雁循著太陽的軌跡飛翔,他們以神通力飛行天上,
戰勝了魔羅與他的魔軍之後,智者被引導遠離世間。(175)
--------
此首偈頌包含三個句子:
  1. 「Haṃsādiccapathe yanti」、「Haṃsā adiccapathe yanti」。主詞為「haṃsā 雁、天鵝」(複數),動詞為「yanti 繼續、旅行」(第三人稱複數現在式動詞)。副詞為「adiccapathe 在太陽的軌跡上」(位格)。此句為「鴻雁循著太陽的軌跡飛翔」。
  2. 「ākāse yanti iddhiyā」。主詞為「te 他們」(複數),動詞為「yanti 繼續、旅行」(第三人稱複數現在式動詞)。副詞為「ākāse 在空中」(位格)與「iddhiyā 以神通力」(工具格)。此句為「他們以神通力飛行」。
  3. 「Nīyanti dhīrā lokamhā, jetvā māraṃ savāhiniṃ」。主詞為「dhīrā 智者」(單數,動詞為「nīyanti 令某人被引導」(第三人稱複數被動語態動詞,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為 neti)。動詞「nīyanti」有一副詞為「lokamhā 從世間」(ablative 從格)。動詞另有一動名詞片語「jetvā māraṃ savāhiniṃ 戰勝了魔羅與他的魔軍之後」。此句為「戰勝了魔羅與他的魔軍之後,智者被引導遠離世間」。
-----
《法句經》卷1〈世俗品 21〉:
「如鴈將群,避羅高翔, 
 明人導世,度脫邪眾。」(CBETA, T04, no. 210, p. 566, b2-3)。
《出曜經》卷18〈水品 18〉:
「譬如鴈鳥,從空暫下,
求出惡道,至無為處。」(CBETA, T04, no. 212, p. 706, c15-16)。
《法集要頌經》卷2〈水喻品 17〉:
「彼心既棄捨,翱翔昇虛空,
 修行出世間,能破魔羅眾。」(CBETA, T04, no. 213, p. 785, c4-6)。
梵文《法句經》的對應偈頌位於〈17 水品〉 Uv 17.2。
-----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天鵞飛行太陽道,以可神通行虛空,
賢者破魔王眷屬,得以脫離此世間。」(CBETA, N26, no. 9, p. 31, a1 // PTS. Dhp. 26)。
第二句「以可神通行虛空」應作「可以神通行虛空」。
-------
諾曼指出,《法句經註》認為偈頌分為三句,依次指野雁、具神通者與智者,一般翻譯(含諾曼自己)均將第二句指野雁,這在語意不通,指野雁依神通力飛行並沒多大意義。帖主認為,第二句所省略的「他們」應指「具神通者」。
諾曼同時將「智者被引導遠離世間」翻譯為「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