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 巴利《法句經》157-166 〈12 自己品 Attavaggo〉
----------
Attanā hi kataṃ pāpaṃ, attanā saṃkilissati;
Attanā akataṃ pāpaṃ, attanāva visujjhati;
Suddhi asuddhi paccattaṃ, nāñño aññaṃ visodhaye. (165)
惡確實由自己所作,染污亦是自己所為,
不作惡實由自己所決定,清淨也是自己所為,
淨與不淨由各人自己選擇,他人不能清淨別人。(165)
--------
此首偈頌包含六個句子:
- 「attanā hi kataṃ pāpaṃ」。主詞為「pāpaṃ 惡」(第三人稱單數),動詞為「kataṃ 被做、被執行」(此字為動詞 karoti 的被動分詞),副詞為「attanā 由自己」(工具格),「hi 確實」;此句為「惡確實由自己所做」。
- 「attanā saṃkilissati」。主詞為「so 他」(省略),動詞為「saṃkilissati 變得髒汙」(沿用上一句),副詞為「attanā 由自己」(工具格);此句為「變得髒汙是自己所為」。
- 「attanā akataṃ pāpaṃ」。主詞為「pāpaṃ 惡」(第三人稱單數),動詞為「akataṃ 不被做、不被執行」(此字為動詞 akaroti 的被動分詞),副詞為「attanā 由自己」(工具格);此句為「不做惡實由自己」。
- 「attanā va visujjhati」。主詞為「so 他」(省略),動詞為「visujjhati 變乾淨、淨化」,副詞為「attanā 由自己」(工具格),「va 也」;此句為「變得乾淨也是自己所為」。
- 「Suddhi asuddhi paccattaṃ」。主詞是「Suddhi asuddhi 淨與不淨」,動詞(省略),「paccattaṃ 個別地」(副詞),此句的意義不明。諾曼翻譯為:「Purity and impurity concern the individual」,Thera Nārada翻譯為:「Purity and impurity depend on oneself」此處採後者的詮釋作「淨與不淨由各人自己選擇」。
- 「nāñño aññaṃ visodhaye」,「nāñño」為「na añño」。主詞為「añño 他人」,動詞為「visodhaye 能清淨」(第三人稱單數動詞祈使態 optative,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為 visuddhayati),「na visodhaye 不能清淨」受詞為「aññaṃ 別人」。此句為「他人不能清淨別人」。
-----
《法句經》卷1〈愛身品 20〉:
「惡自受罪、善自受福,
亦各須熟,彼不自代,
習善得善,亦如種甜。」(CBETA, T04, no. 210, p. 566, a9-11)。
《出曜經》卷25〈惡行品 29〉:
「人之為惡,後自受報,
已不為惡,後無所憂。」(CBETA, T04, no. 212, p. 743, c12-13)。
梵文《法句經》的對應偈頌位於〈28 惡品〉 Uv 28.11-12。
-----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惡是由己作,污法亦由己,
自己不作惡,清淨亦由己,
淨不淨由己,他無淨他事。」(CBETA, N26, no. 9, p. 30, a2-3 // PTS. Dhp. 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