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法句經》與漢譯《法句經》,第14品〈佛陀品〉結語
---------
這次老實起來,一偈一偈地閱讀巴利《法句經》,並且動筆書寫下來,一方面與法友分享,一方面「嚶其鳴矣,求其友聲」(《詩經.小雅.伐木》),希望友人評正糾錯(目前已有鄧偉仁老師指正過)。
這樣閱讀下來,以前囫圇吞棗或過度依賴英譯的疏忽,都藉此機會得到澄清。我邊讀邊想:
- 「哪一首偈頌是我最喜歡的偈頌?」
- 「哪一品的偈頌是我最喜歡的篇章?」
重新閱讀到此為止,第十三品〈自己品〉是我最喜歡的篇章,也是我最想推薦給法友的篇章,總共才十首偈頌(157-166),值得一再品味、體會。
從巴利字句讀來,偶爾會發現有幾首偈頌,我們經常在佛教世界遇到,而且一路走來,可能看過、讀過數十次,細讀起來居然還是有可能有其他蘊涵,值得細思。
例如,「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我們習慣的字句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常作「止惡、修善、無邪念惡念」解釋,讀了巴利 183頌,發現第二句是「具足善」,而巴利《清淨道論》解說有將此三句作為「戒、定、慧」的修習來詮釋,回過頭來看漢譯:
- 《彌沙塞五分戒本》卷1:「一切惡莫作,當具足善法,自淨其志意,是則諸佛教。』」(CBETA, T22, no. 1422a, p. 200, a17-18)
- 《摩訶僧祇律》卷27:「一切惡莫作,當具足善法,自淨其志意,是則諸佛教。」(CBETA, T22, no. 1425, p. 447, a9-10)
- 《十誦比丘波羅提木叉戒本》卷1:「一切惡莫作,當具足善法,自淨其志意,是名諸佛教」(CBETA, T23, no. 1436, p. 478, c18-19),[28]名=則【宋】【元】【明】【宮】【聖】。
- 《善見律毘婆沙》卷5〈舍利弗品〉:「一切惡莫作,當具足善法,自淨其志意,是即諸佛教。」(CBETA, T24, no. 1462, p. 707, c26-28)。
本來嘛,佛教不僅僅是「身作善行、心存善念」而已!
又如巴利 186頌和 195頌,這兩首偈頌不是完整的偈頌,必需186, 187頌和 195, 196頌合併翻譯才是完整的句子。從古代漢譯看不出這樣的缺陷,甚至近代的巴利《法句經》漢譯與英譯都未指出這一詮釋上的問題。就好像將「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當作一首完整的唐詩來解釋,這是不通的。
又如《論語》〈述而篇〉:「子曰:『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在文獻學上,必需考量另一種可能性:「子曰:『假我數年卒以學,亦可以無大過矣。』」如果真是後一種才是「正確的」文句,就不用浪費光陰去鑽研《易》書了(《易》就不能稱作《易經》,而只是「算命卜卦」的民俗書籍)。(這只是舉例,學術界於此尚無「定論」。)
--------
漢譯《法句經》的〈述佛品 22〉有21首偈頌,其對應狀況不是完全吻合,以下帖主以巴利〈14 佛陀品〉的次序編列在T210《法句經》的對應偈頌。
(179),【〈22 述佛品〉(1)】
(180),【〈22 述佛品〉(2)】
(181),【〈22 述佛品〉(3)】
(182),【〈22 述佛品〉(5)】
(183),【〈22 述佛品〉(11)】
(184),【〈22 述佛品〉(9)】
(185),【〈22 述佛品〉(10)】
(186),【--------------------】【〈33 利養品〉(3)】
(187),【--------------------】【〈33 利養品〉(4)】
(188),【〈22 述佛品〉(14)】
(189),【〈22 述佛品〉(15)】
(190),【〈22 述佛品〉(16)】
(191),【〈22 述佛品〉(17)】
(192),【〈22 述佛品〉(18)】
(193),【〈22 述佛品〉(20)】
(194),【〈22 述佛品〉(21)】
(195),【--------------------】
(196),【--------------------】
也就是說,兩品相當接近。
------------
巴利《法句經》從第一品〈雙品〉到第14品〈佛陀品〉為止,總共有 196 首偈頌,對應的 T210 《法句經》從第九品〈雙要品〉到第22品〈述佛品〉共有 233 首偈頌(22 + 20 + 12 + 17 + 21 + 17 + 10 + 16 + 22 + 14 + 14 + 13 + 14 + 21= 233),這 14品如果純粹是翻譯自巴利《法句經》,顯然不可能「無中生有」而翻譯出比 178 首還多的偈頌,所以,西元 224 年之後支謙翻譯及編輯此經時,一定是從其他來源翻譯而安插進來。而這一「來源」可能不會是現行所見 Bernhard 編輯的《優陀那品》(Udānavarga),因為少數額外的漢譯偈頌也未出現於《優陀那品》之中。
在此,我必需再提醒一次:此處的文法經過我的演繹和詮釋,有些部分可能是錯誤的而需要進一步訂正。
此一專題希望建立一個討論平台,來呼應此項需求,希望有人接棒持續改進。
---------
巴利《法句經》第14品為〈Buddhavaggo 佛陀品〉,以下文獻有「佛陀品」的篇章:
- 巴利《法句經》〈14 Buddhavaggo 佛陀品〉
- 犍陀羅《法句經》,(疑缺)
- 波特那《法句經》,(缺)
- 梵文《法句經》,〈21 如來品〉。(18首偈頌僅有兩首有巴利對應偈頌,其中一首巴利對應偈頌位於〈14 佛陀品〉)
漢譯《法句經》的相關品名如下:
- T210《法句經》,〈述佛品 22〉,21首偈頌。
- 《法句譬喻經》,〈述佛品 22〉,2首偈頌。
- 《出曜經》,〈如來品 22〉,17首偈頌。
- 《法集要頌經》,〈如來品 21〉,20首偈頌。
----
本群組在「巴利《法句經》」的目錄下,介紹了第14品〈佛陀品〉179-196頌,接著要從下列三個角度來審查這些文獻:
- 從巴利偈頌本身檢視巴利《法句經》的第14品。
- 從巴利《法句經》的視角閱讀漢譯《法句經》(T210)。
- 從漢譯《法句經》(T210)的視角閱讀巴利《法句經》。
----------
1) 從巴利偈頌本身檢視巴利《法句經》的第 14品:
巴利《法句經》有一首偈頌(193)未出現與「佛陀 Buddha」相關的用字。
2) 從巴利《法句經》的視角閱讀漢譯《法句經》(T210):
巴利《法句經》有二首偈頌(186, 187)在漢譯《法句經》(T210)的對應偈頌位於〈33 利養品〉,有二首偈頌(195, 196)在漢譯《法句經》(T210)無對應偈頌,其餘則出現在〈22 述佛品〉。
3) 從漢譯《法句經》(T210)的視角閱讀巴利《法句經》:
漢譯《法句經》(T210)有七頌無巴利對應偈頌。
--------
讓我們繼續閱讀,來看看兩者的關係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