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 巴利《法句經》157-166 〈12 自己品 Attavaggo〉
----------
Yo sāsanaṃ arahataṃ, ariyānaṃ dhammajīvinaṃ;
Paṭikkosati dummedho, diṭṭhiṃ nissāya pāpikaṃ;
Phalāni kaṭṭhakasseva, attaghātāya phallati. (164)
那些毀謗阿羅漢、聖者、正命者教法的愚者,
那些執持惡見的愚者,
他們恰如竹子開花,作惡以自我毀滅。(164)
--------
此首偈頌為一個句子:「dummedho phalāni kaṭṭhakasseva attaghātāya phallati」。主詞為「dummedho 愚者」(第三人稱單數),動詞為「phallati 結了果實」(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受詞為「phalāni 果實」(複數受詞);動詞有一個副詞子句「kaṭṭhakasseva attaghātāya」、「kaṭṭhakassa iva attaghātāya」,「iva 就像」,主詞為「kaṭṭhaka 竹子或一種蘆葦」(省略),動詞為「phallati 結了果實」(沿用上一句),受詞為「kaṭṭhakassa phalāni 竹子的果實」,「kaṭṭhakassa 竹子的」(屬格);「attaghātāya 自我殘害地」(間接受格,此處作為動詞的副詞)。此句為「愚者自我殘害地結了(惡)果,就像竹子(開花)結果一樣」。
主詞「dummedho 愚者」有以下三個子句作為形容詞:
- 「yo sāsanaṃ arahataṃ, ariyānaṃ dhammajīvinaṃ paṭikkosati」。「yo 這樣的人」(關係代名詞,連接上述主要句子的「dummedho 愚者」),動詞為「paṭikkosati 譴責、辱罵」(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受詞為「sāsanaṃ 教法、教導」(單數受格名詞),「sāsanaṃ arahataṃ ariyānaṃ dhammajīvinaṃ 阿羅漢、聖者、正命者(依法為生者)的教導」
- 「diṭṭhiṃ nissāya pāpikaṃ」,「yo 這樣的人 who」為關係代名詞,動詞為「nissāya 依止或支持」(nissayati 的動名詞),受詞為「diṭṭhiṃ 見」,「diṭṭhiṃ pāpikaṃ」為「惡見」。
-----
《法句經》卷1〈愛身品 20〉:
「如真人教,以道[4]法身,
愚者疾之,見而為惡,
行惡得惡,如種苦種。」(CBETA, T04, no. 210, p. 566, a7-9),[4]法=活【明】。
《出曜經》卷11〈誹謗品 9〉:
「竹蘆生節,還害其軀,
吐言當善,不演惡教。」(CBETA, T04, no. 212, p. 666, b23-24)。
《法集要頌經》卷1〈語言品 8〉:
「竹蘆生實乾,還害其自軀,
若吐言當善,不演惡法教。」(CBETA, T04, no. 213, p. 781, b21-23)
梵文《法句經》的對應偈頌位於〈8 言語品〉 Uv 8.7。
-----
Cbeta Taiwan 此處標點為:
《法句經》卷1〈愛身品 20〉:「行惡得惡,
如種苦種, 惡自受罪、 善自受福,
亦各須熟, 彼不[6]自代;」(CBETA, T04, no. 210, p. 566, a8-10),[6]自代=自伐【宋】【聖】,=相代【元】【明】。
一首偈頌的結束應該用句號,而不是分號。
-----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愚癡惡慧者,持執邪見故,
譏蔑羅漢教,乃至尊者教,及正法行者,
而自取破滅,宛如佳他伽,結果而自亡。」(CBETA, N26, no. 9, p. 29, a14-p. 30, a1 // PTS. Dhp. 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