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1日 星期日

新譯巴利《法句經》及句型解析:99〈7 阿羅漢品〉(90-99)



 99 巴利《法句經》90-99 〈7 阿羅漢品 Arahantavaggo〉

----------
Ramaṇīyāni araññāni, yattha na ramatī jano;
Vītarāgā ramissanti, na te kāmagavesino. (99)
阿蘭若是個快樂的地方,但是眾人卻不以為樂,
而離欲者將會樂居此處,因他們不是尋求貪欲者。(99)
-------------
此首偈頌包含兩個句子:
  1. 「Ramaṇīyāni araññāni」。主詞是「araññāni 阿蘭若」(第三人稱複數),動詞為「honti 是」(第三人稱複數,現在式,省略);主詞補語為「ramaṇīyāni 可意的、快樂的」(複數形容詞,現在分詞)。此句可以解釋為「阿蘭若是快樂的」。有一子句形容「araññāni 阿蘭若」:「yattha na ramatī jano, vītarāgā ramissanti」。「yattha 這裡 where」是關係代名詞,銜接「araññāni 阿蘭若」,子句的主詞是「jano 人們」(單數,類似英文 people 為複數而不加 s),動詞為「ramatī 歡樂、快樂」(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na ramatī 不歡樂、不快樂」;此一子句的另一部分為「yattha vītarāgā ramissanti」,主詞為「vītarāgā 離欲者」(複數名詞),動詞為「ramissanti 是」(第三人稱複數,將來式)。此句可以解釋為「阿蘭若是個快樂的地方,但是眾人卻不以為樂,而離欲者將會以此為樂」。
  2. 「na te kāmagavesino」,主詞是「te 他們」(複數),動詞為「honti 是」(第三人稱複數,現在式),「na honti 不是」,主詞補語為「kāmagavesino 尋求貪欲者」(複數)。
-----
《法句經》卷1〈羅漢品 15〉:
「彼樂空閑,眾人不能,
 快哉無[27]望,無所欲求。」(CBETA, T04, no. 210, p. 564, b14-15),[27]望=婬【宋】【元】【明】【聖】。
《出曜經》卷26〈雙要品 30〉:
「空閑甚可樂,然人不樂彼,
 無欲常居之,非欲之所處。」(CBETA, T04, no. 212, p. 749, c29-p. 750, a1)。
《法集要頌經》卷3〈相應品 29〉:
「空閑甚可樂,然人不樂彼,
 無欲常居之,非欲之所處。」(CBETA, T04, no. 213, p. 793, b6-7)
梵文《法句經》對應偈頌位於〈29 相應品〉,相當於 Uv 29.18 頌。
-----
請參考本篇的結語: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91306231038114/permalink/1757008597801198
-----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森林其可愛,眾人所不樂,
彼喜離欲樂,不求諸欲樂。」(CBETA, N26, no. 9, p. 22, a14 // PTS. Dhp. 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