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

Pali Dhammapada 2 Appamāda Vagga (21-32) 巴利《法句經》〈2 Appamāda 不放逸品〉

Pali Dhammapada 2 Appamāda Vagga (21-32) 巴利《法句經》〈2 Appamāda 不放逸品〉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

2 Appamāda 不放逸品〉21-32

《法句經》(T210)

10 放逸品〉20

《出曜經》(T212)

4 無放逸品〉16

《法集要頌經》(T213)

4 放逸品〉40

不放逸是不死路,放逸是死路,不放逸者不死,放逸者就像死了一樣。(21)

1

戒為甘露道,放逸為死徑,不貪則不死,失道自喪。(1)

戒為甘露道,放逸為死徑,不貪則不死,失道乃自喪。(1)

如是,已經清晰地知道不放逸的智者,他們在不放逸的境界歡樂,在聖者的境界歡樂。(22)

2

慧智守道勝,終不為放逸,不貪致歡喜,從是得道樂。(2)

智者守道勝,終不為迷醉,不貪致喜樂,從是得聖道。(2)

他們是禪修者、努力不懈者與永遠的精進者,(這樣的)智者獲得無上離繫的涅槃。(23)

3

常當惟念道,自強守正行,健者得度世,吉祥無有上。(3)

恒思修善法,自守常堅固,智者求寂靜,吉祥無有上。(3)

勤奮的、具念的、行為純淨的、行為審慎的、調御而依法謀生的、不放逸的人,他的名譽大增(24)

4

正念常興起,行淨惡易滅,自制以法壽,不犯善名增。(7)

正念常興起,意靜易滅除,自制以法命,不犯善名稱。(7)

藉由勤奮、不放逸、節制與調御自己,智者作為自己不被洪水淹沒的島。(25)

5

發行不放逸,約己自調心,慧能作錠明,不反入冥淵。(6)

發行不放逸,約己調伏心,能善作智燈,黑闇自破壞。 (6)

無知的愚人沉溺於放逸,智者保護不放逸如同他最珍貴的財寶。(26)

6

修習放逸人,愚人所狎習,定則不放逸,如財主守藏。(11)

止觀不散亂,如財主守藏,莫貪樂鬪諍,亦勿嗜欲樂。(11)

你們不要沉溺於放逸,不要追求感官欲樂,不放逸的禪修者獲得最大的安樂。(27)

7

莫貪莫好爭,亦莫嗜欲樂,思念不放逸,可以獲大安。(13)

莫貪樂鬪諍,亦勿嗜欲樂,思念不放逸,可以獲大安。(12)

智者精進而不放逸,他已登上智慧的高峰而無憂,他觀察這些憂傷的群眾,如同站在高山上觀看地面的愚人。(28)

8

放逸如自禁,能却之為賢,已昇智慧堂,去危而即安,明智觀於愚,譬如山與地。(4)

迷醉如自禁,能去之為賢,已昇智慧堂,去危乃獲安,智者觀愚人,譬如山與地。(4)

在放逸者之中維持不放逸,在睡眠者之中維持警覺,智者(迅速)前進,像一匹快馬將羸馬拋在後頭(29)

9

31 象喻品〉17

不恣在放恣,於眠多覺寤,如羸馬比良,棄惡乃為賢。〈20 馬喻品〉(3)

不恣在放恣,於眠多覺悟,如羸馬比良,棄惡乃為賢。19 馬喻品〉(5)

摩伽婆(因陀羅)以不放逸而成為諸天之首,不放逸被人讚揚,放逸被人訶責。(30)

------

不放而得稱,放逸致毀謗,不逸摩竭人,緣淨得生天。〈5 放逸品〉(9)

讚歎不放逸,毀彼放逸人,恒獲人天報,最上為殊勝。(24)

致力於不放逸、畏懼放逸的比丘,他如熊熊烈火前進,燒去大、小結縛。(31)

13

〈放逸品 5〉:「比丘謹慎樂,放逸多憂愆,結使所纏裹,為火燒已盡。」 (13)

「比丘謹慎樂,放逸多憂愆,變諍小致大,積惡入火焚。」(17)

苾芻懷謹慎,放逸多憂愆,結使深纏縛,如火焚枯薪。(29)

比丘致力於不放逸、畏懼放逸,他已臨近涅槃,必定不會退墮。(32)

 

 ------

苾芻懷謹慎,放逸多憂愆,煩惱若消除,能得涅槃樂。(3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