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1日 星期日

新譯巴利《法句經》及句型解析:97〈7 阿羅漢品〉(90-99)



 97 巴利《法句經》90-99 〈7 阿羅漢品 Arahantavaggo〉

----------
Assaddho akataññū ca, sandhicchedo ca yo naro;
Hatāvakāso vantāso, sa ve uttamaporiso. (97)
不盲信、知涅槃,斷除繫縛、斬斷一切未來有的因、
斷除一切期望的人,他是至高無上的人。(97)
-------------
此首偈頌為一個句子:「sa ve uttamaporiso」。主詞是「sa 他」(第三人稱代名詞,單數),動詞為「hoti 是」(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省略);主詞補語為「uttamaporiso 上人、至高無上的人」(名詞,單數)。一般翻譯會將「ve 確實」當作「襯字」而忽略不譯。
偈頌有三個詞形容「sa 他」,KR Norman 諾曼指出,上半頌「yo naro」(yo 關係代名詞,naro 人)意為「one man who is 一個是(如此如此)的人」,以文法來說,似乎不完整:
  1. 「assaddho」,「a 無 - (s) - saddho 信的」(形容詞,單數)。各家對此字的詮釋顯示一些困擾,諾曼 KR Norman 解釋為「無欲 without desire」,那羅陀 Nārada 解釋為「不盲信 not credulous, without blind trust」。
  2. 「akataññū」(形容詞,單數),「akata-ññū」為「knowing 了知(動名詞) - akata」,各家對「akata」此字也有不同解釋,如作「涅槃」解釋,或作「未被作、無可被作」解釋。
  3. 「sandhicchedo」(形容詞,單數),「sandhi 連結 - cchedo 切斷」,意指「不再有連結輪迴的」。
  4. 「hatāvakāso」(形容詞,單數),「hata 斬斷 - avakāso 機會」,意指「不再有(後有)機會的」。
  5. 「vantāso」(形容詞,單數),「vanta 捨棄 - āso 期盼」(形容詞,單數),意指「(對未來)不再有期盼的」。那羅陀 Nārada 解釋為「吐出所有期望 who has vomitted all desires」,諾曼 KR Norman 將「hatāvakāso vantāso」解釋為「捨棄食人遺唾的欲望 abandoned desire as an eater of vomit」。
-----
《法句經》卷1〈羅漢品 15〉:
「棄欲無著,缺三界障, 
 望意已絕,是謂上人。」(CBETA, T04, no. 210, p. 564, b11-12)。
《出曜經》卷26〈雙要品 30〉:
「無信無反復,穿牆而盜竊,
 斷彼希望意,是名為勇士。」(CBETA, T04, no. 212, p. 750, c4-5)
《法集要頌經》卷3〈相應品 29〉:
「無信無反復,穿牆而盜竊,
 斷彼希望思,是名為勇士。」(CBETA, T04, no. 213, p. 793, b16-17)
梵文《法句經》對應偈頌位於〈29 相應品〉,相當於 Uv 29.23 頌。
-----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無信[2]悟無為,斷繫因永滅,
捨棄諸貪欲,實成最上士。」(CBETA, N26, no. 9, p. 22, a12 // PTS. Dhp. 14),[2]「無信」謂聖者自證知,悟不由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