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30日 星期五

新譯巴利《法句經》及句型解析:186〈14 佛陀品〉(179-196)


 

186 巴利《法句經》179-196 〈14 佛陀品 Buddhavaggo〉

----------
Na kahāpaṇavassena, titti kāmesu vijjati;
Appassādā dukkhā kāmā, iti viññāya paṇḍito. (186)
即使從天降下Kahāpaṇa (古印度錢幣)雨,也無法滿足貪欲,
智者了解貪欲樂少苦多。(186)
--------
此首偈頌包含兩個句子:
  1. 「na kahāpaṇavassena titti kāmesu vijjati.」。主詞「titti」為「滿足」(名詞,單數),此一名詞有一形容詞「kāmesu 在欲望」(位格),動詞為「vijjati 被發現、存在」(第三人稱單數被動態現在式動詞,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為 vindati);「na vijjati 不存在」。副詞為「kahāpaṇavassena 以Kahāpaṇa (古印度錢幣)下雨」(工具格)。「kahāpaṇa 古印度錢幣的名稱」,「vassa」為「下雨」。此句意為:「即使天上下了錢幣雨,也無法滿足貪欲」。
  2. 「Appassādā dukkhā kāmā, iti viññāya paṇḍito」。主詞為「paṇḍito 智者」(名詞,單數),「viññāya 知道」(動名詞,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為 vijānāti),受詞為「iti」(這是引號,指前面的句子「Appassādā dukkhā kāmā 感官欲樂是不滿足的和痛苦的」。此一被引述的句子,主詞為「kāmā 感官欲樂」(複數),動詞為「honti 是」(複數動詞),形容詞為「Appassādā 滋味不多得」和「dukkhā 苦的」。此句意為:「智者了解貪欲樂少苦多」。
從諾曼的英譯,可以看出第二句不是「完整的句子」,所以 Thera Narada 與諾曼都將 186, 187 兩頌合譯成一首偈頌。
-----
《法句經》卷2〈利養品 33〉:
「天雨七寶,欲猶無厭, 
 樂少苦多,覺者為賢。」(CBETA, T04, no. 210, p. 571, c3-4)。
《出曜經》卷4〈欲品 2〉:
「天雨七寶,[7]猶欲無厭, 
 樂少苦多,覺之為賢。」(CBETA, T04, no. 212, p. 631, c13-14),[7]猶欲=欲猶【宋】【元】【明】。
《法集要頌經》卷1〈愛欲品 2〉:
「世容眾妙欲,此欲最味少,
 若比天上樂,迦哩灑跛拏。」(CBETA, T04, no. 213, p. 778, b9-11)
梵文《法句經》的對應偈頌位於〈2 欲品〉 Uv 2.17。
-----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雖天雨金錢,欲心無滿足,
賢者知淫欲,甘少而苦多。」(CBETA, N26, no. 9, p. 32, a2 // PTS. Dhp. 2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