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日 星期三

P.2381 〈10 放逸品〉

偈次 《法句經》(T210)
〈10 放逸品〉20頌
P 2381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
〈10 不放逸品〉21-32頌
1 戒為甘露道,放逸為死徑,不貪則不死,失道為自喪。 戒為甘露道,放逸為死徑,不貪則不死,失道為自喪。 不放逸是不死路,放逸是死路,不放逸者不死,放逸者就像死了一樣。(21)
2 慧智守道勝,終不為放逸,不貪致歡喜,從是得道樂。 守道勝,終不為放逸,不貪囗囗喜,從是得道樂。 如是,已經清晰地知道不放逸的智者,他們在不放逸的境界歡樂,在聖者的境界歡樂。(22)
3 常當惟念道,自強守正行,健者得度世,吉祥無有上。 常當惟念道,自守正行,健者得度世,吉祥有上。 智者精進地禪修,勇猛精進,他們獲得離繫而安穩的涅槃。(23)
4 正念常興起,行淨惡易滅,自制以法壽,不犯善名增。 正念常興起,行道德正法,自以法壽,不犯善名增。 勤奮的、具念的、行為審慎的、調御自己的、不放逸的人,他的明欲大增。(24)
5 發行不放逸,約以自調心,慧能作錠明,不返冥淵中。 發行不放逸,約自調心,慧能作囗明,不反入冥淵。 藉由勤奮、不放逸、節制與調御自己,智者作為自己不被洪水淹沒的島。(25)
6 愚人意難解,貪亂好諍訟,上智常重慎,護斯為寶尊。 愚人囗囗囗,貪囗好諍囗,上常重慎,護斯為寶尊。 無知的愚人沉溺於放逸,智者保護不放逸如同他最珍貴的財寶。(26)
7 莫貪莫好諍,亦莫嗜欲樂,思心不放逸,可以獲大安。 莫貪莫好諍,亦莫嗜囗樂,思心不放逸,可以獲囗。 不要沉溺於放逸與五欲歡樂,不放逸的禪修者獲得最大的安樂。(27)
8 放逸如自禁,能却之為賢,已昇智慧閣,去危為即安,明智觀於愚,譬如山與地。 放逸如自禁,能却囗為賢,已升知慧囗,去危為即囗,明智觀囗愚,譬如山與地。 當智者精進而不放逸,他已登上智慧的高峰而無憂,他觀察這些憂傷的群眾,如同站在高山上觀看地面的愚人。(28)
9 居亂而身正,彼為獨覺悟,是力過師子,棄惡為大智。 居亂而身囗,囗為獨覺悟,是力過師子,棄惡為大智。
10 睡眠重若山,癡冥為所弊,安臥不計苦,是以常受胎。 睡眠重山,癡冥為所,安臥不計苦,是以常受胎。
11 不為時自恣,能制漏得盡,自恣魔得便,如師子搏鹿。 不為時自恣,能制漏得盡,自恣魔得便,如師子囗囗。
12 能不自恣者,是為戒比丘,彼思正淨者,常當自護心。 能不自恣者,是為戒丘,囗思正淨者,常當囗囗心。
13 比丘謹慎樂,放逸多憂愆,變諍小致大,積惡入火焰。 比丘謹慎囗,囗囗多囗囗,變小致大,積惡囗囗囗。 精進的比丘懼見放逸,他勇猛前進如熊熊烈火燒去大、小結縛。(31)
14 守戒福致善,犯戒有懼心,能斷三界漏,此乃近泥洹。 囗囗福囗囗,犯戒有懼心,能斷囗界漏,囗囗近泥洹。 精進的比丘懼見放逸,他已臨近涅槃,必定不會退墮。(32)
15 若前放逸,後能自禁,是炤世間,念定其宜。 若前放逸,後能囗囗,是炤世間,念定其宜。 若有人以前放逸,以後不放逸,如月亮離開雲層的遮蔽而照亮世間。〈13 世間品〉(172)
16 過失為惡,追覆以善,是炤世間,念善其宜。 過失為惡,追覆以善,是炤世間,念善其宜。 若有人以前作惡,以後行善來補救,如月亮離開雲層的遮蔽而照亮世間。〈13 世間品〉(173)
17 少壯捨家,盛修佛教,是炤世間,如月雲消。 少壯捨家,囗修佛教,是炤世間,如月雲消。 比丘少壯出家,勤修佛陀的教導,如月亮離開雲層的遮蔽而照亮世間。〈25 比丘品〉(382)
18 人前為惡,後止不犯,是炤世間,如月雲消。 人前為惡,後止不犯,是炤世間,如月雲消。
19 生不施惱,死而不慼,是見道悍,應中勿憂。 生不囗囗,死而不囗,是見道悍,應中勿憂。
20 斷濁黑法,學惟清白,度淵不反,棄倚行止,不復染樂,欲斷無憂。 斷濁黑法,學惟清白,度淵不反,棄倚行止,不復染樂,欲斷憂。 智者已捨黑法而勤修善法,由在家而出家,獨居於難居之處。〈6 智者品〉(8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