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日 星期一

T213 Chapter 33 (T04.798a)《法集要頌經》〈33 梵志品〉

《法集要頌經》〈33 梵志品〉 (T04.798a)
偈頌編號
《法集要頌經》(T213)
33 梵志品〉72
《出曜經》(T212)
34 梵志品〉75
《法句經》(T210)
35 梵志品〉40
巴利《法句經》
1
所謂梵志者,不但在裸形,居險臥荊棘,而名為梵志。
所謂梵志,不但倮形,居嶮臥棘,名為梵志。(1)
雖裸剪髮,長服草衣,沐浴踞石,奈癡結何?〈18 刀杖品〉(7)
141
2
棄身無依倚,不誦異法言,惡法而盡除,是名為梵志。
棄身無倚,不誦異言,兩行以除,是謂梵志。(2)
棄捐家居,無家之畏,逮甘露滅,是謂梵志。(54)
棄身無猗,不誦異,行甘露滅,是謂梵志(29)
411
3
今世行淨因,後世無穢果,無習諸惡法,是名為梵志。
今世行淨,後世無穢,無習無捨,是謂梵志。(3)
今世行淨,後世無穢,無習無捨,是謂梵志。(28)

4
若倚於愛欲,心無所貪著,已捨已得正,是名滅眾苦。
若倚與愛,心無所著,已捨已正,是滅終苦。(4)
若猗於愛,心無所著,已捨已正,是滅眾苦。(8)

5
諸有無所倚,恒習於正見,常念盡有漏,是名為梵志。
諸有無所倚,恒習於正見,常念盡有漏,是謂為梵志。(5)


6
愚者受猥髮,并及床臥具,內懷貪著意,文飾外何求?
愚者受鬚髮,并及床臥具,內懷貪濁意,文飾外何求?(6)
飾髮無慧,草衣何施?內不離著,外捨何益?(12)

394
7
被服弊惡衣,躬稟善法行,閑居自思惟,是名為梵志。
被服弊惡,躬承法行,閑居思惟,是謂梵志。(7)
被服弊惡,躬承法行,閑居思惟,是謂梵志。(13)

8
見凡愚往來,墮塹受苦惱,欲獨度彼岸,不好他言說,惟滅惡不起,是名為梵志。(8)
城以塹為固,來往受其苦,欲適度彼岸,不宜受他語,惟能滅不起,是名為梵志。(40)
見癡往來,墮塹受苦,欲單渡岸,不好他語,唯滅不起,是謂梵志。(8)
城以塹為固,往來受其苦,欲適渡彼岸,不肯受他語,唯能滅不起,是謂名梵志。(41)
見癡往來,墮塹受苦,欲單渡岸,不好他語,唯滅不起,是謂梵志。(32)
414
9
截流而已渡,無欲如梵天,智行以盡漏,是名為梵志。
截流而渡,無欲如梵,知行已盡,逮無量德。12 沙門品〉(1)
截流而渡,無欲如梵,知行以盡,是謂梵志。〈34 梵志品〉(9)
截流自恃,逝心却欲,仁不割欲,一意猶走。〈34 沙門品〉(25)
截流而渡,無欲如梵,知行已盡,是謂梵志。〈35 梵志品〉(1)
383
10
不以水清淨,多有人沐浴,能除弊惡法,是名為梵志。
不以水清淨,多有人沐浴,能除弊惡法,是謂為梵志。(10)


11
非剃為沙門,稱吉為梵行,若能滅眾惡,是則為道人。
非剃為沙門,稱吉為梵志,謂能滅眾惡,是則為道人。(11)
非剃為沙門,稱吉為梵志,謂能捨眾惡,是則為道人。(6)
396
12
彼以不二行,清淨無瑕穢,諸欲斷縛著,是名為梵志。
彼以無二,清淨無瑕,諸欲結解,是謂梵志。(12)
以無二法,清淨渡淵,諸欲結解,是謂梵志。(2)
384
13
出家為梵行,入正為沙門,棄捨眾穢行,是則名捨家。
出惡為梵志,入正為沙門,棄我眾穢行,是則為捨家。〈34 梵志品〉(13)
謂能捨惡,是謂沙門,梵志除惡,沙門執行,自除己垢,可謂為道。12 沙門品〉(16)
出惡為梵志,入正為沙門,棄我眾穢行,是則為捨家。(7)
388
14
人無幻惑意,無慢無疑惑,無貪無我想,是名為梵志。
人無幻惑意,無慢無愚惑,無貪無我想,是謂為梵志。(14)


15
我不說梵志,託父母生者,彼多眾瑕穢,滅則為梵志。
我不說梵志,託父母生者,彼多眾瑕穢,滅則為梵志。(15)
佛不教彼,讚己自稱,如諦不言,乃為梵志。(14)

396
16
身口及與意,清淨無過失,能攝三種行,是名為梵志。
身口與意,淨無過失,能攝三行,是謂梵志。(16)
身口與意,淨無過失,能攝三行,是謂梵志。(9)
391
17
見罵見相擊,默受不生怒,有大忍辱力,是名為梵志。
見罵見擊,默受不怒,有忍辱力,是謂梵志。(17)
見罵見擊,默受不怒,有忍辱力,是謂梵志。(17)
399
18
若見相侵欺,但念守戒行,端身自調伏,是名為梵志。
若見侵欺,但念守戒,端身自調,是謂梵志。(18)
若見侵欺,但念守戒,端身自調,是謂梵志。(18)
400
19
世所稱善惡,脩短及巨細,無取若無與,是名為梵志。
世所善惡,脩短巨細,無取無與,是謂梵志。(19)
所世惡法,修短巨細,無取無捨,是謂梵志。(27)
409
20
身為善行本,口意應無犯,能辨三妙處,是名為梵志。
身為行本,口意無犯,能辦三處,是謂梵志。(20)


21
來不作歡悅,去亦無憂愁,於聚應遠聚,是名為梵志。
來不作歡,去亦不憂,於聚離聚,是謂梵志。(21)


22
以斷於恩愛,離家無愛欲,愛欲若已盡,是名為梵志。
已斷恩愛,離家無欲,愛有已盡,是謂梵志。(23)
已斷恩愛,離家無欲,愛有已盡,是謂梵志。(33)
416
23
適彼則無彼,彼彼適亦無,捨離於貪欲,是名為梵志。
適彼無彼,彼彼以無,捨離貪欲,是謂梵志。(24)
適彼無彼,彼彼已空,捨離貪婬,是謂梵志。(3)
385
24
適彼則無彼,彼彼適則虛,不染三惡處,是名為梵志。
適彼無彼,彼彼以虛,不染三處,是謂梵志。(25)


25
能捨於家業,拔於愛欲本,無貪能知足,是名為梵志。(25)
能捨家業,拔於愛欲,無貪知足,是謂梵志。(26)
棄捐家居,無家之畏,少求寡欲,是謂梵志。(22)
404
26
如今盡所知,究其苦源際,無復欲愛心,是名為梵志。
如今所知,究其苦際,無復有欲,是謂梵志。(27)
覺生為苦,從是滅意,能下重擔,是謂梵志。(20)
402
27
於罪并與福,兩行應永除,無憂無有塵,是名為梵志。
於罪與福,兩行永除,無憂無塵,是謂梵志。(28)
於罪與福,兩行永除,無憂無塵,是謂梵志。(30)
412
28
於罪并與福,兩行應永除,三處無染著,是名為梵志。
於罪與福,兩行永除,三處無染,是謂梵志。 (29)


29
猶如眾華葉,以針貫芥子,不為欲所染,是名為梵志。
猶如眾華葉,以鍼貫芥子,不為欲所染,是謂名梵志。(30)
心棄惡法,如蛇脫皮,不為欲污,是謂梵志。(19)
401
30
心喜無塵垢,如月盛圓滿,謗毀以盡除,是名為梵志。
心喜無垢,如月盛滿,謗毀已除,是謂梵志。(31)
心喜無垢,如月盛滿,謗毀已除,是謂梵志。(31)
413
31
如月清明朗,懸處於虛空,不染於愛欲,是名為梵志。
如月清明,懸處虛空,不染於欲,是謂梵志。(32)


32
避諍而不諍,犯而不慍怒,惡來以善待,是名為梵志。(32)
避怨則無怨,無所於傷損,志其邪僻見,是名為梵志。(37)
避諍不諍,犯而不慍,惡來善待,是謂梵志。(33)
避怨不怨,無所傷損,去其邪僻,故曰梵志。(38)
避爭不爭,犯而不慍,惡來善待,是謂梵志。(24)
406
33
深解微妙慧,辯道不正道,體解無上義,是名為梵志。
解微妙慧,辨道不道,體行上義,是謂梵志。(34)
解微妙慧,辯道不道,體行上義,是謂梵志。(21)
403
34
諸在世間人,乞索而自濟,無我若無著,不失梵志行,說智無涯際,是名為梵志。
諸在人間,乞索自濟,無我無著,不失梵行,說智無崖,是謂梵志。(35)


35
若能棄欲愛,去家捨諸受,以斷於欲漏,是名為梵志。
若能棄欲,去家捨愛,以斷欲漏,是謂梵志。(36)

415
36
慈愍於有情,使不生恐懼,不害有益善,是名為梵志。
慈愍於人,使不驚懼,不害有益,是謂梵志。(37)
棄放治生,無賊害心,無所嬈惱,是謂梵志。(23)

405
37
避諍而不諍,犯而不慍怒,惡來以善待,是名為梵志。(32)
避怨則無怨,無所於傷損,志其邪僻見,是名為梵志。(37)
避諍不諍,犯而不慍,惡來善待,是謂梵志。(33)
避怨不怨,無所傷損,去其邪僻,故曰梵志。(38)
避爭不爭,犯而不慍,惡來善待,是謂梵志。(24)
406
38
于前及于後,及中則無有,無操無捨行,是名為梵志。
于後于前,及中無有,無操無捨,是謂梵志。(39)
于前于後,乃中無有,無操無捨,是謂梵志。(38)
421
39
去其婬怒癡,憍慢諸惡行,針貫於芥子,是名為梵志。
去婬怒癡,憍慢諸惡,鍼貫芥子,是謂梵志。(40)
去婬怒癡,憍慢諸惡,如蛇脫皮,是謂梵志。(25)
407
40
見凡愚往來,墮塹受苦惱,欲獨度彼岸,不好他言說,惟滅惡不起,是名為梵志。(8)
城以塹為固,來往受其苦,欲適度彼岸,不宜受他語,惟能滅不起,是名為梵志。(40)
見癡往來,墮塹受苦,欲單渡岸,不好他語,唯滅不起,是謂梵志。(8)
城以塹為固,往來受其苦,欲適渡彼岸,不肯受他語,唯能滅不起,是謂名梵志。(41)
見癡往來,墮塹受苦,欲單渡岸,不好他語,唯滅不起,是謂梵志。(32)

414
41
人能斷愛欲,今世及後世,有愛應已盡,是名為梵志。
人能斷愛,今世後世,有愛已盡,是謂梵志。(42)


42
有情無希望,今世及後世,以無所希望,是名為梵志。
人無希望,今世後世,以無希望,是謂梵志。(43)

410
43
自己識不知,天人彥達嚩,能知無量觀,是名為梵志。
自不識知,天揵沓和,知無量觀,是謂梵志。(44)
已度五道,莫知所墮,習盡無餘,是謂梵志。(37)
420
44
歸命人中尊,歸命人中上,不審今世尊,為因何等禪?惟願天中天,敷演其教戒。



45
自識於宿命,得見天人道,知生盡苦原,智心永寂滅。
自識宿命,見天人道,知生苦源,智心永寂。(45)
自知宿命,本所更來,得要生盡,叡通道玄,明如能默,是謂梵志。(40)
423
46
自知心解脫,脫欲無所著,三明已成就,是名為梵志。
自知心解脫,脫欲無所著,三明已成就,是謂為梵志。(46)


47
自識於宿命,知有情因緣,如來覺無著,是名為梵志。
自識於宿命,知眾生因緣,如來佛無著,是謂為梵志。(47)

419
48
盡斷一切結,亦不有熱惱,如來覺無著,是名為梵志。
盡斷一切結,亦不有熱惱,如來佛無著,是謂為梵志。(48)
絕諸可欲,不婬其志,委棄欲數,是謂梵志。(15)
397
49
仙人龍中上,大仙最為尊,無數佛沐浴,是名為梵志。
仙人龍中上,大仙最為尊,無數佛沐浴,是謂為梵志。(49)
最雄最勇,能自解度,覺意不動,是謂梵志。(39)
422
50
所有煩惱盡,度流而無漏,從此越彼岸,是名為梵志。
所有盡無,渡流無漏,從此越岸,是謂梵志。(50)


51
苾芻塜間衣,觀於欲非真,坐樹空閑處,是名為梵志。
比丘塜間衣,觀於欲非真,坐樹空閑處,是謂為梵志。(52)

395
52
人若無識知,無語無言說,體冷無溫暖,是名為梵志。
人無識知,無語無說,體冷無煖,是謂梵志。(53)


53
棄緣捨居家,出家無所畏,能服甘露味,是名為梵志。(53)
棄捐家居,無家之畏,逮甘露滅,是謂梵志。(54)

411
54
斷絕於世事,口無麤獷言,八正道審諦,是名為梵志。
斷絕世事,口無麤言,八道審諦,是謂梵志。(55)
斷絕世事,口無麤言,八道審諦,是謂梵志。(26)






408
55
遠逝獨遊行,隱藏無形影,難降能自調,是名為梵志。
遠逝獨遊,隱藏無形,難降能降,是謂梵志。(56)
獨行遠逝,覆藏無形,損意近道,魔繫乃解。〈11 心意品〉(4)
37
56
無形不可見,此亦不可見,解知此句者,念則有所由,覺知結使盡,是名為梵志。
無色不可見,此亦不可見,解知此句者,念則有所由,覺知結使盡,是世最梵志。(57)


57
能斷生死河,能忍超度世,自覺出苦塹,是名為梵志。
斷生死河,能忍超度,自覺出壍,是謂梵志。(58)
斷生死河,能忍起度,自覺出塹,是謂梵志。(16)
398
58
當求截流度,梵志無有欲,內自觀諸情,是名為梵志。
當求截流渡,梵志無有欲,內自觀諸情,自謂為梵志。(59)


59
(當求截流度,梵志無有欲,)能知如是者,乃名為梵志。
(當求截流度,梵志無有欲,) 能知如是者,乃復為梵志(60)


60
除其父母緣,王家及二種,徧滅其境界,無垢為梵行。29 相應品〉(23)
學先去其母,率君及二臣,盡勝諸境界,是名為梵志。33 梵志品〉(60)
除其父母緣,王家及二種,遍滅其境土,無垢為梵志。〈30 雙要品〉(24)
先去其母,王及二臣,盡勝境界,是謂梵志。〈34 梵志品〉(61)
學先斷母,率君二臣,廢諸營從,是上道人。〈2 教學品〉(12)
294
61
諸有知深法,不問老以少,審諦守戒信,猶祀火梵志。
諸有知深法,不問老以少,審諦守戒信,猶祀火梵志。(63)
諸有知深法,等覺之所說,審諦守戒信,猶祀火梵志。(64)
若心曉了,佛所說法,觀心自歸,淨於為水。(10)
392
62
於己法在外,梵志為最上,一切諸有漏,皆盡皆無餘。
於己法在外,梵志為最上,一切諸有漏,皆盡皆無餘。 (65)


63
(於己法在外,梵志為最上,)或復觀於法,皆盡皆無餘。
於己法在外,梵志為最上,或復觀於痛,皆盡皆無餘。(66)


64
(於己法在外,梵志為最上,)或復觀合會,皆盡皆無餘。
於己法在外,梵志為最上,或復觀合會,皆盡皆無餘。(67)


65
(於己法在外,梵志為最上,) ,或復觀因緣,皆盡皆無餘。
於己法在外,梵志為最上,或復觀因緣,皆盡皆無餘。(68)


66
猶如內法本,梵志為在表,若使共床褥,如彼薄俱羅。
猶若內法本,梵志為在表,若使共床褥,如彼婆鉤盧。(69)


67
猶如內法本,梵志為在表,知生知老病,轉知於死徑。
猶如內法,梵志在表,知生知老,轉當至死。(70)


68
日照照於晝,月照照於夜,甲兵照於軍,禪照於道人,佛出照天下,能照一切冥。
日照於晝,月照於夜,甲兵照軍,禪照道人,佛出天下,照一切冥。(71)
日照於晝,月照於夜,甲兵照軍,禪照道人,佛出天下,照一切冥。 (5)
387
69
梵志無有是,有憂無憂念,如如意所轉,彼彼滅狐疑。
梵志無有是,有憂無憂念,如如意所轉,彼彼滅狐疑。(72)

390
70
出生諸深法,梵志習入禪,能解狐疑網,身知其苦痛。
出生諸深法,梵志習入禪,能解狐疑網,身知其苦痛。(73)


71
出生諸深法,梵志習入禪,遍照一切世,猶日在虛空。
出生諸深法,梵志習入禪,遍照一切世,猶日在虛空。(74)


72
出生諸深法,梵志習入禪,能禦魔羅敵,如佛脫眾垢。
出生諸深法,梵志習入禪,能却魔眾敵,如佛脫眾垢。(75)


攝頌
護心(31)及苾芻(32),梵志品(33)在末,依次品而說,具足三十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