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巴利《法句經》21-32 〈2 不放逸品 Appamādavaggo〉
----------
Pamādaṃ appamādena, yadā nudati paṇḍito;
Paññāpāsādamāruyha, asoko sokiniṃ pajaṃ;
Pabbataṭṭhova bhūmaṭṭhe, dhīro bāle avekkhati. (28)
智者精進而不放逸,他已登上智慧的高峰而無憂,
他觀察這些憂傷的群眾,如同站在高山上觀看地面的愚人。(28)
----------
這首偈頌為一個句子。
首先我們閱讀第一段,這是一個時間子句:Pamādaṃ appamādena yadā nudati paṇḍito paññāpāsādam āruyha asoko 當已登上智慧高閣的無憂智者以不放逸去除了放逸時」,這個子句的主詞是「paṇḍito 智者」,動詞是「nudati 去除、摒棄」(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受詞是「pamādaṃ 放逸」。「yadā 當...時」,這是「時間關係複詞」,用來銜接下一句子。「paññāpāsādam」是「paññā 智慧 pāsādam 高閣、殿堂」,「āruyha 已登上」,「asoko 無憂的」。
第二段是「sokiniṃ pajaṃ pabbataṭṭhova bhūmaṭṭhe dhīro bāle avekkhati」。主詞是「dhīro 聰慧者」,動詞是「avekkhati 觀察、看」(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受詞是「bāle 愚者」。「sokiniṃ pajaṃ pabbataṭṭho va bhūmaṭṭhe」,va 如同, pabbataṭṭho 站立於高山上的人,(avekkhati 觀察、看),bhūmaṭṭhe 站立於地面上的,sokiniṃ 憂傷的,pajaṃ 群眾。
----------
《法句經》卷1〈放逸品 10〉:
「放逸如自禁,能却之為賢,
已昇智慧閣,去危為即安,
明智觀於愚,譬如山與地。」(CBETA, T04, no. 210, p. 562, c6-9)。
《出曜經》卷5〈無放逸品 4〉:
「放逸如自禁,能却之為賢,
已昇智慧堂,去危而即安,
明智觀於愚,譬如山與地。」(CBETA, T04, no. 212, p. 637, c13-14)
《法集要頌經》卷1〈放逸品 4〉:
「迷醉如自禁,能去之為賢,
巳昇智慧堂,去危乃獲安,
智者觀愚人,譬如山與地。」(CBETA, T04, no. 213, p. 779, a7-9)
不管是《法句經》,或是《出曜經》,還是《法集要頌經》, Cbeta Taiwan 在此偈頌的標點和斷句都不恰當。
《法集要頌經》第一句「迷醉如自禁」,為何翻譯出「迷醉」,令人困惑。
----------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智者無放逸,除逸時無憂,
聖者登慧閣,觀察愚多憂,
如立於高山,俯視地上物。」(CBETA, N26, no. 9, p. 16, a6-7 // PTS. Dhp. 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