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30日 星期六

新譯巴利《法句經》及句型解析:17〈1 雙品〉(1-20)



 17 巴利《法句經》1-20 〈1 雙品 Yamakavaggo

----------
Idha tappati pecca tappati, pāpakārī ubhayattha tappati;
‘Pāpaṃ me kata’nti tappati, bhiyyo tappati duggatiṃ gato. (17)
作惡的人現世遭受熱惱,死後遭受熱惱,兩處遭受熱惱,
想到「我所作的惡業」而遭受熱惱,即將墮入惡趣而遭受更多熱惱。(17)
----------
這首偈頌有三個句子,第一個句子主詞是「pāpakārī 作惡者」,整句的意思是「作惡者此處受到熱惱,死後受到熱惱,兩處受到熱惱」。tappati 是第三人稱單數,被動態動詞,意思為「被熱惱、遭受熱惱」。
第二個句子主詞也是「pāpakārī 作惡者」,整句「AA'ti tappati」的意思是「因 AA 而遭受熱惱」,此處 AA 為「Pāpaṃ me kataṃ」,意思是「我已作了惡」。「kataṃ ti」因為「連音 sandhi」而成為 katanti,書寫時成為 kata'nti。
第三個句子主詞也是「pāpakārī 作惡者」,整句的意思是「墮入了惡趣,作惡者遭受更大的熱惱」。
-----
《法句經》卷1〈雙要品 9〉:
「今悔後悔,為惡兩悔, 
 厥為自殃,受罪熱惱。」(CBETA, T04, no. 210, p. 562, b10-11)
《出曜經》卷25〈惡行品 29〉:
「此煮彼亦煮,罪行二俱煮,
 彼煮彼受罪,見行自有驗。」(CBETA, T04, no. 212, p. 747, a4-5)
《法集要頌經》卷3〈罪障品 28〉:
「此煮彼亦煮,罪行二俱煮,
 彼煮彼受報,見行自有驗。」(CBETA, T04, no. 213, p. 792, c24-26)
看到古代譯人的處理方式,覺得相當「有趣」。《出曜經》和《法集要頌經》將「tappati」翻譯作「煮」,也許是有些寫本抄作「tapati 燃燒」,一般而言,犍陀羅語寫本兩個重複子音只會寫成一個,也有可能抄寫時誤將兩個重複子音寫成一個。
《法句經》卷1〈雙要品 9〉:
「今悔後悔,為惡兩悔, 
 厥為自殃,受罪熱惱。」
翻譯團隊明明翻譯出「熱惱」了,為何前面要翻譯作「悔」呢?
-----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現世於此苦,死後他世苦,造諸惡業者,兩世皆受苦。
 謂:『今悲我作惡,墮惡趣更苦。』」(CBETA, N26, no. 9, p. 15, a1-2 // PTS. Dhp. 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