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經》〈9 雙要品〉 (T04.562a)
偈次 |
《法句經》(T210) 〈9 雙要品〉22頌 |
《出曜經》(T212) 〈30雙要品〉44頌 |
巴利《法句經》(Dhammapada) 〈1 雙品〉20頌 |
1 |
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惡,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車轢于轍。 |
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惡,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車轢于轍。〈32 心意品〉(13) |
諸法是意前導的、意為首領的、意所造的;如果有人以汙染的意而言行,痛苦就會跟著他,像車輪跟著(拉車的)牛足。(1) |
2 |
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樂自追,如影隨形。 |
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樂自追,如影隨形。〈32 心意品〉(14) |
諸法是意所前導的、心意為首領的、意所造的;如果有人以清淨的意而言行,幸福快樂就會跟隨著他,像永不離開的影子(跟隨著他)。(2) |
3 |
隨亂意行,拘愚入冥,自大無法,何解善言? |
不以不淨意,亦及瞋怒人,欲得知法者,三耶三佛說。〈32 心意品〉(16) |
|
4 |
隨正意行,開解清明,不為妬嫉,敏達善言。 |
諸有除貢高,心意極清淨,能捨傷害懷,乃得聞正法。〈32 心意品〉(17) |
|
5 |
慍於怨者,未嘗無怨,不慍自除,是道可宗。 |
《出曜經》卷16:「不可怨以怨,終已得休息,行忍得息怨,此名如來法。〈15 忿怒品〉(8) |
確實,在這世上永遠不能以怨恨令怨恨止息,只有無怨可以止息怨恨,這是自古以來的法則。(5) |
6 |
不好責彼,務自省身,如有知此,永滅無患。 |
|
別人不了解「我們終將死亡」(這個道理),他們瞭解那些(道理),因此諍論止息。(6) |
7 |
行見身淨,不攝諸根,飲食不節,慢墮怯弱,為邪所制,如風靡草。 |
觀淨而自脩,諸根不具足,於食無厭足,斯等凡品行,轉增於欲意,如屋壞穿漏。(15) |
住於隨觀淨,不收攝諸根,飲食不知量,怠惰不精進,魔羅征服他,如風吹倒弱樹。(7) |
8 |
觀身不淨,能攝諸根,食知節度,常樂精進,不為邪動,如風大山。 |
當觀不淨行,諸根無缺漏,於食知止足,有信執精進,不恣於欲意,如風吹泰山。(16) |
住於隨觀不淨,善收攝諸根,飲食知量,具足信心而確立精進,魔羅無法征服他,如同風無法吹倒石山。(8) |
9 |
不吐毒態,欲心馳騁,未能自調,不應法衣。 |
無塵離於塵,能持此服者,無御無所至,此不應法服。(7) |
一個「將披上木蘭色僧衣、未去除污垢、將不具備節制和真諦」的人,他不夠資格披此袈裟。(9) |
10 |
能吐毒態,戒意安靜,降心已調,此應法衣。 |
若能除垢穢,修戒等慧定,彼應思惟業,此應服袈裟。(8) |
一個將是「棄絕諸漏、善住於戒律、已具備節制和真諦」的人,他夠資格披此袈裟。(10) |
11 |
以真為偽,以偽為真,是為邪計,不得真利。 |
不牢起牢想,牢起不牢想,彼不至於牢,由起邪見故。(3) |
將不真實當作真實、將真實當作不真實,行於錯誤思惟的人,他們不了解真實。(11) |
12 |
知真為真,見偽知偽,是為正計,必得真利。 |
牢而知牢者,不牢知不牢,彼人求於牢,正治以為本。(4) |
已知真實為真實、不真實為不真實,行於正確思惟的人,他們了解真實。(12) |
13 |
蓋屋不密,天雨則漏,意不惟行,淫泆為穿。 |
蓋屋不密,天雨則漏,人不惟行,漏婬怒癡。〈32 心意品〉(11) |
如同雨水滲漏蓋得不善密的屋舍,欲貪滲漏未修習的心。(13) |
14 |
蓋屋善密,雨則不漏,攝意惟行,淫泆不生。 |
蓋屋緻密,天雨不漏,人自惟行,無婬怒癡。〈32 心意品〉(12) |
如同雨水不滲漏蓋得善密的屋舍,欲貪不能滲漏善修習的心。(14) |
15 |
鄙夫染人,如近臭物,漸迷習非,不覺成惡。 |
|
|
16 |
賢夫染人,如近香熏,進智習善,行成潔芳。 |
|
|
17 |
造憂後憂,行惡兩憂,彼憂惟懼,見罪心懅。 |
此憂彼亦憂,惡行二俱憂,彼憂彼受報,見行乃知審。〈29 惡行品〉(32) |
作惡的人現世憂悲,死後憂悲,兩處憂悲,見到自己汙穢的行為,他憂悲,他焦急。(15) |
18 |
造喜後喜,行善兩喜,彼喜惟歡,見福心安。 |
此喜彼亦喜,福行二俱喜,彼喜彼受報,見行自清淨。〈29 惡行品〉(33) |
行善的人現世歡喜,死後歡喜,兩處歡喜,見到自己清淨的行為,他歡喜,他快樂。(16) |
19 |
今悔後悔,為惡兩悔,厥為自殃,受罪熱惱。 |
此煮彼亦煮,罪行二俱煮,彼煮彼受罪,見行自有驗。〈29 惡行品〉(34) |
作惡的人現世遭受熱惱,死後遭受熱惱,兩處遭受熱惱,想到「我所作的惡業」而遭受熱惱,已經去到惡趣,作惡者會更進一步地遭受熱惱。(17) |
20 |
今歡後歡,為善兩歡,厥為自祐,受福悅豫。 |
|
行善的人現世歡喜,死後歡喜,兩處歡喜,想到「我所作的善」而歡喜,已經去到善趣,行善者會更進一步地歡喜。(18) |
21 |
巧言多求,放蕩無戒,懷婬怒癡,不惟止觀,聚如群牛,非佛弟子。 |
雖多誦習義,放逸不從正,如牧數他牛,不獲沙門正。〈5 放逸品〉(7) |
即使他誦讀許多經典,放逸的人不依此實行,他如同牧牛者計數他人的牛,不能算是沙門的一份子。(19) |
22 |
時言少求,行道如法,除婬怒癡,覺正意解,見對不起,是佛弟子。 |
說法雖微少,一意專聽受,此名護法人,除去婬怒癡,眾結永盡者,故名為沙門。〈5 放逸品〉(8) |
即使只誦習少許經典,他是一位法次法行者,斷除了貪、瞋、癡,具正知且善解脫,他於此、於彼都不執著,他是沙門的一份子。(20)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