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巴利《法句經》129-145 〈10 刀杖品 Daṇḍavaggo〉
----------
Sace n'eresi attānaṃ, kaṃso upahato yathā;
Esa patto'si nibbānaṃ, sārambho te na vijjati. (134)
假如你像破鑼一樣不讓自己振動,
這是已達到平靜清涼,你不再憤怒。(134)
-------------
此首偈頌包含兩個句子:
- 「sace neresi attānaṃ, kaṃso upahato yathā; esa pattosi nibbānaṃ」。這是一個「if ..., then ...」的假設句。第一段的「條件句」為「sace n'eresi attānaṃ, kaṃso upahato yathā」。「sace」為「假如」, 主詞為「tumha 你」(單數,省略),動詞為「eresi 令他振動」(第二人稱單數,役使態 causative,這個字的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為 ereti 振動、搖動、出聲),「n'eresi」為「na eresi 不要讓它振動」,受詞為「attānaṃ 自己」。此句為「你不要讓自己振動」。後面有一個形容詞子句「kaṃso upahato yathā」,「yathā」為「就像、正如」,「kaṃso」為「鑼」,「upahato」為「破的」。後面的「結果句」為「esa patto'si nibbānaṃ」,主詞為主詞為「esa 這」(單數,省略),「patto'si」為「patto asi」,動詞為「asi 是」(第二人稱單數動詞,這個字的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為 atthi),主詞補語為「patto nibbānaṃ 已經達到涅槃的」,此句到此為止為「如同破鑼不再振動,你不讓自己振動,這是已達到平靜清涼」。諾曼翻譯為「假如你像破鑼一樣不讓自己發聲,這是已達到平靜清涼」。
- 「sārambho te na vijjati」,主詞為「sārambho 忿怒」(單數),動詞為「vijjati 被發現」(第三人稱單數,被動式,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為「vindati」),「na vijjati 不被發現」;「te 對你」(屬格)。
此處的「esa 這個」卻用「第二人稱單數動詞 asi」,也見於其他地方。
-----
《法句經》卷1〈刀杖品 18〉:
「出言以善,如叩[22]鐘磬,
身無論議,度世則易。」(CBETA, T04, no. 210, p. 565, b7-8)。[22]鐘=眾【宋】【元】【明】【聖】。
梵文《法句經》對應偈頌位於〈26 涅槃品〉,Uv 26.5。
-----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汝若破銅鑼,自默而不言,
既得涅槃道,汝無忿怒諍。」(CBETA, N26, no. 9, p. 26, a11 // PTS. Dhp. 20)。
---------
https://docs.tfi.org.tw/zh-hant/film/618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