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 巴利《法句經》157-166 〈12 自己品 Attavaggo〉
----------
Attānañce piyaṃ jaññā, rakkheyya naṃ surakkhitaṃ;
Tiṇṇaṃ aññataraṃ yāmaṃ, paṭijaggeyya paṇḍito. (157)
如果他知道愛惜自己,就應該保護需妥善保護的他自己,
智者應在夜晚三時的任一時(均)保持警覺。(157)
--------
此首偈頌包含兩個句子:
- 「Attānañce piyaṃ jaññā, rakkheyya naṃ surakkhitaṃ」,「Attānaṃ ce piyaṃ jaññā, rakkheyya naṃ surakkhitaṃ」。這是一個「If..., then...」的句子。前一段為「條件子句」,「ce 假如」,主詞為「so 他」(第三人稱單數,省略),動詞為「jaññā 應知道」(第人三稱複數現在式動詞,祈使態 optative,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為 jānāti),受詞為「attānaṃ 他自己」,「attānaṃ piyaṃ 他喜愛的自己」。這一條件句為「如果他知道愛惜自己」。結果句為「rakkheyya naṃ surakkhitaṃ」,主詞為「so 他」(第三人稱單數,省略),動詞為「rakkheyya 應保護」(第人三稱複數現在式動詞,祈使態 optative,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為 rakkhati),受詞為「naṃ 他」(受格),「naṃ surakkhitaṃ 被妥善保護的他」。這一整句為「如果他知道愛惜自己,就應該保護需妥善保護的他自己」。
- 「Tiṇṇaṃ aññataraṃ yāmaṃ, paṭijaggeyya paṇḍito」,主詞為「paṇḍito 智者」,動詞為「paṭijaggeyya 應照顧、應看護」(第人三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祈使態 optative,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為 paṭijaggati)。「tiṇṇaṃ aññataraṃ 三分之一,三時當中的任一時」,依據明法比丘的註解,古代印度將夜晚分為三個時分,初夜(rattiyā paṭhamaṁ yāmaṃ 6-10pm),中夜(rattiyā majjhimaṁ yāmaṃ 10am-2am),後夜(rattiyā pacchimaṁ yāmaṃ 2-6am),一個夜晚三個時分之一,約四小時)。這一句為「智者應於夜晚的三個時分保持警覺」。這一句有兩種不同詮釋,一是「夜晚三個時分的每一個時分都應保持警覺、照護」,另一是「僅需在夜晚三個時分之一個時分應保持警覺、照護」。諾曼與了參法師的翻譯採取後者,Thera Nārada 的翻譯採取前者。此處的翻譯採用前者;元亨寺翻譯則採用後者。
-----
《法句經》卷1〈愛身品 20〉:
「自愛身者,慎護所守,
悕望欲解,學正不寐。」(CBETA, T04, no. 210, p. 565, c21-22)。
《出曜經》卷8〈念品 6〉:
「夫欲自念者,善宜自守護,
猶如防邊城,深塹固乃牢,
失三離三者,智者宜自悟。」(CBETA, T04, no. 212, p. 652, b11-13)
梵文《法句經》的對應偈頌位於〈5 愛喜品〉 Uv 5.15。梵文偈頌為六句,比巴利 157頌多了「猶如防邊城,深塹固乃牢」兩句。
-----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若人知自愛,應善自保護,
三時中一時,智者應覺醒。」(CBETA, N26, no. 9, p. 29, a7 // PTS. Dhp. 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