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1日 星期日

新譯巴利《法句經》及句型解析:91〈7 阿羅漢品〉(90-99)



 91 巴利《法句經》90-99 〈7 阿羅漢品 Arahantavaggo〉

----------
Uyyuñjanti satīmanto, na nikete ramanti te;
Haṃsāva pallalaṃ hitvā, okamokaṃ jahanti te. (91)
具念者出家,他們不樂於(有)住家,
他們捨棄各處的居住場所,就像已經放棄了沼澤的野雁。(91)
-------------
此首偈頌包含三個句子:
  1. 「Uyyuñjanti satīmanto」。主詞是「satīmanto 具念者」(第三人稱複數),動詞為「uyyuñjanti 出家、出發」(第三人稱複數現在式);此字可以作「satīmanto 具念者」出家,也可以當作如雁(天鵝 swan)離湖出發。
  2. 「na nikete ramanti te」。主詞「te 他們」,動詞為「ramanti 喜愛、樂於」(第三人稱複數現在式),「na ramanti 不樂於」;「nikete 於住家」(位格),意為「他們不樂於住家」。
  3. 「Haṃsāva pallalaṃ hitvā, okamokaṃ jahanti te.」。主詞「te 他們」,動詞為「jahanti 捨棄、放棄」(第三人稱複數現在式),受詞「okamokaṃ」為雙關語,就出家的「satīmanto 具念者」而言,他們捨棄此處、彼處的居住場所,「oka」解釋作「居住場所」;就雁而言,牠們捨棄此處、彼處的湖泊、水域,「oka」解釋作「水澤、湖泊」。「va 像」,「Haṃsā 雁、天鵝」(複數),「hitvā 已經放棄了 having renounced」(動名詞,第三人稱單數動詞為 jahāti),「pallalaṃ 沼澤、小池」。此句意為:「他們捨棄各處的居住場所,就像已經放棄了沼澤的野雁」。
-----
《法句經》卷1〈羅漢品 15〉:
「心淨得念,無所貪樂,
 已度癡淵,如鴈棄池。」(CBETA, T04, no. 210, p. 564, b2-3)。
《出曜經》卷18〈水品 18〉:
「心淨得念,無所貪樂, 
 已度癡淵,如鴈棄池。」(CBETA, T04, no. 212, p. 706, c7-8)
《法集要頌經》卷2〈水喻品 17〉:
「淨心常憶念,無所有貪愛,
 已度愚癡淵,如鵝守枯池。」(CBETA, T04, no. 213, p. 785, c2-4)
《法集要頌經》「如鵝守枯池」的譯語是錯誤的,應如《法句經》與《出曜經》翻譯作「如鴈棄池」才合適。
梵文《法句經》對應偈頌位於〈17 水品〉,相當於 Uv 17.1 頌。
-----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正念出家者,彼不喜在家,
如鵝離池去,彼等棄水家。」(CBETA, N26, no. 9, p. 22, a4 // PTS. Dhp. 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