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30日 星期六

新譯巴利《法句經》及句型解析:21〈2 不放逸品〉(21-32)



 21 巴利《法句經》21-32 〈2 不放逸品 Appamādavaggo

----------
Appamādo amatapadaṃ, pamādo maccuno padaṃ;
Appamattā na mīyanti, ye pamattā yathā matā. (21)
不放逸是不死路,放逸是死路,
不放逸者不死,放逸者就像死了一樣。(21)
----------
這首偈頌有四個句子。
  1. 第一個句子「Appamādo amatapadaṃ」,主詞是「Appamādo 不放逸」,動詞「是」省略未出現在偈頌當中,「amatapadaṃ (導向)不死的路」;整句的意思是「不放逸是不死路」。
  2. 第二個句子「pamādo maccuno padaṃ」,主詞是「pamādo 放逸」,動詞「是」省略未出現在偈頌當中,「maccuno padaṃ (導向)死王的路」;整句的意思是「放逸是死路」。
  3. 第三個句子「Appamattā na mīyanti」,主詞是「Appamattā 不放逸的人們」,動詞是「mīyanti 死」(第三人稱,複數動詞);整句的意思是「不放逸的人們不死」。
  4. 第四個句子「ye pamattā yathā matā」,主詞是「ye pamattā 那些放逸的人們」,動詞「是」省略未出現在偈頌當中,「 yathā 像」,「matā 形容詞,複數」;整句的意思是「那些放逸的人們就像是死的一樣」。
----
《法句經》卷1〈放逸品 10〉:
「戒為甘露道,放逸為死徑,
 不貪則不死,失道為自喪」(CBETA, T04, no. 210, p. 562, b21-22)。
《出曜經》卷5〈無放逸品 4〉:
「戒為甘露道,放逸為死徑,
 不貪則不死,失道為自喪。」(CBETA, T04, no. 212, p. 636, c29-p. 637, a1)
《法集要頌經》卷1〈放逸品 4〉:
「戒為甘露道,放逸為死徑,
 不貪則不死,失道乃自喪。」(CBETA, T04, no. 213, p. 779, a T2101-3)
三種漢譯其實只是一譯,後兩者直接抄襲 T210《法句經》的譯文,在古代是一般的操作,沒有所謂「失德」或「侵犯版權」的問題。
  1. 漢譯將「不放逸」翻譯成「戒」,可能是受到湊合成「一句五字」的限制,原文可能並未出現「戒」字。古譯將「amatapadaṃ (導向)不死的路」翻譯作「甘露道」,因為古譯慣常將「amata 不死藥、諸天的食物」翻譯作「甘露」。
  2. 「不貪則不死」這一句頗難理解,因為偈頌並未出現「貪、不貪」的用字。
  3. 以各語言版本《法句經》來說,只出現〈不放逸品〉;所以漢譯〈放逸品〉應作〈不放逸品〉。《出曜經》既有〈不放逸品〉也有〈放逸品〉,此舉導致《出曜經》「錯誤地」出現 34品,而不是 33品。
----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不逸不死道,放逸為死路;
不放逸不死,逸者如死尸。」(CBETA, N26, no. 9, p. 15, a13 // PTS. Dhp. 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