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2日 星期五

新譯巴利《法句經》及句型解析:67〈5 愚人品〉(60-75)



 67 巴利《法句經》60-75 〈5 愚人品 Bālavaggo

----------
Na taṃ kammaṃ kataṃ sādhu, yaṃ katvā anutappati;
Yassa assumukho rodaṃ, vipākaṃ paṭisevati. (67)
所作行為不善,這些行為導致懊悔,
它的後果帶來淚流滿面與哭泣。(67)
-----
此首偈頌為一個句子:「Na taṃ kammaṃ kataṃ sādhu」。主詞是「kammaṃ 行為」(第三人稱單數)。動詞是「hoti 是」(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省略),「na hoti 不是」,主詞補語為「kataṃ sādhu 智作得好、作得良善」。所以全句的主幹是「行為不善」。
上半偈的後段「yaṃ katvā anutappati」是一個形容詞子句,用以形容前面句字的主詞「kammaṃ 行為」;「yaṃ」是關係代名詞,主詞是「so 他」(省略未出現)。動詞是「anutappati 後悔、悔恨」,「katvā」為「已做的、作了之後」。
所以,整個上半偈為:「行為不善,這些行為作了之後會懊悔」。
下半偈為「Yassa assumukho rodaṃ, vipākaṃ paṭisevati」,這也是一個用以形容主詞「kammaṃ 行為」的形容詞子句;「yassa」是關係代名詞(屬格、所有格),「yassa vipākaṃ」是「 (行為不善、惡行)的後果」(受格 accusative)。主詞是「assumukho 淚臉、有淚水的臉」,其後為形容詞「rodaṃ 哭泣的」。動詞是「paṭisevati 跟隨」。這子句的字面翻譯為「哭泣的臉跟隨它的後果」,意思是「它的後果帶來淚流滿面與哭泣」。
-----
《法句經》卷1〈愚闇品 13〉:
「行為不善,退見悔悋, 
 致涕流面,報由宿習。」(CBETA, T04, no. 210, p. 563, c3-4)
《出曜經》卷11〈行品 10〉:
「夫人行惡,還自熾然, 
 啼泣流面,後受其報。」(CBETA, T04, no. 212, p. 671, a29-b1)

梵文《法句經》的對應偈頌位於〈9 業品〉 Uv 9.14。
-----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自作不善業,作已生後悔,
 哭泣淚滿面,當得受業果。」(CBETA, N26, no. 9, p. 19, a11 // PTS. Dhp. 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