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日 星期六

新譯巴利《法句經》及句型解析:236〈18 塵垢品〉(235-255)



 236 巴利《法句經》235-255 〈18 塵垢品 Malavaggo〉

------
So karohi dīpamattano, khippaṃ vāyama paṇḍito bhava;
Niddhantamalo anaṅgaṇo, dibbaṃ ariyabhūmiṃ upehisi. (236)
你應作自己的安全島嶼!你應迅速(開始)精勤,
你應成為智者,去除垢穢且毫無瑕疵的你,將達到天上的聖境。(236)
--------
此首偈頌包含四個句子:
  1. 「So karohi dīpamattano」。主詞為「so 你」(單數,巴利文獻有時在該出現「你」的時候用「so」),動詞為「karohi 應建造」(第二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命令語態 imperative,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為 karoti),受詞為「dīpamattano 自洲」(單數)。
  2. 「khippaṃ vāyama」。主詞為「tumha 你」(單數,省略),動詞為「vāyama 應精勤」(第二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命令語態 imperative,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為 vāyamati),副詞為「khippaṃ 迅速地」。明法比丘解釋「vāyamati 精勤」為「1 chandaṁ janeti 2 vāyamati 3 vīriyaṁ ārabhati 4 cittaṁ paggaṇhāti padahati(1起欲、2精進、3發奮、4策勵心)」。
  3. 「paṇḍito bhava」。主詞為「tumha 你」(單數,省略),動詞為「bhava 應成為」(第二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命令語態 imperative),主詞補語為「paṇḍito 智者」。
  4. 「Niddhantamalo anaṅgaṇo, dibbaṃ ariyabhūmiṃ upehisi」。主詞為「tumha 你」(單數,省略),動詞為「upehisi 將去到」(第二人稱單數將來式動詞,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為 upeti),受詞為「ariyabhūmiṃ 神聖的境界」,「dibbaṃ ariyabhūmiṃ 天上的聖境」。主詞「tumha 你」有兩個形容詞:「Niddhantamalo 無垢的、去除污垢的」「anaṅgaṇo 無瑕疵的、無可責難的」。
--------
漢譯《法句經》無對應偈頌。
梵文《法句經》無對應偈頌。
----------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汝宜自造安全洲,迅速精勤為智者,
拂除心垢無煩惱,汝將到達天聖地。」(CBETA, N26, no. 9, p. 37, a4 // PTS. Dhp. 35)

新譯巴利《法句經》及句型解析:235〈18 塵垢品〉(235-255)



 235 巴利《法句經》235-255 〈18 塵垢品 Malavaggo〉

------
Paṇḍupalāsova dānisi, yamapurisāpi ca te upaṭṭhitā;
Uyyogamukhe ca tiṭṭhasi, pātheyyampi ca te na vijjati. (235)
你現在似一片枯萎的葉子,閻魔的部下已經為你作好準備,
你已經站在出發前往死亡的起點,未準備任何旅途的資糧。(235)
--------
此首偈頌包含四個句子:
  1. 「Paṇḍupalāsova dānisi」、「Paṇḍupalāso va dāni asi」。主詞為「tumha 你」(單數,省略),動詞為「asi 是」(第二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dāni 現在」,「va 像」,主詞補語為「Paṇḍupalāso 黃色的葉子、枯葉、即將凋落的葉子」(單數)。
  2. 「yamapurisāpi ca te upaṭṭhitā」、「yamapurisā pi ca te upaṭṭhitā」。主詞為「yamapurisā 閻魔的人、閻魔部下」(複數),動詞為「honti 是」(第三人稱複數現在式動詞),主詞補語為「upaṭṭhitā 現前、準備好了」(動詞 upaṭṭhāti 的過去分詞),「te 為你」(單數屬格)。此句為「閻魔的部下已經為你準備好了」。
  3. 「Uyyogamukhe ca tiṭṭhasi」。主詞為「tumha 你」(單數,省略),動詞為「tiṭṭhasi 站在」(第二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副詞為「Uyyogamukhe 出發前往死亡的起點」(位格)。
  4. 「pātheyyampi ca te na vijjati」、「pātheyyam pi ca te na vijjati」。主詞為「pātheyyam 資糧、旅行所需的用品(食物、衣物、金錢)」(單數,省略),動詞為「vijjati 存在」(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na vijjati 不存在」,主詞補語為「te 黃色的葉子、枯葉、即將凋落的葉子你的」(單數屬格)。此句為「你未準備任何旅行的用品」。
--------
漢譯《法句經》無對應偈頌。
梵文《法句經》無對應偈頌。
----------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汝今已似焦枯葉,閻魔使者近汝邊,
汝已立於死門前,然汝旅途亦無糧。」(CBETA, N26, no. 9, p. 37, a3 // PTS. Dhp. 35)。

新譯巴利《法句經》及句型解析:結語〈17 忿怒品〉(221-234)



 巴利《法句經》與漢譯《法句經》,第17品〈忿怒品〉結語

-----
讀到第17品〈忿怒品 Kodha vaggo〉,基本上有下列「常識」:
  1. 此一體裁的文獻有多種語言版本的「法句經」,基本上,僅有漢譯稱為《經》,其他語言版本僅稱為「法句 Dhammapada, Dharmapada」和梵文本《優陀那品》(Udānavarga)。藏譯本是否稱「經」,帖主不知道。
  2. 目前列舉的漢譯本、巴利本、梵文本、犍陀羅語本、波特那本,品名次序不同、品名不完全相同、各品的偈頌數量不完全相同,偈頌總數量不同。
  3. T210《法句經》為兩次以上的翻譯所編輯而成,其內容可能包含兩種以上的《法句經》版本,也有可能包含非屬《法句經》的偈頌。
  4. 可能有機會將T210《法句經》的兩次翻譯分辨出來。
  5. T210《法句經》的偈頌有三言句、四言句、五言句、六言句;每一首偈頌不一定是「四句」。翻譯成「四言句」的偈頌不一定是出自第一次的翻譯;翻譯成「五言句」的偈頌也有可能是出自第一次的翻譯。
  6. 現存《大正藏》的 T210《法句經》、 T212《出曜經》和 T213《法集要頌經》,以及 CBETA 電子版的錄文及新加標點符號,均有程度不等的「誤譯」、「抄寫訛誤」、「標點失當」、「分章不當」等疏失。
  7. 各部「法句經」之間,即使列於對應品當中的對應偈頌,它們的用字不一定相同。有機會利用此一差異來分辨誰的年代較為古老。
本文將舉兩首偈頌為例,說明對應偈頌的用字不同的情況。
----
閱讀《法句經》的偈頌,並不是如聆聽老法師、老和尚的教誨那般嚴肅,其實某些情節也頗為懸疑,頗為賞心悅目。
例如,巴利《法句經》 227頌為:
Porāṇametaṃ atula, netaṃ ajjatanāmiva;
Nindanti tuṇhimāsīnaṃ, nindanti bahubhāṇinaṃ;
Mitabhāṇimpi nindanti, natthi loke anindito. (227)
阿圖拉!這是自古以來(即常發生)的事,不是今日才有的事;
他們責備沉默的人,他們責備多言的人,
言語適量的人也導致責備,他們責備世間每個人。(227)
基本上這是「Śloka」的詩韻,由三個「半偈」構成,每個「半偈」為 16音節。第一個「半偈」是「增廣型」,後兩個「半偈」是「基本型」。
相當於「atula 阿圖拉(人名)」的字,我們查犍陀羅《法句經》的對應偈頌(Gdhp 14.14)是作「adura」,而波特那《法句經》的對應偈頌(Gdhp 16.16)是作「ādhora」,雖然註釋書將此字解釋作人名,其實,在「法句偈頌」嵌入對話的人名,是非常罕見的。
這首偈頌的梵文《優陀那品》(Uv 29.45,〈29 相應品〉)的對應偈頌只有後四句,而缺第一、二句。
我們看漢譯《法句經》留下了怎樣的紀錄。
《出曜經》有兩首對應偈頌:
「人相謗毀,自古至今,既毀多言,又毀訥訒,亦毀中和,世無不毀。」〈15 忿怒品〉(5),這是和位於巴利〈17 忿怒品〉的對應偈頌相當。
「或有寂然罵,或有在眾罵,或有未聲罵,世無有不罵。」〈30雙要品〉(35),這是和位於梵文〈29 相應品〉的對應偈頌相當。
T210《法句經》只有一首對應偈頌位於〈25 忿怒品〉。
這兩首與巴利偈頌對應的漢譯偈頌並未翻譯出人名,這有兩種可能,一是此人並不著名,所以蓄意忽略不翻。二是原來偈頌本無人名,也就是說犍陀羅語《法句經》的「adura」和波特那《法句經》的「ādhora」都是形容「porāṇam」的副詞,這兩個字分別應作「aduram」和「ādhoram」。
同時,巴利偈頌第五句的用字「Mitabhāṇinaṃ 說話適量、不長不短的人」,在波特那《法句經》作「mitabhāṇikaṁ」,在犍陀羅語《法句經》作「manabhaṇi」,在梵文《優陀那品》作「alpabhāṇiṁ」。這樣有機會分辨出哪一版本最古老嗎?
--------
我再舉位於本品的一個例子。在巴利《法句經》的 229, 230 兩頌為:
Yaṃ ce viññū pasaṃsanti, anuvicca suve suve;
Acchiddavuttiṃ medhāviṃ, paññāsīlasamāhitaṃ. (229)
Nikkhaṃ jambonadasseva, ko taṃ ninditumarahati;
Devāpi naṃ pasaṃsanti, brahmunāpi pasaṃsito. (230)
在日復一日的觀察下,
行為無瑕疵、聰敏、戒定慧的人,為智者所讚譽。(229)
誰夠資格去譴責這樣一位像閻浮提金一樣純淨的人?
諸天與梵天都讚嘆他。(230)
巴利 229頌在梵文《優陀那品》的對應偈頌為 Uv 29.47 的前兩句,加上Uv 29.48 的四句。
yaṁ tu vijñāḥ praśaṁsanti
hy anuyujya śubhāśubham /
praśaṁsā sā samākhyātā
na tv ajñair yaḥ praśaṁsitaḥ // (Uv 29.47)
medhāvinaṁ vṛttayuktaṁ
prājñaṁ śīleṣu saṁvṛtam /
niṣkaṁ jāmbunadasyaiva
kas taṁ ninditum arhati //(Uv 29.48)
我們來看漢譯的情況如何。
《出曜經》卷26〈雙要品 30〉:
「叡人所譽,若好若醜,智人無缺,
 叡定解脫,如紫磨金,內外淨徹。」(CBETA, T04, no. 212, p. 752, a10-11)
《法集要頌經》卷3〈相應品 29〉:
「智人所稱譽,若好兼及醜,
 智人無缺漏,慧定得解脫,
 如紫磨真金,內外徹清淨。」(CBETA, T04, no. 213, p. 793, c27-p. 794, a1)
也就是說,《出曜經》與《法集要頌經》的翻譯團隊見到的文本是六句,似乎有方法能辨別誰先誰後。
--------
漢譯《法句經》的〈25 忿怒品〉有26首偈頌,巴利〈17 忿怒品〉只有14首偈頌,兩者的偈頌差異將近一半。以下帖主以巴利〈17 忿怒品〉的次序編列 T210《法句經》的對應偈頌。
(221),【〈25 忿怒品〉(16)】
(222),【〈25 忿怒品〉(3)】
(223),【〈25 忿怒品〉(4)】
(224),【〈25 忿怒品〉(5)】
(225),【〈25 忿怒品〉(6)】
(226),【〈25 忿怒品〉(7)】
(227),【〈25 忿怒品〉(8)】
(228),【〈25 忿怒品〉(9)】
(229),【〈25 忿怒品〉(10)】
(230),【〈25 忿怒品〉(11)】
(231),【〈25 忿怒品〉(12)】
(232),【〈25 忿怒品〉(13)】
(233),【〈25 忿怒品〉(14)】
(234),【〈25 忿怒品〉(15)】
------------
巴利《法句經》從第一品〈雙品〉到第17品〈忿怒品〉為止,總共有 234 首偈頌,對應的 T210 《法句經》從第九品〈雙要品〉到第25品〈忿怒品〉共有 285 首偈頌(22 + 20 + 12 + 17 + 21 + 17 + 10 + 16 + 22 + 14 + 14 + 13 + 14 + 21 + 14 + 12 + 26 = 285),這 17品如果純粹是翻譯自巴利《法句經》,顯然不可能「無中生有」而翻譯出比 234 首還多的偈頌,所以,西元 224 年之後支謙翻譯及編輯此經時,一定是從其他來源翻譯而安插進來。而這一「來源」可能不會是現行所見 Bernhard 編輯的《優陀那品》(Udānavarga),因為少數額外的漢譯偈頌也未出現於《優陀那品》之中。
在此,我必需再提醒一次:此處的文法經過我的演繹和詮釋,有些部分可能是錯誤的而需要進一步訂正。
此一專題希望建立一個討論平台,來呼應此項需求,希望有人接棒持續改進。
---------
巴利《法句經》第17品為〈Kodhavaggo 忿怒品〉,以下文獻有「忿怒品」的篇章:
  1. 巴利《法句經》〈17 Kodhavaggo 忿怒品〉
  2. 犍陀羅《法句經》,〈17 Kodhavaggo 忿怒品〉
  3. 波特那《法句經》,(缺)
  4. 梵文《法句經》,〈20 Krodhavaggo 忿怒品〉。
漢譯《法句經》的相關品名如下:
  1. T210《法句經》,〈忿怒品 25〉,26首偈頌。
  2. 《法句譬喻經》,〈忿怒品 25〉,4首偈頌。
  3. 《出曜經》,〈忿怒品 15〉,14首頌。〈21 恚品〉20頌。
  4. 《法集要頌經》,〈14 怨家品〉14頌,〈20 瞋恚品〉19頌。
----
本群組在「巴利《法句經》」的目錄下,介紹了第17品〈忿怒品〉221-234頌,接著要從下列三個角度來審查這些文獻:
  1. 從巴利偈頌本身檢視巴利《法句經》的第17品。
  2. 從巴利《法句經》的視角閱讀漢譯《法句經》(T210)。
  3. 從漢譯《法句經》(T210)的視角閱讀巴利《法句經》。
----------
1) 從巴利偈頌本身檢視巴利《法句經》的第 17品:
巴利《法句經》225-230 頌與 234頌,總共有七頌未出現與「忿怒 Kodha」相關的用字。
2) 從巴利《法句經》的視角閱讀漢譯《法句經》(T210):
巴利《法句經》14首偈頌(213, 216)在漢譯《法句經》(T210)的〈忿怒品 25〉均有對應偈頌。
3) 從漢譯《法句經》(T210)的視角閱讀巴利《法句經》:
漢譯《法句經》(T210),〈忿怒品 25〉的第 1-2, 17-26 頌,不存在巴利對應偈頌。
值得注意的是,《出曜經》有〈忿怒品 15〉,14首頌。〈21 恚品〉20頌。《法集要頌經》有〈14 怨家品〉14頌,〈20 瞋恚品〉19頌。梵文《優陀那品》有14: Drohavarga (瞋恨品),20: Krodhavarga (忿怒品)
--------
讓我們繼續閱讀,來看看兩者的關係吧!

新譯巴利《法句經》及句型解析:234〈17 忿怒品〉(221-234)

 234 巴利《法句經》221-234 〈17 忿怒品 Kodhavaggo〉

------
Kāyena saṃvutā dhīrā, atho vācāya saṃvutā;
Manasā saṃvutā dhīrā, te ve suparisaṃvutā. (234)
身調御、語調御、意調御的智者,
他們確實是完全善調御的。(234)
--------
此首偈頌為一個句子:「te ve suparisaṃvutā」。主詞為「te 他們」(複數),動詞為「honti 是」(第三人稱複數現在式動詞,省略),形容詞為「suparisaṃvutā 徹底善調御的」(複數)。
「atho 也」,「dhīrā 智者」(複數,為 te 的同為語),有三個特性:
  1. 「Kāyena saṃvutā 身調御的」
  2. 「vācāya saṃvutā 語調御的」
  3. 「Manasā saṃvutā 意調御的」。
--------
《法句經》卷2〈忿怒品 25〉:
「節身慎言,守攝其心, 
 捨恚行道,忍辱最強。」(CBETA, T04, no. 210, p. 568, a24-25)。
《出曜經》卷10〈學品 8〉:
「身修善行,口善亦爾, 
 意修善行,無欲盡漏。」(CBETA, T04, no. 212, p. 661, a21-22)。
《法集要頌經》卷1〈善行品 7〉:
「身當修善行,修口善亦然,
 及修意善者,無欲盡諸漏。」(CBETA, T04, no. 213, p. 781, a9-11)
梵文《法句經》對應偈頌位於〈7 善行品〉,Uv 7.10。
----------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智者制御身,亦復制御語,
於意亦制御,實成善御者。」(CBETA, N26, no. 9, p. 36, a12 // PTS. Dhp. 34)。
------------
請參考本品結語: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91306231038114/permalink/1793297837505607

新譯巴利《法句經》及句型解析:233〈17 忿怒品〉(221-234)


 

233 巴利《法句經》221-234 〈17 忿怒品 Kodhavaggo〉

------
Manopakopaṃ rakkheyya, manasā saṃvuto siyā;
Manoduccaritaṃ hitvā, manasā sucaritaṃ care. (233)
他應防護自身的怒意,應調御自己的意,
已捨斷了意惡行,應修習意善行。(233)
--------
此首偈頌包含三個句子:
  1. 「Manopakopaṃ rakkheyya,」。主詞為「sa 他」(單數,省略),動詞為「rakkheyya 應守護」(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祈使態 optative,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為 rakkhati),受詞為「Manopakopaṃ 意怒」(單數)。
  2. 「manasā saṃvuto siyā」。主詞為「sa 他」(單數,省略),動詞為「siyā 應是」(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祈使態 optative,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為 atthi),「saṃvuto siyā 應調御」,副詞為「manasā 以意」(工具格)。
  3. 「Manoduccaritaṃ hitvā, manasā sucaritaṃ care.」。主詞為「sa 他」(單數,省略),動詞為「care 應修習」(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祈使態 optative,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為 carati),,受詞為「sucaritaṃ 善行」(單數),副詞為「manasa 以意」(工具格)。前面有一個動名詞片語「Manoduccaritaṃ hitvā 已斷絕了意惡行之後」。
--------
《法句經》卷2〈忿怒品 25〉:
「常守慎心,以護瞋恚,
 除[8]心惡念,思惟念道。」(CBETA, T04, no. 210, p. 568, a23-24),[8]心=意【宋】【元】【明】。
《出曜經》卷10〈學品 8〉:
「護意惡行,自正意行, 
 護意惡者,修意善行。」(CBETA, T04, no. 212, p. 660, c14-15)。
《法集要頌經》卷1〈善行品 7〉:
「守護意惡行,自正護意行,
 守護意惡者,恒修意善行。」(CBETA, T04, no. 213, p. 781, a5-7)
梵文《法句經》對應偈頌位於〈7 善行品〉,Uv 7.3。
----------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攝護意忿怒,制御於意行,
棄意之惡行,依意修善行。」(CBETA, N26, no. 9, p. 36, a11 // PTS. Dhp.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