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巴利《法句經》33-43 〈3 心品 Cittavaggo〉
----------
Aciraṃ vatayaṃ kāyo pathaviṃ adhisessati;
Chuddho apetaviññāṇo, niratthaṃva kaliṅgaraṃ. (41)
啊!這個身體不久將躺在地上,
被棄置於地、沒有意識,像一塊無用的木頭。(41)
----------
這首偈頌為一個句子:「kāyo pathaviṃ adhisessati」。主詞是「kāyo 身體」(第三人稱單數),有一個形容詞「ayaṃ 這個」出現在「vatayaṃ」當中,也就是說「vatayaṃ」必須分成「vata 天啊!啊!」和「ayaṃ 這個」兩字。動詞是「adhisessati 將躺下」(第三人稱單數,將來式),它有一個副詞「aciraṃ 不久」形容這個動詞,受詞為「pathaviṃ 地、土地」。這一句為「Aciraṃ vata ayaṃ kāyo pathaviṃ adhisessati 啊!這個身體不久將躺在地上」。
偈頌第二行是一個子句,「va 像」。主詞是「kaliṅgaraṃ 木頭、木塊」(第三人稱單數),動詞是「adhisessati 將躺下」(第三人稱單數,將來式),受詞為「pathaviṃ 地、土地」,沿用上一行,而未出現在此一子句當中。主詞「kaliṅgaraṃ 木頭、木塊」有一個形容詞「niratthaṃ 沒價值的、無用的」。第二行的前面兩個字是第一行主詞「kāyo 身體」的形容詞:「Chuddho 棄置的、拋棄的」、「apetaviññāṇo 沒有意識的」。
---------
T210《法句經》卷1〈心意品 11〉:
「有身不久,皆當歸土,
形壞神去,寄住何貪?」(CBETA, T04, no. 210, p. 563, a14-15)
《出曜經》卷3〈無常品 1〉:
「是身不久,還歸於地,
神識已離,骨幹獨存。」(CBETA, T04, no. 212, p. 622, c13-14)。
《法集要頌經》卷1〈有為品 1〉:
「四大聚集身,無常詎久留,
地種散壞時,神識空何用?」(CBETA, T04, no. 213, p. 777, c18-20)
----
此一巴利偈頌在梵文《法句經》的對應偈頌位於〈1 無常品〉
"Udānavarga 1.35 Anitya",難怪《出曜經》與《法集要頌經》的對應經典會出現在〈無常品 1〉。巴利偈頌的用字「Chuddho 棄置的、拋棄的」,梵文《法句經》在相對位置的用字是「śunyo 空的」,這可能是《法集要頌經》的翻譯出現「空」字的原因。不過,整體來說,《法集要頌經》此一偈頌的翻譯與巴利、梵文偈頌的本意都有不少差異。
aciraṁ bata kāyo 'yaṁ
pṛthivīm adhiśeṣyate |
śunyo vyapetavijñāno
nirastaṁ vā kaḍaṅgaram //
----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此身實不久,當置於地上,
被棄無意識,無用如木片。」(CBETA, N26, no. 9, p. 17, a8 // PTS. Dhp. 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