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 巴利《法句經》44-59 〈4 花品 Pupphavaggo〉
----------
Tesaṃ sampannasīlānaṃ, appamādavihārinaṃ;
Sammadaññā vimuttānaṃ, māro maggaṃ na vindati. (57)
那些具戒、不放逸、依正智而解脫的人,
魔羅無法找到他們。(57)
-----
此首偈頌為一個句子:「māro maggaṃ na vindati」,主詞是「māro 魔羅」。動詞是「na vindati 找不到」(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受詞為「maggaṃ 路」,有一形容詞「tesaṃ 他們的」。此句為「魔羅找不到他們的路」,也就是說「他們能脫離魔羅的影響和掌控」。
他們主要是只三種人(偈頌中以所有格呈現)
- 「sampannasīlānaṃ 具足戒者的」。
- 「appamādavihārinaṃ 住於不放逸者的」。
- 「Sammadaññā vimuttānaṃ 正慧解脫者的」。
-----
《法句經》卷1〈華香品 12〉:
「戒具成就,行無放逸,
定意度脫,長離魔道。」(CBETA, T04, no. 210, p. 563, b12-14)
《出曜經》卷9〈戒品 7〉:
「戒具成就,定意度脫,
魔迷失道,魔不知道。」(CBETA, T04, no. 212, p. 658, a16-17)
《法集要頌經》卷1〈持戒品 6〉:
「若人能持戒,清淨不放逸,
正智得解脫,是名安樂處。」(CBETA, T04, no. 213, p. 780, c25-26)
-----
這首偈頌雖然位於巴利《法句經》的〈花品〉,但是整首偈頌並未提到「花」。梵文《法句經》則將此偈頌編於〈戒品〉,顯得比較合理。
這可能有三種可能的狀況:
- 兩者各自從「偈頌庫」選擇偈頌來編輯,互不影響。
- 原本位於〈花品〉,梵文《法句經》編者認為此首偈頌編於〈戒品〉比較合理。
- 原本位於〈戒品〉,巴利《法句經》編者將此首偈頌移到〈花品〉。
-----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成就諸戒行,住於不放逸,
正智解脫者,魔王不能近。」(CBETA, N26, no. 9, p. 18, a13 // PTS. Dhp. 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