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9日 星期五

新譯巴利《法句經》及句型解析:167〈13 世間品〉(167-178)



 167 巴利《法句經》167-178 〈13 世間品 Lokavaggo〉

----------
Hīnaṃ dhamma na seveyya, pamādena na savase;
Micchādihi na seveyya, na siyā lokavahano. (167)
不應親近卑劣的教法,不應住於放逸,
不應親近邪見,不應增長對世間的繫著。(167)
--------
此首偈頌包含四個句子:
  1. 1. 「Hīnaṃ dhammaṃ na seveyya」。主詞為「so 他」(省略),動詞為「seveyya 應親近、練習」(第三人稱祈使態動詞 optative,第三人稱現在式動詞為「sevati」),「na seveyya 不應親近、練習」。受詞為「Hīnaṃ dhammaṃ 低劣的法」。此句為「不應親近、練習低劣的法」。
  2. 「pamādena na saṃvase」。主詞為「so 他」(省略),動詞為「saṃvase 應交往、共住」(第三人稱祈使態動詞 optative,第三人稱現在式動詞為 saṃvasati ),「na saṃvase 不應交往、共住」。副詞為「pamādena 以放逸」(工具格)。此句為「不應住於放逸」。
  3. 「Micchādiṭṭhiṃ na seveyya」。主詞為「so 他」(省略),動詞為「seveyya 應親近、練習」(第三人稱祈使態動詞 optative,第三人稱現在式動詞為「sevati」),「na seveyya 不應親近、練習」。受詞為「Micchādiṭṭhiṃ 邪見、惡見」。此句為「不應親近、練習邪見、惡見」。
  4. 「na siyā lokavaḍḍhano」。主詞為「so 他」(省略),動詞為「siyā 應成為」(第三人稱祈使態動詞 optative,第三人稱現在式動詞為「atthi」),「na siyā 不應有」。主詞補語為「lokavaḍḍhano」,巴利《法句經註》稱「作了前三者(親近下劣法、住於放逸、熟習邪見)為 lokavaḍḍhano」,布臘夫評《法句經註》為「註者表達他不知道這個字是什麼意思」。「lokavaḍḍhano」的字面是「世間 - 增長」,諾曼翻譯為「possessing increase (properties?) in the world」:「擁有世俗財物的增長」。此處帖主翻譯為「不應增長對世間的繫著」。
-----
《法句經》卷1〈教學品 2〉:
「莫學小道,以信邪見, 
 莫習放蕩,令增欲意。」(CBETA, T04, no. 210, p. 559, b23-24)。
《出曜經》卷6〈無放逸品 4〉:
「不親卑漏法,不與放逸會,
 不種邪見根,不於世長惡。」(CBETA, T04, no. 212, p. 639, a18-19)
《法集要頌經》卷1〈放逸品 4〉:
「不親卑漏法,不與放逸會,
 不種邪見根,不於世增惡。」(CBETA, T04, no. 213, p. 779, a16-18)
《雜阿含788經》卷28:
「鄙法不應近,放逸不應行,
 不應習邪見,增長於世間。」(CBETA, T02, no. 99, p. 204, c9-10)
梵文《法句經》的對應偈頌位於〈4 不放逸品〉 Uv 4.8。
-----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勿從下劣法,勿住於放逸,
勿隨於邪見,莫為世俗徒。」(CBETA, N26, no. 9, p. 30, a7 // PTS. Dhp. 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