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 巴利《法句經》76-89 〈6 智者品 Paṇḍitavaggo〉
----------
Dhammapīti sukhaṃ seti, vippasannena cetasā;
Ariyappavedite dhamme, sadā ramati paṇḍito. (79)
得到法樂的人以明淨心住於安樂,
智者恆樂於賢聖所說的法。(79)
---------------
此首偈頌含兩個句子:
- 「Dhammapīti seti」。主詞是「Dhammapīti」(第三人稱單數),動詞為「seti」。主詞「Dhammapīti」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種是「飲法」,另一種是「法樂」。我們可以讀到,古代漢譯對應偈頌並未出現「飲法」的意思。例如《法句經》:「喜法臥安」,《出曜經》:「愛法善眠寤」,《法集要頌經》:「愛法善安隱」。動詞「seti」也有兩種意思,一種是「躺(臥)」,另一種是「住於」。《法句經》與《出曜經》翻譯作「躺(臥)」,《法集要頌經》「愛法善安隱」似乎是翻譯為「安住」。動詞有兩個副詞:「快樂地 sukhaṃ」和「以明亮的心 vippasannena cetasā」。所以整句為「法樂能以明亮的心快樂地眠臥」,或者「飲了法味能快樂地以明亮的心安住」。
- 「ramati paṇḍito」。主詞是「paṇḍito 智者」(第三人稱單數),動詞為「ramati 快樂」(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有兩個副詞:「sadā 永遠、總是」和「Ariyappavedite dhamme 在聖人所宣說的法」。所以整句為「智者永遠在世尊所宣說的法感到樂」。 ======= 也就是說,三本漢譯的「臥安、善眠寤」,其實來自 seti,有不少學者傾向於翻譯作「dwell 住於」,而非「lie down, sleep 臥、睡眠」,因此譯作「abides in happiness, dwells happily 住於安樂」。 此譯似乎更為合理。
======
實際上,Norman 指出,巴利《法句註》偈頌第一句 Dhammapīti ,可能是「word play」,巧妙地意涵「飲法(感受法義、身體力行法的教導),但是翻譯時」選取了「飲」的意涵。
在《佛學數位圖書館》的網頁則選取了「法樂」。
Norman 的翻譯為:
「He who drinks of the doctrine sleeps happily,
with a clear mind,
The learned man always rejoices
in the doctrine taught by the noble one.」
了參法師譯:
得飲法(水)者,心清而安樂,
智者常喜悅,聖者所說法。
-----
漢譯對應偈頌並未出現「飲法」的意思。例如:
《法句經》卷1〈明哲品 14〉:
「喜法臥安, 心悅意清,
聖人演法, 慧常樂行。」(CBETA, T04, no. 210, p. 564, a6-7)。
《出曜經》卷27〈樂品 31〉:
「愛法善眠寤, 心意潔清淨,
賢聖所說法, 智者所娛樂。」(CBETA, T04, no. 212, p. 754, c17-18)。
《法集要頌經》卷4〈樂品 30〉:
「愛法善安隱, 心意潔清淨,
賢聖所說法, 智者所娛樂。」(CBETA, T04, no. 213, p. 794, b22-23)。
---------
Norman 指出,偈頌第一句 Dhammapīti ,在梵文《法句經》30.13頌作 Dhammaprīti 是「joy喜樂」而 Dhammapīti 是「drinking 飲」。
因此,巴利「Dhammapīti 」其實兼有「於法喜樂」及「飲法」兩種意涵。
--------
這當中可以從淨海法師的翻讀到變化。
1983年他翻譯為
「吸飲真理的人,
臥眠快樂,心(裡)澄清;
賢人常喜悅,
聖人所說的真理。」
2000年他將翻譯改為
「喜悅真理,
心淨而安樂;
智者常喜悅,
聖人所說的真理。」
----
黃寶生翻譯為
「喜歡正法能安睡,
頭腦平靜而清晰;
智者永懷喜悅心,
聆聽聖人所說法。」
梵文《法句經》的對應偈頌位於〈30 樂品〉 Uv 30.13,與各版本不同。
-----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以飲法〔水〕者,清澄心快適,
賢者常喜樂,聖者所說法。」(CBETA, N26, no. 9, p. 21, a1 // PTS. Dhp. 12)
第一字「以」應作「已」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