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法句經》與漢譯《法句經》,第15品〈樂品〉結語
---------
在看似簡單的巴利《法句經》203頌出了一點點亂流。
在網站 ( https://tipitaka.sutta.org/ )顯示的偈頌是(如照片):
Jighacchāparamā rogā, saṅkhāraparamā dukhā;
Etaṃ ñatvā yathābhūtaṃ, nibbānaṃ paramaṃ sukhaṃ. (203)
飢餓是最大的疾病,諸行是最大的苦,
如實知此之後,涅槃是最高的快樂。(203)
在網站 ( http://buddhism.lib.ntu.edu.tw/DLMBS/lesson/pali/reading/gatha203.htm )顯示的偈頌是:
jighacchā paramā rogā saṅkhārā paramā dukhā
etaṃ ñatvā yathābhūtaṃ nibbānaṃ paramaṃ sukhaṃ
此一網站的英譯為:
Hunger is the highest illness. Conditioned things are the highest suffering.
Having known this as it is, Nirvana is the highest happiness.
飢餓為第一病,有為法是第一苦。
已如實知此,涅槃為第一樂。
--------
諾曼 KR Norman 對此一偈頌的詮釋提出不同的意見,他指出:
- 「Jighacchāparamā rogā」和「Jighacchā paramā rogā」,「saṅkhāraparamā dukhā」和「saṅkhāra paramā dukhā」,意思並不相同。在 paramā 和 Jighacchā 構成一字時,「Jighacchāparamā rogā」,paramā 就是形容「Jighacchā」而非形容「rogā」。也就是說,第一句應該是「最大的飢餓是疾病」,而不是「飢餓是最大的疾病」。諾曼宣稱「飢餓是最大的疾病」,此句不通;因為,「飢餓」不會是最大的疾病。
- 第二句,數位圖書館的網站顯示「saṅkhārā paramā dukhā」,在 (https://tipitaka.sutta.org/) 還顯示了「saṅkhāraparamā dukhā」。前一種是「paramā dukhā」,「paramā」用以形容「dukhā 苦」(複數)。後一種是「saṅkhāraparamā dukhā」,「paramā」用以形容「saṅkhārā 行」(複數)。前一個形式為「行是第一苦」,後者是「第一行是苦」。
對我而言,兩種解釋都不順心。於是去查對應偈頌,發現 Patna 《法句經》作 saṁkhāraparamaṁ dukhaṁ 和 Udānavarga (《優陀那品》,梵文《法句經》) 作「saṁskārā duḥkham eva tu」。也就是說,這個字必需和「dukhā 苦」各自獨立作一個字,意思為「輪迴是第一苦」。
諾曼 KR Norman 203頌的英譯並未遵循自己的解釋:「Greed is the worst of diseases; conditioned things are the worst sorrow; (for one) knowing this as it really is, nibbāna is the best happiness.」。
諾曼的英譯有以下幾個問題點:
他將「Jighacchā 飢餓」翻譯成「greed 貪婪」,而且「paramā (worst, best)」用以形容「rogā 疾病」,跟自己的解說相反。
他將「dukhā」翻譯成「sorrow 憂傷、憂患」,這和「苦」的字義有一段距離。
Thera Nārada 的英譯為:
「Hunger is the greatest of disease, compound things the greatest ill; knowing this as it really is (the wise realize), Nibbāna, the bliss supreme.」
還是有問題。
閱讀巴利《法句經註》,它解釋說「Saṅkhārāti pañca khandhā. 所謂『行』,是指『五蘊』」,此一解釋相當有可能,在偈頌當中舉一蘊來代表五蘊並非罕見。《法句經註》又說「rogā 是指『略一治療即可得到療效的病痛』,稱『飢餓為第一病』是因每次治療後,飢餓還會再起。」
-----
現代學者言之鑿鑿,認為巴利《法句經註》不是覺音論師所作,一則因《法句經註》的解釋,時有「不能令人滿意的狀況」,二則它對「rogā」的詮釋,似乎沒有其他證據。因此,難以決定。
另一方面,諾曼 KR Norman 對於「paramā (worst, best)」的解釋,也令人疑慮。我們看 204頌:
Ārogyaparamā lābhā, santuṭṭhiparamaṃ dhanaṃ;
Vissāsaparamā ñāti, nibbānaṃ paramaṃ [nibbāṇaparamaṃ] sukhaṃ.
大部分的翻譯都作:
無病是最大的利得,知足是最大的財富,
可信賴者是最佳親友,涅槃是最高的快樂。
犍陀羅語《法句經》作:
aroga parama labha
saduṭhi parama dhaṇa
viśpaśa parama mitra
nivaṇa paramo suha.
梵語《法句經》(梵語《優陀那品》)作:
Udānavarga 26.6 Nirvāṇa
ārogyaparamā lābhā
saṁtuṣṭiparamaṁ dhanam /
viśvāsaparamaṁ mitraṁ
nirvāṇaparamaṁ sukham //
以上可以判斷諾曼判讀「paramā」所形容的對象,不能完全採信。
-----
《法句經》卷2〈泥洹品 36〉:
「飢為大病、行為最苦,
已諦知此,泥洹最樂。」(CBETA, T04, no. 210, p. 573, a28-29)。
《出曜經》卷23〈泥洹品 27〉:
「飢為第一患,行為第一苦,
如實知此者,泥洹第一樂。」(CBETA, T04, no. 212, p. 732, b19-20)。
《法集要頌經》卷3〈圓寂品 26〉:
「飢為第一患,行為第一苦,
如實知此者,圓寂第一樂。」(CBETA, T04, no. 213, p. 790, b28-29)。
梵文《法句經》對應偈頌位於〈26 涅槃品〉,編號為 Uv 26.7。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飢餓最大病,行為最大苦,
如是實知此,涅槃最上樂。」(CBETA, N26, no. 9, p. 33, a13 // PTS. Dhp. 30)
--------
漢譯《法句經》的〈安寧品 23〉有14首偈頌,其對應狀況不是完全吻合,以下帖主以巴利〈15 樂品〉的次序編列在T210《法句經》的對應偈頌。
(197),【〈23 安寧品〉(1)】
(198),【〈23 安寧品〉(2)】
(199),【〈23 安寧品〉(3)】
(200),【〈23 安寧品〉(4)】
(201),【〈23 安寧品〉(6)】
(202),【〈23 安寧品〉(7)】
(203),【--------------------】【〈36 泥洹品〉(3)】
(204),【--------------------】【〈36 泥洹品〉(2)】
(205),【--------------------】
(206),【〈23 安寧品〉(10)】
(207),【〈23 安寧品〉(12)】
(208),【--------------------】
也就是說,巴利《法句經》第15品〈樂品〉的12首偈頌只有八首對應偈頌在漢譯《法句經》(T210)的〈23 安寧品〉當中。
------------
巴利《法句經》從第一品〈雙品〉到第15品〈樂品〉為止,總共有 208 首偈頌,對應的 T210 《法句經》從第九品〈雙要品〉到第23品〈安寧品〉共有 247 首偈頌(22 + 20 + 12 + 17 + 21 + 17 + 10 + 16 + 22 + 14 + 14 + 13 + 14 + 21 + 14= 247),這 15品如果純粹是翻譯自巴利《法句經》,顯然不可能「無中生有」而翻譯出比 208 首還多的偈頌,所以,西元 224 年之後支謙翻譯及編輯此經時,一定是從其他來源翻譯而安插進來。而這一「來源」可能不會是現行所見 Bernhard 編輯的《優陀那品》(Udānavarga),因為少數額外的漢譯偈頌也未出現於《優陀那品》之中。
在此,我必需再提醒一次:此處的文法經過我的演繹和詮釋,有些部分可能是錯誤的而需要進一步訂正。
此一專題希望建立一個討論平台,來呼應此項需求,希望有人接棒持續改進。
---------
巴利《法句經》第15品為〈Sukhavaggo 樂品〉,以下文獻有「樂品」的篇章:
- 巴利《法句經》〈15 Sukhavaggo 樂品〉
- 犍陀羅《法句經》,〈11 Suhavaggo 樂品〉
- 波特那《法句經》,(缺)
- 梵文《法句經》,〈30 樂品〉。
漢譯《法句經》的相關品名如下:
- T210《法句經》,〈安寧品 23〉,14首偈頌。
- 《法句譬喻經》,〈安寧品 23〉,8首偈頌。
- 《出曜經》,〈樂品 31〉,46首偈頌。
- 《法集要頌經》,〈30 樂品〉,46首偈頌。
----
本群組在「巴利《法句經》」的目錄下,介紹了第15品〈樂品〉197-208頌,接著要從下列三個角度來審查這些文獻:
- 從巴利偈頌本身檢視巴利《法句經》的第15品。
- 從巴利《法句經》的視角閱讀漢譯《法句經》(T210)。
- 從漢譯《法句經》(T210)的視角閱讀巴利《法句經》。
----------
1) 從巴利偈頌本身檢視巴利《法句經》的第 15品:
巴利《法句經》有一首偈頌(208)未出現與「樂 sukha」相關的用字。
2) 從巴利《法句經》的視角閱讀漢譯《法句經》(T210):
巴利《法句經》有二首偈頌(203, 204)在漢譯《法句經》(T210)的對應偈頌位於〈36 泥洹品〉,有二首偈頌(205, 208)在漢譯《法句經》(T210)無對應偈頌。
3) 從漢譯《法句經》(T210)的視角閱讀巴利《法句經》:
漢譯《法句經》(T210)有六頌無巴利對應偈頌。
--------
讓我們繼續閱讀,來看看兩者的關係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