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4日 星期四

新譯巴利《法句經》及句型解析:39〈3 心品〉(33-43)



 39 巴利《法句經》33-43 〈3 心品 Cittavaggo

----------
Anavassutacittassa ananvāhatacetaso;
Puññapāpapahīnassa natthi jāgarato bhayaṃ. (39)
心無貪欲的人,心無困惑的人,已捨棄「罪與福」的人,
保持醒悟的人,這樣的人沒有怖畏恐懼。(39)
Udānavarga 28.6 Pāpa
anavasrutacittasya tv anunnahanacetasaḥ / puṇyapāpaprahīṇasya nāsti durgatito bhayam //
----------
這首偈頌為一個句子:「bhayaṃ natthi」。
主詞是「bhayaṃ 恐懼」(第三人稱單數)。動詞是「na atthi 不存在」(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
主詞「bhayaṃ 恐懼」有以下四個形容詞:
  1. Anavassutacittassa 心無貪欲者的
  2. ananvāhatacetaso 心無困惑者的
  3. Puññapāpapahīnassa 已捨棄「好」與「壞」者的
  4. jāgarato 保持警寤者的
---------
T210《法句經》卷1〈心意品 11〉:
「念無適止,不絕無邊, 
 福能遏惡,覺者為賢。」(CBETA, T04, no. 210, p. 563, a10-12)
《出曜經》卷28〈心意品 32〉:
「念無適止,不絕無邊, 
 福能遏惡,覺者為賢。」(CBETA, T04, no. 212, p. 760, b13-14)
《出曜經》卷25〈惡行品 29〉:
「人不損其心,亦不毀其意,
 以善永滅惡,不憂墮惡道。」(CBETA, T04, no. 212, p. 743, a2-3)
《法集要頌經》卷3〈罪障品 28〉:
「人不損其心,亦不毀其意,
 以善永滅惡,不憂隨惡道。」(CBETA, T04, no. 213, p. 792, a27-29)
梵文《法句經》的對應偈頌為〈惡品 28〉Uv 28.6
----------
在巴利偈頌下半頌的「Puññapāpapahīnassa」,近代漢譯均翻譯作類似「捨棄善惡」的字義。
了參法師:「超越善與惡」。
淨海法師:「超越善福、罪惡」。
廖文燦:「福及惡已被徹底捨棄者」。
黃寶生:「擺脫善和惡」。
元亨寺版《法句經》:「超脫善與惡」。
Thera Narada: 'he who has discarded both good and evil'
KR Norman: 'who is freed from good anf evil'
Unkown author: 'who has abandoned the idea of "good" and "bad".'
帖主認為:「捨棄善與惡」是後期思想,不應出現在如《法句經》的初期文獻當中。
在這裡漢譯出現了耐人尋味的詮釋:「以善永滅惡」、「福能遏惡」。
----------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若得心無惱,亦無思慮惑,
超脫善與惡,覺者無恐怖。」(CBETA, N26, no. 9, p. 17, a6 // PTS. Dhp. 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