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經》〈22 述佛品〉(T04.567a)
偈次 |
《法句經》(T210) 〈22 述佛品〉21頌 |
《出曜經》(T212) 〈22 如來品〉17頌 |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 〈14 佛陀品〉18頌 |
1 |
己勝不受惡,一切勝世間,叡智廓無疆,開蒙令入道。 |
己勝不受惡,一切勝世間,叡智廓無壃,開蒙我為勝。(5) |
|
|
|
|
這他的勝利不會退失,世間無人能跟上他的勝利,這位境界無量的佛陀無跡可尋,你們以何方式導引他?(179) |
2 |
決網無罣礙,愛盡無所積,佛意深無極,未踐迹令踐。 |
猶如網叢林,無愛況有餘,佛有無量行,無跡誰跡將?〈30雙要品〉(41) |
能引導他的欲網到任何地方的貪欲與執著不存在;有誰能引導佛陀無痕跡、無限量的境界?(180) |
3 |
勇健立一心,出家日夜滅,根斷無欲意,學正念清明。 |
勇健立一心,出家日夜滅,諸天常衛護,為佛所稱記。(9) |
那些樂於出離與寂靜、熱衷禪修的智者、具念的正覺者,即使是諸天也欽羨他們。(181) |
4 |
見諦淨無穢,已度五道淵,佛出照世間,為除眾憂苦。 |
|
|
5 |
得生人道難,生壽亦難得,世間有佛難,佛法難得聞。 |
|
出生為人很難得,能壽命久長也很難,能得聽聞正法很難,處在有佛出世的時代也很難。(182) |
6 |
我既無師保,亦獨無伴侶,積一行得佛,自然通聖道。 |
我既無師保,亦獨無伴侶,積一行得佛,自然通聖道。(4) |
|
7 |
船師能渡水,精進為橋梁,人以種姓繫,度者為健雄。 |
|
|
8 |
壞惡度為佛,止地為梵志,除饉為學法,斷種為弟子。 |
佛世尊已渡,梵志渡彼岸,比丘入淵浴,聲聞縛牢筏。〈18 水品〉(8) |
|
9 |
觀行忍第一,佛說泥洹最,捨罪作沙門,無嬈害於彼。〈22 述佛品〉(9) 忍為最自守,泥洹佛稱上,捨家不犯戒,息心無所害。〈36 泥洹品〉(1) |
忍辱為第一,佛說泥洹最,不以懷煩熱,害彼為沙門。〈27 泥洹品〉(2) |
忍辱與寬恕是第一苦行,諸佛說涅槃是最高的(境界),出家為不害,沙門不傷害別人。(184) |
10 |
不嬈亦不惱,如戒一切持,少食捨身貪,有行幽隱處,意諦以有黠,是能奉佛教。 |
無害無所染,具足於戒律,於食知止足,及諸床臥具,修意求方便,是謂諸佛教。〈32 心意品〉(39) |
不非難,不傷害,善防護戒律,飲食知量,獨坐臥於僻靜處,勤修禪定,此為諸佛的教導。(185) |
11 |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29 惡行品〉(1) |
諸惡莫作,具足善,自淨其意,這是諸佛的教法。(183) |
12 |
佛為尊貴,斷漏無婬,諸釋中雄,一群從心。 |
我為世尊,斷漏無婬,諸天世人,一群從心。(3) |
|
13 |
快哉福報,所願皆成,敏於上寂,自致泥洹。 |
快哉大福報,所願皆全成,速得第一滅,漸入無為際〈31 樂品〉(13) |
|
14 |
或多自歸,山川樹神,廟立圖像,祭祀求福。 |
人多求自歸,山川樹木神,園觀及神祠,望免苦患難。〈28 觀品〉(25) |
被恐懼所驅使的人常常去到避難處:群山、叢林與園林中的支提。(188) |
15 |
自歸如是,非吉非上,彼不能來,度我眾苦。 |
此非自歸上,亦非有吉利,如有自歸者,不脫一切苦。〈28 觀品〉(26) |
這不是安穩的歸依處,這不是最殊勝的歸依處,歸依這些地方,無法解脫眾苦。(189) |
16 |
如有自歸,佛法聖眾,道德四諦,必見正慧。 |
若有自歸佛,歸法比丘僧,修習聖四諦,如慧之所見。〈28 觀品〉(27) |
歸依佛、法、僧的人,他能以正慧見四聖諦。(190) |
17 |
生死極苦,從諦得度,度世八道,斯除眾苦。 |
苦因苦緣生,當越此苦本,賢聖八品道,滅盡甘露際。〈28 觀品〉(28) |
苦、苦集與苦滅,以及導向苦滅的道,也就是八正道。(191) |
18 |
自歸三尊,最吉最上,唯獨有是,度一切苦。 |
是為自歸上,非不有吉利,如有自歸者,得脫一切苦。〈28 觀品〉(29) |
這是安穩的歸依處,這是最殊勝的歸依處,到了這樣的避難處,能從眾苦解脫。(192) |
19 |
士如中正,志道不慳,利哉斯人,自歸佛者。 |
|
|
20 |
明人難值,亦不比有,其所生處,族親蒙慶。 |
人尊甚難遇,終不虛託生,設當託生處,彼家必蒙慶。〈31 樂品〉(28) |
出身尊貴的人很少見,他不是隨處出生的,智者出生的地方,那個家族快樂地繁榮、興旺。(193) |
21 |
諸佛興快,說經道快,眾聚和快,和則常安。 |
諸佛興出樂,說法堪受樂,眾僧和亦樂,和則常有安。〈31 樂品〉(23) |
諸佛出世樂,宣說正法樂,僧眾和合樂,修行者和合樂。(194)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