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巴利《法句經》1-20 〈1 雙品 Yamakavaggo〉
----------
Asubhānupassiṃ viharantaṃ, indriyesu susaṃvutaṃ;
Bhojanamhi ca mattaññuṃ, saddhaṃ āraddhavīriyaṃ;
Taṃ ve nappasahati māro, vāto selaṃva pabbataṃ. (8)
不住於滿足快樂,收攝諸根,
飲食知量,具足信心而精進,
魔羅無法征服他,如同風無法吹倒石山。(8)
-------
此首偈頌和第七頌一樣,只是一個簡單的句子:「魔羅無法征服他 māro nappasahati taṃ.」
這個「他」的五個特性跟上一首第七頌完全相反。
第五、六句:魔羅無法征服他,「vāto selaṃva pabbataṃ 如同風無法吹倒石山」。
「vāto 風 selaṃ 石 va 如同 pabbataṃ 山」。
----------
《法句經》卷1〈雙要品 9〉:
「觀身不淨, 能攝諸根,
食知節度, 常樂精進,
不為邪動, 如風大山。」(CBETA, T04, no. 210, p. 562, a24-26)
《出曜經》卷26〈雙要品 30〉:
「當觀不淨行, 諸根無缺漏,
於食知止足, 有信執精進,
不恣於欲意, 如風吹泰山。」(CBETA, T04, no. 212, p. 749, c11-13)
《法集要頌經》卷3〈相應品 29〉:
「當觀不淨行, 諸根無缺漏,
於食知止足。 有信執精進,
不恣於欲意, 如風吹泰山。」(CBETA, T04, no. 213, p. 793, b3-6)
在使用的「比喻」方面,巴利《法句經》用的是「如同風無法吹倒石山」。T210《法句經》翻譯成「如風大山」,未把「石」翻譯出來。
T212《出曜經》和T213《法集要頌經》用的是「如風吹泰山」,這是採用翻譯的「歸化」手段,用漢地熟悉的「泰山」來翻譯,當然印度文本不會出現「泰山」的詞彙。。
----
第七、八這兩首偈頌都在下列版本出現,而且也在〈雙品〉,雖然有的版本〈雙品〉在第一品,有的則編排在後:
- 巴利《法句經》
- 梵文《優陀那品》(梵文《法句經》)
- 犍陀羅語《法句經》
- 波特那《法句經》
----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不求享樂事,善護攝諸根,
飲食有限度,信念又精勤,
魔王不勝彼,如風吹巖山。」(CBETA, N26, no. 9, p. 14, a3-4 // PTS. Dhp. 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