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7日 星期六

新譯巴利《法句經》及句型解析:120〈9 惡品〉(116-128)



 120 巴利《法句經》116-128 〈9 惡品 Pāpavaggo〉

----------
Bhadropi passati pāpaṃ, yāva bhadraṃ na paccati;
Yadā ca paccati bhadraṃ, atha bhadro bhadrāni passati. (120)
善業尚未成熟時,善人或見到是惡,
當善業成熟時,他才見到善報。(120)
-------------
此首偈頌包含兩個句子:
  1. 「Bhadropi passati pāpaṃ, yāva bhadraṃ na paccati」、「Bhadro pi passati pāpaṃ, yāva bhadraṃ na paccati」,此句的前半段為「Bhadro pi passati pāpaṃ」,主詞為「Bhadro 善人、行善的人」,動詞為「passati 看見、認為」(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受詞為「pāpaṃ 惡事」(名詞,單數),「pi 甚至」。後半段為「yāva bhadraṃ na paccati」的主詞為「bhadraṃ 善」(名詞,單數);動詞為「paccati 被煮、被熟」(第三人稱單數被動式,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為 pacati);「na paccati 不被煮、未成熟」,「yāva 只要,一直到」;此句意為「善人甚至認為他作了惡事,直到善成熟」。
  2. 「Yadā ca paccati bhadraṃ, atha bhadro bhadrāni passati.」,主詞為「bhadro 善人、行善的人」,動詞為「passati 看見、認為」(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受詞為「bhadrāni 善」(名詞,複數),「atha 然後」,此句為「然後善人就見到善」。前面的副詞子句:「yadā 當」,主詞為「bhadraṃ 善」(名詞,單數);動詞為「paccati 被煮、被熟」(第三人稱單數被動式,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為 pacati);此句意為「當善成熟了,然後善人就見到善」。
-----
《法句經》卷1〈惡行品 17〉:
「貞祥見禍,其善未熟, 
 至其善熟,必受其福。」(CBETA, T04, no. 210, p. 564, c27-29)。
《出曜經》卷25〈惡行品 29〉:
「賢者觀其惡,乃至賢不熟,
 設以賢熟者,賢賢自相觀。」(CBETA, T04, no. 212, p. 745, a25-26)
《法集要頌經》卷3〈罪障品 28〉:
「賢者觀其惡,乃至賢不熟,
 設以賢熟者,賢賢自相觀。」(CBETA, T04, no. 213, p. 792, b25-27)
梵文《法句經》對應偈頌位於〈28 惡品〉,Uv 28.20。
-----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善業未成熟,善人見為苦,
善業成熟時,善人方見福。」(CBETA, N26, no. 9, p. 25, a7 // PTS. Dhp. 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