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文《法句經》〈8 言語品〉與漢譯《法句經》對照表 2
|
梵文 |
《法句經》(T210)〈8 言語品〉12頌 |
《出曜經》(T212)〈9 誹謗品〉15頌 |
《法集要頌經》(T213)〈8 語言品〉17頌 |
巴利《法句經》 |
|
8.1 |
妄語地獄近, 作之言不作,二罪後俱受,是行自牽往。〈30 地獄品〉(1) |
妄語地獄近, 作之言不作,二罪後俱受,是行自牽往。(1) |
妄語入地獄,作之言不作,二罪後俱受,是行自牽去。(1) |
306 |
|
8.2 |
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斬身,由其惡言。(3) |
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斬身,由其惡言。(2) |
恒懷暴惡人,斧在口中出,所以自傷身,由其出惡言。(2) |
|
|
8.3 |
譽惡惡所譽,是二俱為惡,好以口儈鬪,是後皆無安。(5) |
譽惡惡所譽,是二俱為惡,好以口會鬪,是後皆無安。(3) |
譽惡惡還譽,是二俱為惡,好以口快鬪,彼後皆無安。(4) |
|
|
8.4 |
諍為少利,如掩失財,從彼致諍,令意向惡。(4) |
諍為少利,如掩失財,從彼致諍,令意向惡。(4) |
爭為微少利,如掩失財寶,從彼致鬪諍,合意向惡道。(5) |
|
|
8.5 |
|
百千尼羅浮,三十六五獄,誹謗賢聖者,依口發願惡。(5) |
百千尼羅浮,三十六五獄,誹謗賢聖者,口意發惡願。(6) |
|
|
8.6 |
無道墮惡道,自增地獄苦,遠愚修忍意,念諦則無犯。(6) |
無道墮惡道,自增地獄苦,遠愚修忍意,念諦則無犯。(6) |
無道墮惡道,自增地獄苦,遠愚修忍意,念諦則無犯。(7) |
|
|
8.7 |
|
若倚內藏,依賢聖活,愚者墮惡,猶願邪見。(7) |
若倚內寶藏,依賢聖活命,愚者墮惡道,猶願邪見作。(8) |
164 |
|
|
|
|
以失今良會,更立誓願求,終不見聖諦,況欲見究竟?(9) |
|
|
8.8 |
如真人教,以道法身,愚者疾之,見而為惡,行惡得惡,如種苦種。〈20 愛身品〉(8) |
竹蘆生節,還害其軀,吐言當善,不演惡教。(8) |
竹蘆生實乾,還害其自軀,若吐言當善,不演惡法教。(10) |
|
|
8.9 |
從善得解脫,為惡不得解,善解者為賢,是為脫惡惱。(7) |
從善得解脫,為惡不得解,善解者為賢,是為脫惡惱,賢聖解不然,如彼愚得解。(9) |
從善得解脫,為惡不得解,善解者為賢,是為脫惡趣,聖賢解不然,如彼愚得解。(11) |
|
|
8.10 |
學當守口,寡言安徐,法義為定,言必柔軟。〈34 沙門品〉(3) 解自抱損意,不躁言得中,義說如法說,是言柔軟甘。〈8 言語品〉(8) |
比丘抱損意,不躁言得中,義說如法說,是言柔軟甘。(10) |
苾芻挹損意,不躁言得忠,義說如法說,所語言柔軟。(12) |
363 |
|
8.11 |
美說正為上,法說為第二,愛說可彼三,誠說不欺四。〈38 道利品〉(14) |
善說賢聖教,法說如法二,念說如念三,諦說如諦四。(11) |
善說賢聖教,法說如法二,念說如念三,諦說如諦四。(13) |
|
|
8.12 |
是以言語者,必使己無患,亦不尅眾人,是為能善言。(9) |
是以言語者,必使己無患,亦不尅眾人,是為能善言。(12) |
是以言語者,必使心無患,亦不尅有情,是為能善言。(14) |
|
|
8.13 |
言使投意可,亦令得歡喜,不使至惡意,出言眾悉可。(10) |
言使投意可,亦令得歡喜,不使至惡意,出言眾悉可。(13) |
言使投意可,亦令得歡喜,不使至惡意,出言眾悉可。(15) |
|
|
8.14 |
至誠甘露說,如法而無過,諦如義如法,是為近道立。(11) |
至誠甘露說,說法無有上,諦說義如法,是為立道根。(14) |
至誠甘露說,說法無有上,諦說義如法,是為立道本。(16) |
|
|
8.15 |
說如佛言者,是吉得滅度,為能作苦際,是謂言中上。 (12) |
說如佛言者,是吉得滅度,為能斷苦際,是謂言中上。(15) |
如說佛言者,是吉得滅度,為能斷苦際,是謂言中上。(17)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