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30日 星期五

新譯巴利《法句經》及句型解析:225〈17 忿怒品〉(221-234)


 

225 巴利《法句經》221-234 〈17 忿怒品 Kodhavaggo〉

------
Ahiṃsakā ye munayo, niccaṃ kāyena saṃvutā;
Te yanti accutaṃ ṭhānaṃ, yattha gantvā na socare. (225)
不害的、總是調御自身的牟尼,
他們會去到穩固的境地,到達此處之後,他們不再憂傷。(225)
--------
此首偈頌包含兩個句子:
  1. 「munayo niccaṃ kāyena saṃvutā」。主詞為「munayo 牟尼」(複數);此字有兩個形容詞:「Ahiṃsakā ye 不害的」(ye 為關係代名詞 who,Ahiṃsakā 為複數形容詞)與「niccaṃ kāyena saṃvutā 總是調御身」(niccaṃ 總是,kāyena 為工具格,saṃvutā 是過去分詞,第三人稱單數動詞為 saṃvarati)。扣掉這兩個形容詞,此句僅是「牟尼」,作為下一句「te 他們」的「同位語」。此處可翻譯作「不害的、總是調御自身的牟尼」。
  2. 「te yanti accutaṃ ṭhānaṃ」。主詞為「te 他們」(複數);動詞為「yanti 去到」(第三人稱複數現在式動詞),「accutaṃ 常恆的」,受詞為「ṭhānaṃ 地方,堅固的站立處」(單數)。此句為「他們會去到常恆的地方」;此一「地方」有一形容詞子句「yattha gantvā na socare」。主詞為「yattha 該處」(關係代名詞),動詞為「socare 憂傷」(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na socare 不憂傷」;副詞為「gantvā 已經到達之後」。此句為「他們會去到常恆的地方,到達此處之後,他們不再憂傷」。
----
「accutaṃ ṭhānaṃ」是一個令古代註釋師與譯經師頭痛的詞彙。巴利《法句經註》說:「 Accutanti sassataṃ.」( Accutaṃ 就是「永恆的、長久的」),「sassata」在佛教辭彙是有一點負面的用語,因為「 sassatadiṭṭhi」是「常見」,「sassatavāda」是「常見」的學說或學派。
T210 《法句經》翻譯作「天上」和「不死」,《法集要頌經》翻譯作「無盡(位)」,元亨寺版《法句經》翻譯作「不死(境)」,了參法師與 Thera Nārada 翻譯作「不死」,黃寶生將此「不死地」解釋為「涅槃」。
我不贊同將「accutaṃ ṭhānaṃ」等同於「天上」、「不死地」或「涅槃」,我傾向於接受 KR Norman 的解釋,他翻譯為「unshakable place 不可動搖之處、穩固的境地」。
----
《法句經》卷2〈忿怒品 25〉:
「常自攝身,慈心不殺, 
 是生天上,到彼無憂。」(CBETA, T04, no. 210, p. 568, a12-13)。
《法句經》卷1〈慈仁品 7〉:
「為[21]仁不殺,常能攝身, 
 是處不死,所適無患。」(CBETA, T04, no. 210, p. 561, b17-18),[21]仁=人【宋】【元】【明】【聖】。
《出曜經》卷10〈學品 8〉:
「慈仁不殺,常能攝身, 
 是處不死,所適無患。」(CBETA, T04, no. 212, p. 661, b20-21)
《法集要頌經》卷1〈善行品 7〉:
「慈仁行不殺,常能善攝身,
 彼得無盡位,所適皆無患。」(CBETA, T04, no. 213, p. 781, a13-14)。
梵文《法句經》對應偈頌位於〈7 善行品〉,Uv 7.7。
----------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聖者不殺生,常攝制護身,
則達不死境——彼無憂患處。」(CBETA, N26, no. 9, p. 36, a2 // PTS. Dhp. 3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