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巴利《法句經》21-32 〈2 不放逸品 Appamādavaggo〉
----------
Appamatto pamattesu, suttesu bahujāgaro;
Abalassaṃva sīghasso hitvā yāti sumedhaso. (29)
在放逸者之中維持精進,在睡眠者之中維持醒寤,
智者(迅速)前進,像一匹快馬將羸馬拋在後頭。(29)
----------
這首偈頌為一個句子。
第一句「sumedhaso yāti 聰明者前進」,主詞是「sumedhaso 聰明者」,動詞是「yāti 去、前進」(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appamatto pamattesu 在放逸者當中的不放逸者」,與「suttesu bahujāgaro 在睡眠者當中的醒寤者」,這是形容主詞「sumedhaso 聰明者」。
第二段是「abalassaṃva sīghasso hitvā」,也就是「abalassaṃ va sīghasso hitvā」,va 是「像」,sīghasso 是「sīgha 快 assa 馬」。hitvā 是「已經超越了」,abalassaṃ 是「abala 弱 assa 馬」。
----------
《法句經》卷1〈放逸品 10〉:
「居亂而身正,彼為獨覺悟,
是力過師子,棄惡為大智。」(CBETA, T04, no. 210, p. 562, c9-11)
《出曜經》卷19〈馬喻品 20〉:
「不恣在放恣,於眠多覺寤,
如羸馬比良,棄惡乃為賢。」(CBETA, T04, no. 212, p. 711, c10-11)
《法集要頌經》卷2〈馬喻品 19〉:
「不恣在放恣,於眠多覺悟,
如羸馬比良,棄惡乃為賢。」(CBETA, T04, no. 213, p. 786, c11-13)
上述的《法句經》偈頌第三句「是力過師子」,很可能是將「sīgha 快」理解成「sīha 獅子」所造成的失誤。
奇怪的是《法句經》在〈象喻品 31〉還翻譯了一首同樣的偈頌:
「不自放[28]恣,從是多寤,
羸馬比良,棄惡為賢。」(CBETA, T04, no. 210, p. 570, c13-14)。
[28]恣=逸【宋】【元】【明】。
此處並未誤譯作「獅子」,這兩首《法句經》偈頌,第一首位於〈放逸品〉,與巴利《法句經》的相對位置相同,也就是說,從 21-29 連續九首偈頌的相對位置都相同。
第二首位於〈象喻品 31〉,與《出曜經》卷19〈馬喻品 20〉、《法集要頌經》卷2〈馬喻品 19〉的品名相仿。
巴利《法句經》29頌的對應偈頌,在波特那《法句經》與犍陀羅語《法句經》位於〈不放逸品〉,在梵文《法句經》(《優陀那品》)位於〈馬品〉,顯示第二首偈頌與梵文《法句經》的可能關係。
----------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放逸中無逸,睡眾中獨醒,
智人如駿馬,駑駻所不及。」(CBETA, N26, no. 9, p. 16, a8 // PTS. Dhp. 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