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巴利《法句經》21-32 〈2 不放逸品 Appamādavaggo〉
----------
Uṭṭhānen' appamādena , saṃyamena damena ca;
Dīpaṃ kayirātha medhāvī, yaṃ ogho nābhikīrati. (25)
藉由勤奮、不放逸、節制與調御自己,
智者作為自己不被洪水淹沒的島。(25)
----------
這首偈頌為一個句子「Dīpaṃ kayirātha medhāvī」,也就是「medhāvī kayirātha dīpaṃ 智者應作(自己的)洲(島嶼)」,主詞是「medhāvī 智者」,動詞是「kayirātha 應作」(第三人稱單數,祈使態動詞,第三人稱單數動詞是 karoti )。有四個副詞來說明是動詞以何方式進行:
- 「Uṭṭhānena」,以勤奮。
- 「appamādena」,以不放逸。
- 「saṃyamena」,以自制。
- 「damena」,以調伏。
有一個子句用來說明「dīpaṃ 洲、島嶼」的功用、用途:
yaṃ ogho nābhikīrati,yaṃ 是「關係代名詞,受格」,用來連接前面的「洲」,ogho 是瀑流,在佛典常用來指生死輪迴的瀑流。「nābhikīrati」是 na abhikīrati 不會淹沒。
----
《法句經》卷1〈放逸品 10〉:
「發行不放逸,約[26]以自調心,
慧能作[27]定明,不返冥淵中。」(CBETA, T04, no. 210, p. 562, b29-c1),[26]以=已【宋】【元】【明】。[27]定=錠【宋】【元】【明】。
《出曜經》卷5〈無放逸品 4〉:
「發行不放逸,約己自調心,
慧能作錠明,不反入冥淵。」(CBETA, T04, no. 212, p. 638, a16-17)
《法集要頌經》卷1〈放逸品 4〉:
「發行不放逸,約己調伏心,
能善作智燈,黑闇自破壞。」(CBETA, T04, no. 213, p. 779, a11-13)
閱讀漢譯佛典時,我們希望藉助巴利與梵文對應經典來跨越古譯的障礙,這首偈頌可以作為鮮明的例子,讓我們理解這能帶來怎樣的面貌。
《法句經》:「發行不放逸,約[26]以自調心,慧能作[27]定明,不返冥淵中。」對應「發行」是「Uṭṭhānena,以勤奮」。
第二句「約以自調心」,「宋、元、明藏」作「約已自調心」,其實可以參考《出曜經》和《法集要頌經》作「約己自調心」,這是對應「saṃyamena,以自制」和「damena,以調伏」。
第三句「慧能作定明」,宋、元、明藏」作「慧能作錠明」,古字有柄的燈具為「錠」,無柄的燈具為「燈」,但也可以兩者都稱作「錠」;但是這一字對應的是「dīpaṃ 洲、島嶼」,因為下一句是「作為不被瀑流淹沒」的物品,所以是「dīpaṃ 洲、島嶼」,而不是「燈」。
第四句「不返冥淵中」,由於上一句將「dīpaṃ 洲、島嶼」翻譯作「燈」,下一句遇到「ogha 潭、湖、溪流」就尷尬了,看來似乎是自圓其說地將「ogha 潭、湖、溪流」翻譯作「冥淵」。很有可能翻譯團隊不認得「nābhikīrati」的字義。
關於漢譯《法句經》的誤譯,請參考:
https://www.academia.edu/30888268/On_Issues_of_the_Translation_Errors_and_Collation_of_the_Faju_jing_T210_%E6%B3%95%E5%8F%A5%E7%B6%93_%E7%9A%84_%E6%A0%A1%E8%AE%80_%E8%88%87_%E8%AA%A4%E8%AD%AF_
-------
元亨寺版《法句經》卷1:
「奮勵不放逸,勝己自調御,
賢者自作洲,免沒於瀑流。」(CBETA, N26, no. 9, p. 16, a3 // PTS. Dhp. 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