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2日 星期五

新譯巴利《法句經》及句型解析:76〈6 智者品〉(76-89)



 76 巴利《法句經》76-89 〈6 智者品 Paṇḍitavaggo

----------
Nidhīnaṃva pavattāraṃ, yaṃ passe vajjadassinaṃ;
Niggayhavādiṃ medhāviṃ, tādisaṃ paṇḍitaṃ bhaje;
Tādisaṃ bhajamānassa, seyyo hoti na pāpiyo. (76)
他應找到指出錯誤像顯示珠寶的人、指責者和鞭策者,
他應與這樣的智者結交;
能與這樣的智者為友是福,不是禍。(76)
---------------
此首偈頌含三個句子:
  1. 「passe so yaṃ」。主詞是「so 他」(代名詞,省略未出現),動詞為「passe 應...見到,應...找到」(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祈使態 optative),受詞是「yaṃ 這些(受格,關係代名詞,用來銜接以下三個詞彙或子句):1) vajjadassinaṃ 看見錯誤者,此字有一個形容詞子句:「Nidhīnaṃ va pavattāraṃ 像顯示珠寶一樣 」,2) niggayhavādiṃ 指責者、鞭策者(受格)。 3) medhāviṃ 賢能者、聰慧者(受格)。這一句(前兩行)意為:「他應找到指出錯誤像顯示珠寶的人、指責者和鞭策者」。
  2. 「tādisaṃ paṇḍitaṃ bhaje」。主詞是「so 他」(代名詞,省略未出現),動詞為「bhaje 應...結交」(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祈使態,原形動詞為「bhajati 結交、陪伴」),受詞是「paṇḍitaṃ 智者(受格),此句意為:「他應與如此的智者結交」。
  3. 「Tādisaṃ bhajamānassa, seyyo hoti na pāpiyo」,這一句的意思是:「與這樣的人結交是較佳,而非較差」。
-----
《法句經》卷1〈明哲品 14〉:
「深觀善惡,心知畏忌,畏而不犯,
 終吉無憂。故世有福,[1]念[2]思紹行,
 善致其願,福祿轉勝。」(CBETA, T04, no. 210, p. 564, a1-3),[1]念=貪【元】【明】。[2]思=愚【宋】【聖】*。
《出曜經》卷25〈惡行品 29〉:
「人欲練其神,要當數修琢,
 智者易彫飾,乃名世之雄,
 能親近彼者,安隱無憂惱。」(CBETA, T04, no. 212, p. 743, a17-19)
《法集要頌經》卷3〈罪障品 28〉:
「人欲鍊其神,要當數修琢,
 智者易彫飾,乃名世之雄,
 能親近彼者,安隱無憂惱。」(CBETA, T04, no. 213, p. 792, a29-b3)
梵文《法句經》的對應偈頌位於〈28 惡品〉 Uv 28.7,與各版本不同。
-----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如見彼智者,能指責罪過,
當與彼交往,猶如知識者, 能指示寶藏。
 常與彼交往,有善而無惡。」(CBETA, N26, no. 9, p. 20, a11-12 // PTS. Dhp. 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