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日 星期六

新譯巴利《法句經》及句型解析:結語〈17 忿怒品〉(221-234)



 巴利《法句經》與漢譯《法句經》,第17品〈忿怒品〉結語

-----
讀到第17品〈忿怒品 Kodha vaggo〉,基本上有下列「常識」:
  1. 此一體裁的文獻有多種語言版本的「法句經」,基本上,僅有漢譯稱為《經》,其他語言版本僅稱為「法句 Dhammapada, Dharmapada」和梵文本《優陀那品》(Udānavarga)。藏譯本是否稱「經」,帖主不知道。
  2. 目前列舉的漢譯本、巴利本、梵文本、犍陀羅語本、波特那本,品名次序不同、品名不完全相同、各品的偈頌數量不完全相同,偈頌總數量不同。
  3. T210《法句經》為兩次以上的翻譯所編輯而成,其內容可能包含兩種以上的《法句經》版本,也有可能包含非屬《法句經》的偈頌。
  4. 可能有機會將T210《法句經》的兩次翻譯分辨出來。
  5. T210《法句經》的偈頌有三言句、四言句、五言句、六言句;每一首偈頌不一定是「四句」。翻譯成「四言句」的偈頌不一定是出自第一次的翻譯;翻譯成「五言句」的偈頌也有可能是出自第一次的翻譯。
  6. 現存《大正藏》的 T210《法句經》、 T212《出曜經》和 T213《法集要頌經》,以及 CBETA 電子版的錄文及新加標點符號,均有程度不等的「誤譯」、「抄寫訛誤」、「標點失當」、「分章不當」等疏失。
  7. 各部「法句經」之間,即使列於對應品當中的對應偈頌,它們的用字不一定相同。有機會利用此一差異來分辨誰的年代較為古老。
本文將舉兩首偈頌為例,說明對應偈頌的用字不同的情況。
----
閱讀《法句經》的偈頌,並不是如聆聽老法師、老和尚的教誨那般嚴肅,其實某些情節也頗為懸疑,頗為賞心悅目。
例如,巴利《法句經》 227頌為:
Porāṇametaṃ atula, netaṃ ajjatanāmiva;
Nindanti tuṇhimāsīnaṃ, nindanti bahubhāṇinaṃ;
Mitabhāṇimpi nindanti, natthi loke anindito. (227)
阿圖拉!這是自古以來(即常發生)的事,不是今日才有的事;
他們責備沉默的人,他們責備多言的人,
言語適量的人也導致責備,他們責備世間每個人。(227)
基本上這是「Śloka」的詩韻,由三個「半偈」構成,每個「半偈」為 16音節。第一個「半偈」是「增廣型」,後兩個「半偈」是「基本型」。
相當於「atula 阿圖拉(人名)」的字,我們查犍陀羅《法句經》的對應偈頌(Gdhp 14.14)是作「adura」,而波特那《法句經》的對應偈頌(Gdhp 16.16)是作「ādhora」,雖然註釋書將此字解釋作人名,其實,在「法句偈頌」嵌入對話的人名,是非常罕見的。
這首偈頌的梵文《優陀那品》(Uv 29.45,〈29 相應品〉)的對應偈頌只有後四句,而缺第一、二句。
我們看漢譯《法句經》留下了怎樣的紀錄。
《出曜經》有兩首對應偈頌:
「人相謗毀,自古至今,既毀多言,又毀訥訒,亦毀中和,世無不毀。」〈15 忿怒品〉(5),這是和位於巴利〈17 忿怒品〉的對應偈頌相當。
「或有寂然罵,或有在眾罵,或有未聲罵,世無有不罵。」〈30雙要品〉(35),這是和位於梵文〈29 相應品〉的對應偈頌相當。
T210《法句經》只有一首對應偈頌位於〈25 忿怒品〉。
這兩首與巴利偈頌對應的漢譯偈頌並未翻譯出人名,這有兩種可能,一是此人並不著名,所以蓄意忽略不翻。二是原來偈頌本無人名,也就是說犍陀羅語《法句經》的「adura」和波特那《法句經》的「ādhora」都是形容「porāṇam」的副詞,這兩個字分別應作「aduram」和「ādhoram」。
同時,巴利偈頌第五句的用字「Mitabhāṇinaṃ 說話適量、不長不短的人」,在波特那《法句經》作「mitabhāṇikaṁ」,在犍陀羅語《法句經》作「manabhaṇi」,在梵文《優陀那品》作「alpabhāṇiṁ」。這樣有機會分辨出哪一版本最古老嗎?
--------
我再舉位於本品的一個例子。在巴利《法句經》的 229, 230 兩頌為:
Yaṃ ce viññū pasaṃsanti, anuvicca suve suve;
Acchiddavuttiṃ medhāviṃ, paññāsīlasamāhitaṃ. (229)
Nikkhaṃ jambonadasseva, ko taṃ ninditumarahati;
Devāpi naṃ pasaṃsanti, brahmunāpi pasaṃsito. (230)
在日復一日的觀察下,
行為無瑕疵、聰敏、戒定慧的人,為智者所讚譽。(229)
誰夠資格去譴責這樣一位像閻浮提金一樣純淨的人?
諸天與梵天都讚嘆他。(230)
巴利 229頌在梵文《優陀那品》的對應偈頌為 Uv 29.47 的前兩句,加上Uv 29.48 的四句。
yaṁ tu vijñāḥ praśaṁsanti
hy anuyujya śubhāśubham /
praśaṁsā sā samākhyātā
na tv ajñair yaḥ praśaṁsitaḥ // (Uv 29.47)
medhāvinaṁ vṛttayuktaṁ
prājñaṁ śīleṣu saṁvṛtam /
niṣkaṁ jāmbunadasyaiva
kas taṁ ninditum arhati //(Uv 29.48)
我們來看漢譯的情況如何。
《出曜經》卷26〈雙要品 30〉:
「叡人所譽,若好若醜,智人無缺,
 叡定解脫,如紫磨金,內外淨徹。」(CBETA, T04, no. 212, p. 752, a10-11)
《法集要頌經》卷3〈相應品 29〉:
「智人所稱譽,若好兼及醜,
 智人無缺漏,慧定得解脫,
 如紫磨真金,內外徹清淨。」(CBETA, T04, no. 213, p. 793, c27-p. 794, a1)
也就是說,《出曜經》與《法集要頌經》的翻譯團隊見到的文本是六句,似乎有方法能辨別誰先誰後。
--------
漢譯《法句經》的〈25 忿怒品〉有26首偈頌,巴利〈17 忿怒品〉只有14首偈頌,兩者的偈頌差異將近一半。以下帖主以巴利〈17 忿怒品〉的次序編列 T210《法句經》的對應偈頌。
(221),【〈25 忿怒品〉(16)】
(222),【〈25 忿怒品〉(3)】
(223),【〈25 忿怒品〉(4)】
(224),【〈25 忿怒品〉(5)】
(225),【〈25 忿怒品〉(6)】
(226),【〈25 忿怒品〉(7)】
(227),【〈25 忿怒品〉(8)】
(228),【〈25 忿怒品〉(9)】
(229),【〈25 忿怒品〉(10)】
(230),【〈25 忿怒品〉(11)】
(231),【〈25 忿怒品〉(12)】
(232),【〈25 忿怒品〉(13)】
(233),【〈25 忿怒品〉(14)】
(234),【〈25 忿怒品〉(15)】
------------
巴利《法句經》從第一品〈雙品〉到第17品〈忿怒品〉為止,總共有 234 首偈頌,對應的 T210 《法句經》從第九品〈雙要品〉到第25品〈忿怒品〉共有 285 首偈頌(22 + 20 + 12 + 17 + 21 + 17 + 10 + 16 + 22 + 14 + 14 + 13 + 14 + 21 + 14 + 12 + 26 = 285),這 17品如果純粹是翻譯自巴利《法句經》,顯然不可能「無中生有」而翻譯出比 234 首還多的偈頌,所以,西元 224 年之後支謙翻譯及編輯此經時,一定是從其他來源翻譯而安插進來。而這一「來源」可能不會是現行所見 Bernhard 編輯的《優陀那品》(Udānavarga),因為少數額外的漢譯偈頌也未出現於《優陀那品》之中。
在此,我必需再提醒一次:此處的文法經過我的演繹和詮釋,有些部分可能是錯誤的而需要進一步訂正。
此一專題希望建立一個討論平台,來呼應此項需求,希望有人接棒持續改進。
---------
巴利《法句經》第17品為〈Kodhavaggo 忿怒品〉,以下文獻有「忿怒品」的篇章:
  1. 巴利《法句經》〈17 Kodhavaggo 忿怒品〉
  2. 犍陀羅《法句經》,〈17 Kodhavaggo 忿怒品〉
  3. 波特那《法句經》,(缺)
  4. 梵文《法句經》,〈20 Krodhavaggo 忿怒品〉。
漢譯《法句經》的相關品名如下:
  1. T210《法句經》,〈忿怒品 25〉,26首偈頌。
  2. 《法句譬喻經》,〈忿怒品 25〉,4首偈頌。
  3. 《出曜經》,〈忿怒品 15〉,14首頌。〈21 恚品〉20頌。
  4. 《法集要頌經》,〈14 怨家品〉14頌,〈20 瞋恚品〉19頌。
----
本群組在「巴利《法句經》」的目錄下,介紹了第17品〈忿怒品〉221-234頌,接著要從下列三個角度來審查這些文獻:
  1. 從巴利偈頌本身檢視巴利《法句經》的第17品。
  2. 從巴利《法句經》的視角閱讀漢譯《法句經》(T210)。
  3. 從漢譯《法句經》(T210)的視角閱讀巴利《法句經》。
----------
1) 從巴利偈頌本身檢視巴利《法句經》的第 17品:
巴利《法句經》225-230 頌與 234頌,總共有七頌未出現與「忿怒 Kodha」相關的用字。
2) 從巴利《法句經》的視角閱讀漢譯《法句經》(T210):
巴利《法句經》14首偈頌(213, 216)在漢譯《法句經》(T210)的〈忿怒品 25〉均有對應偈頌。
3) 從漢譯《法句經》(T210)的視角閱讀巴利《法句經》:
漢譯《法句經》(T210),〈忿怒品 25〉的第 1-2, 17-26 頌,不存在巴利對應偈頌。
值得注意的是,《出曜經》有〈忿怒品 15〉,14首頌。〈21 恚品〉20頌。《法集要頌經》有〈14 怨家品〉14頌,〈20 瞋恚品〉19頌。梵文《優陀那品》有14: Drohavarga (瞋恨品),20: Krodhavarga (忿怒品)
--------
讓我們繼續閱讀,來看看兩者的關係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