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 巴利《法句經》167-178 〈13 世間品 Lokavaggo〉
----------
Etha passathimaṃ lokaṃ, cittaṃ rājarathūpamaṃ;
Yattha bālā visīdanti, natthi saṅgo vijānataṃ. (171)
你們來!看這個像國王艷麗寶車的世間(身體),
智者不會(在此)有繫著,而愚者(在此)繫著沉淪。(171)
--------
此首偈頌包含個句子:
- 「Etha」。主詞為「tumhe 你們」,動詞為「Etha 來吧!」(第二人稱複數,命令態動詞 imperative,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為 eti)。
- 「passathimaṃ lokaṃ, cittaṃ rājarathūpamaṃ」。主詞為「tumhe 你們」(省略),動詞為「passatha 看吧!」(第二人稱複數,命令態動詞 imperative,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為 passati),「passathimaṃ」為「passatha imaṃ」。受詞為「lokaṃ 世間」,「imaṃ lokaṃ 此世間」,受詞「lokaṃ 世間」有一個形容詞「rājarathūpamaṃ 像國王的車的 rājaratha - upamaṃ」,「cittaṃ 美麗的、色彩鮮艷的」。此兩句為「你們來!看這如國王華麗車子的世間」,「世間」意指「此身」。
- 「Yattha bālā visīdanti, natthi saṅgo vijānataṃ」。主詞為「saṅgo 染著」,動詞為「atthi 存在」(第三人稱現在式動詞),「n'atthi 存在」為「na atthi 不存在」,「vijānataṃ 對智者」(間接受格,與格 dative)。主詞「saṅgo 染著」有一個形容詞子句:「yattha 在彼處」(關係代名詞),「bālā 愚者」(複數),「visīdanti 沉淪」(複數動詞)。此句意為「智者不會(在此)有繫著,而愚者(在此)繫著沉淪」。
-----
《出曜經》卷24〈觀品 28〉:
「如是當觀身,如王雜色車,
愚者所染著,善求遠離彼。」(CBETA, T04, no. 212, p. 738, b12-13)。
《出曜經》卷24〈觀品 28〉:
「如是當觀身,如王雜色車,
愚者所染著,智者遠離之。」(CBETA, T04, no. 212, p. 738, b20-21)。
《法集要頌經》卷3〈觀察品 27〉:
「如是當觀身,如王雜色車,
愚者所染著,善求遠離彼。
如是當觀身,如王雜色車,
愚者所染著,智者遠離之。」(CBETA, T04, no. 213, p. 791, c1-4)
梵文《法句經》的對應偈頌位於〈27 觀品〉 Uv 27.17。
paśyatemaṁ sadā kāyaṁ citraṁ rājarathopamam |
yatra bālāḥ pramuhyante saṅgo nāsti prajānatām ||
梵文《法句經》的用字是「kāyaṁ」,所以是「如是當觀身」,巴利《法句經》的用字是「lokaṃ」,所以是「如是當觀世」。
-----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來觀此世間,猶如飾王車,
愚者湎此中,智者不執著。」(CBETA, N26, no. 9, p. 30, a11 // PTS. Dhp. 26)
-------
關於「世間意指此身」,溫宗堃老師提到:
在《相應部尼柯耶,SN 2:26 經》中,佛陀說「眾生無法藉由旅行而看見、了知、到達世界的盡頭。然而,若不到達世界的盡頭,又無法令苦滅盡。」經文接著說:『友!就此一尋,有想、有意之身,我教示世間、世間之集、世間之滅、趨向世間之滅的道路。』
緊接其後,即是偈頌。其實,從經文的脈絡中,已隱約可看出「世間」乃指涉涵蓋身、心二層面的五取蘊身,然而,註釋書更明確地指出這一點。
《相應部註》解釋經文中的「世間」為「苦諦」(Lokanti dukkhasaccaṃ)。此外,我們也可以發現到,「苦諦」在《尼柯耶》中,常意指「五取蘊」。《相應部疏》也解釋「有想、有意之身」即是指「五蘊聚集」。有趣的是與《相應部尼柯耶,SN 2:26 經》對應的《雜阿含 1307經》,直接在經文中說明「世間」的意涵,也就是「何等為世間?謂五受陰」。顯然《雜阿含經》的經文與《相應部註》及《相應部疏》的註解是一致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