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 巴利《法句經》116-128 〈9 惡品 Pāpavaggo〉
----------
Pāpañce puriso kayirā, na naṃ kayirā punappunaṃ;
Na tamhi chandaṃ kayirātha, dukkho pāpassa uccayo. (117)
如有人已作惡行,他不應一犯再犯;
他不應希求作惡,積惡招致痛苦。(117)
-------------
此首偈頌包含三個句子:
- 「Pāpañce puriso kayirā, na naṃ kayirā punappunaṃ」,此為「if ... then」的假設語態。第一段「條件句」的主詞為「puriso 人」(名詞,單數);動詞為「 kayirā 作」(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祈使態 optative,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為 karoti);受詞為「pāpaṃ 惡」(Pāpañce 為 Pāpaṃ ce),「ce」為「假如」。此半句為「假如有人已作惡」。後半段的主詞為「puriso 人」(名詞,單數,省略);動詞為「kayirā 應作」(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祈使態 optative),「na kayirā 不應作」;受詞為「naṃ 它」(意指上半句的「pāpaṃ 惡」),副詞為「punappunaṃ 一再、一次又一次地」;後半句為「他不應一再作惡」。
- 「Na tamhi chandaṃ kayirātha」,「puriso 人」(名詞,單數,省略);動詞為「kayirātha 應作」(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祈使態 optative),「na kayirātha 不應作」;受詞為「chandaṃ 意願」,「tamhi 於它(指「pāpaṃ 惡」)」(位格)。此句為「他不應希求作惡」。
- 「dukkho pāpassa uccayo」。主詞為「pāpassa uccayo 惡的累積」(單數);動詞為「hoti 是」(省略);主詞補語為「dukkho 痛苦的」(形容詞)。此句為「惡行的累積是痛苦的」。
-----
《法句經》卷1〈惡行品 17〉:
「𣧑人行虐,沈漸數數,
快欲為[42]人,罪報自然」(CBETA, T04, no. 210, p. 564, c23-24),[42]人=之【元】【明】。
《出曜經》卷11〈行品 10〉:
「兇人行虐,沈漸數數,
快欲為之,罪報自然。」(CBETA, T04, no. 212, p. 670, c13-14)
《出曜經》卷25〈惡行品 29〉:
「人雖為惡行,亦不數數作,
於彼意不樂,知惡之為苦。」(CBETA, T04, no. 212, p. 745, b10-11)。
《法集要頌經》卷3〈罪障品 28〉:
「人雖為惡行,亦不數數行,
於彼意不樂,知惡之為苦。」(CBETA, T04, no. 213, p. 792, b27-28)。
梵文《法句經》對應偈頌位於〈28 惡品〉,Uv 28.21。
-----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人縱作惡已,不應重重作;
勿喜於作惡,積惡則受苦。」(CBETA, N26, no. 9, p. 25, a4 // PTS. Dhp. 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