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9日 星期五

新譯巴利《法句經》及句型解析:170〈13 世間品〉(167-178)



 170 巴利《法句經》167-178 〈13 世間品 Lokavaggo〉

----------
Yathā pubbuḷakaṃ passe, yathā passe marīcikaṃ;
Evaṃ lokaṃ avekkhantaṃ maccurājā na passati. (170)
他能觀世間如水泡、如陽焰,
如此則死王見不到他。(170)
--------
此首偈頌為一個句子:「Evaṃ lokaṃ avekkhantaṃ maccurājā na passati」。主詞為「maccurājā 死王,死亡界之王」,動詞為「passati 看見」(第三人稱單數動詞),「na passati 看不見」。受詞為「avekkhantaṃ 觀察者」(工具格),「Evaṃ lokaṃ avekkhantaṃ 如此的世間觀察者」。此句為「死王看不見如此的世間觀察者」,意即「如此的世間觀察者可以避免死王的控制」。
「Evaṃ 如是」銜接兩個子句:
  1. 「Yathā pubbuḷakaṃ passe」。主詞為「so 他」(省略),動詞為「passe 能觀」(第三人稱單數祈使態動詞 optative,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為 passati ),受詞為「lokaṃ 世間」(見下半偈),「yathā 如同、就像」,「pubbuḷakaṃ 水泡」(受格)意為「不長久存在、迅速破滅」。此句為「他能觀世間如水泡」。
  2. 「yathā passe marīcikaṃ」。主詞為「so 他」(省略),動詞為「passe 能觀」(第三人稱單數祈使態動詞 optative,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為 passati ),受詞為「lokaṃ 世間」(見下半偈),「yathā 如同、就像」,「marīcikaṃ 海市蜃樓、陽燄、幻象」(受格)意為「錯覺、虛幻不實之物」。此句為「他能觀世間如陽燄」。
-----
《法句經》卷1〈世俗品 21〉:
「萬物[18]如泡,意如野馬, 
 居世若幻,奈何樂此? 」(CBETA, T04, no. 210, p. 566, a25-26)
[18]如=為【宋】【元】【明】【聖】。
《出曜經》卷24〈觀品 28〉:
「當觀水上泡,亦觀幻野馬,
 如是不觀世,亦不見死王。」(CBETA, T04, no. 212, p. 738, b8-9)。
《法集要頌經》卷3〈觀察品 27〉:
「當觀水上泡,亦觀幻野馬,
 如是不觀世,亦不見死王。」(CBETA, T04, no. 213, p. 791, b28-29)
梵文《法句經》的對應偈頌位於〈27 觀品〉 Uv 27.15。
-----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視如水泡沫,見如蜃氣棲,
如是觀世者,死王不見他。」(CBETA, N26, no. 9, p. 30, a10 // PTS. Dhp. 25)。
「蜃氣棲」似乎是「蜃氣樓」,不過,「海市蜃樓」不易壓縮成三字,此五字可以改作「觀世如蜃樓」,我建議作「觀世如陽燄」。
-------
關於「世間意指此身」,溫宗堃老師提到:
在《相應部尼柯耶,SN 2:26 經》中,佛陀說「眾生無法藉由旅行而看見、了知、到達世界的盡頭。然而,若不到達世界的盡頭,又無法令苦滅盡。」經文接著說:『友!就此一尋,有想、有意之身,我教示世間、世間之集、世間之滅、趨向世間之滅的道路。』
緊接其後,即是偈頌。其實,從經文的脈絡中,已隱約可看出「世間」乃指涉涵蓋身、心二層面的五取蘊身,然而,註釋書更明確地指出這一點。
《相應部註》解釋經文中的「世間」為「苦諦」(Lokanti dukkhasaccaṃ)。此外,我們也可以發現到,「苦諦」在《尼柯耶》中,常意指「五取蘊」。《相應部疏》也解釋「有想、有意之身」即是指「五蘊聚集」。有趣的是與《相應部尼柯耶,SN 2:26 經》對應的《雜阿含 1307經》,直接在經文中說明「世間」的意涵,也就是「何等為世間?謂五受陰」。顯然《雜阿含經》的經文與《相應部註》及《相應部疏》的註解是一致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